對NLP的誤解

最近在網誌中,我寫了有關NLP的文章,隨即引起了很多回響,並且引起了大家們對NLP的實際應用的懷疑,更說NLP是偽科學、非心理學等等。 那到底NLP是什麼呢? 對於已經認真研究NLP的朋友及我的NLP學生而言,確實應該沒有任何問題,因為他們都知道NLP並非心理學,更不是什麼科學。既然已經清楚說明不是科學,就不應被套上偽科學。  在此,很想提供一些更正確和清晰的信息,以下是關於NLP的一些誤解。 1)NLP 過於著重思考(認知),缺乏足夠的情感和精神層面 這種說法主要來自歐洲,主要反映了一些培訓師介紹NLP的方式。 這種錯誤理解似乎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見出現。 而事實上,NLP在其他任何地方都被認為不著意在思考(認知)層面! 這種說法還表明對NLP的系統性質存在誤解。 從 Korzybski 和 Virginia Satir 的家庭系統的思想模式中,NLP本質上涉及整全模式(Holistic Approach)。 NLP是一種思考模式(認知),只要我們意識到我們的心思驅動了我們的情緒。 “我們通過思維導圖 (Mind) 在現實世界(領土 Territory)上運作。”而我們的對現實世界的反應,是我們思維的結果 - 我們的理解,感知和意義創造。最後,當然無可避免地影響了我們的情緒。  說某件事是著重思考的(認知的),只是說它涉及思想,而個人必須運用自己的思維能力去處理。  那麼太“認知”又意味著什麼呢? 這是否意味著“太學術了?” 這是否意味著它涉及概念,並且需要對某些事物有某種抽象的理解? 這是否意味著涉及一些複雜性? 事實上,有效的NLP培訓始終涉及體驗式學習,可以增加您的情商和精神智商。…

Continue Reading對NLP的誤解

NLP確不是心理學不等於沒有用

當 NLP 絕非科學基礎時,為什麼將NLP與心理學相提並論? 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是對心理和行為的研究,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的描述。心理學是對思想的研究,心理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心理學如何影響行為。 患有心理健康及精神疾患的人,可以從心理學家的評估和治療中受益。” 因此,心理學是學術研究的領域。NLP 身心語言程式學 (或台灣稱為神經語言程序學) 設計不一定是一個學術領域。 同樣,心理學不是心理療法,通常被定義為通過心理而非醫學手段治療精神及心理障礙。 當 NLP 絕非科學基礎時,為什麼將NLP與心理學相提並論? 針對這種形式的問題,我想回答一下,僅僅是因為NLP的某些早期概念在學術,科學研究中表現不佳,並不意味著NLP的治療介入方法不能解決心理問題。 例如,讓我們看一下恐懼症。 認知行為療法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和暴露療法 (Exposure therapy) 是經過驗證的標準恐懼症心理療法。如果您在Google搜索中進行 CBT 或 暴露療法治癒恐懼症所需的時間,則搜索幾乎不會得到任何答案。回答只是回到對這些“行之有效”療法的描述。 另一方面,在NLP中,恐懼症治療通常需只要1-3次,每次10-15分鐘。 在我以NLP身心語言程式學的教學及實踐中,患有電梯恐懼症的人走了12層樓梯才能到達她的辦公室,這些個案,通常第一次會面後便將電梯恐懼放下(無懼)。儘管有些電梯恐懼可能需要2到3個療程才能完全痊癒。…

Continue ReadingNLP確不是心理學不等於沒有用

【克服哀傷】 陪伴癌母走完最後一程 社工把握僅餘時光:縱然離世不留遺憾

要跟摯親說再見,談何容易。註冊社工、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高級服務經理梁梓敦(Arnold)從事哀傷輔導及生死教育多年,為喪親者排解鬱結,也陪伴不少臨終病人走完最後一程。開解別人同時,他自己卻有一段徹骨經歷。10年前,Arnold媽媽癌病告急,足足一個月放工回家後,他只是躲在房中,逃避面對時日無多的媽媽。多年過去了,這段經歷令他對工作有更深體會,同時化成動力,使他在生死教育的路上走得更廣、更遠。 入行13年的Arnold坦言,起初並未打算從事哀傷輔導。自少是名校生,Arnold曾因荒廢學業,未能升讀原校,在另一間中學讀中六那年,他結識到一些不良朋友,經常流連酒吧、球場不回家,爸爸甚為動怒,反而是媽媽十分支持和信任他: 她覺得我出去玩,也不會做甚麼壞事。亦因如此,我很警惕自己不能做壞事,承諾不會做出令她傷心的事。 Arnold的媽媽興趣廣泛,自小時候起,媽媽就會帶他見識不同事物。媽媽一直給予的信任,鼓勵他做更多嘗試,他都一一記在心中。 升上中七,面對大學、前途問題,他痛定思痛,開始思索未來,慢慢斷絕與外間損友來往,同時立志修讀社工從事青少年服務,希望幫助這些人重返正途。 然而,07年在美國修讀碩士的Arnold,因媽媽身體不適而選擇回港求職,尋尋覓覓下找到現時工作。入行前,他從未接觸過哀傷輔導,工作環境都是殮房、火葬場和殯儀館,起初沒有熱誠,當打份工。一直到後來接觸到許多個案,他才慢慢認清喪親者的需要及情緒支援。 入行2年,Arnold的媽媽在09年病情惡化,突然入院。在媽媽倒下一刻,他才知道媽媽一直隱瞞自己,沒有做手術,而腫瘤已變得很大,有擴散跡象,甚至痛得她無法走動。驚聞噩耗,他當下反應是逃避: 那一刻知道,我不是即時接受,反而去逃避,不想面對。雖然我從事與死亡相關的工作,但當下我只想逃避。 足足一個月時間,他一放工回家就躲在房中,想逃避這件事,直到有一晚他撫心自問,究竟自己想避到何時?他工作時會跟臨終病人的家屬說,要承認家人快將離去的事實。這件事很難做,但必須做。因為逃避,會令自己連最後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也失去。到家人離開後,就會留下遺憾。 於是他鼓起很大勇氣,主動走入媽媽房中: 首先,我跟她說對不起,我做過很多令她擔心的事情。之後我跟她說謝謝,多謝她對我的教導。再跟她談起將來計劃,希望她不用太擔心。 與媽媽暢談後,Arnold把握之後幾個月時間,和她一起完成想做的事。媽媽生前希望海葬,他亦隨她的意願,為她安排後事。雖然未來得及抱孫,但他就讓媽媽為自己未來的孩子改名。心願一一達成,到媽媽真正離開時,他沒有太大遺憾,向公司請了一星期假就恢復情緒。 這段經歷亦啟發了Arnold,直到媽媽過身,他對自己的工作亦有更深體會: 最初兩年當打份工,直到媽媽過身,對喪親者的哀傷情緒有同理心。當真正經歷過後,我很希望做更多生死教育的工作。 記者:陳昊淋 資料來源 : TOPICK (HKET.COM)  死亡學證書課程 Certificate in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克服哀傷】 陪伴癌母走完最後一程 社工把握僅餘時光:縱然離世不留遺憾

NLP執行師是什麼樣資格證書,具體是什麼內容的課程

在從事NLP文化傳播的工作中, 經常有朋友會問我:“NLP是很好的學問, 我要把它全部學完, 究競完整的NLP課程包含了哪些內容?”這種心理我非常理解,因為NLP確實太吸引人了。 在2002年我初次接觸NLP的時候,也是這個想法。只是,從2002年到現在,我用了18年的時間,還沒法把NLP的課程學完。在這裡,我想把我學過的和知道的做一個分享,供各位NLP愛好者參巧。 依據國際NLP協會SNLP對NLP課程所制定的標準,完整的NLP訓練包含了五部份的課程,依序分別是: NLP專業執行師(Practitioner), NLP高級執行師(Master Practitioner) ,NLP導師(Trainer)。 1. NLP專業執行師(Practitioner): 受訓時間為60-80小時。學習目標是深入瞭解NLP的理論與架構,並將NLP的各項技巧與模式整合,運用至日常生活中。 此階段的課程,由外而內,由意識到潛意識,逐步探索人類的溝通模式以及大腦的操作模式,透過在行為、情緒、能力層級的探索,讓學習者開始從人的表象開始"認識人"。 目前,此課程在香港一般為8天,晚上也有課程安排,加上課後的督導時間,超過60小時。課程一般分三至四個月完成,每階段2天,每階段之間隔半個月舉辦,使學員有充足的時間練習的接受督導。 詳情點擊:NLP專業執行師(Practitioner)課程。 2. NLP高階執行師(Master Practitioner): 受訓時間為80-120小時。 能展現出高階的NLP基本技巧、方法、模式及觀念的辨別能力,並能完全地運用於自己或他人身上,達到精通的目的。 此階段課程著重於探索,更高影響力的能力、信念、價值觀的層級,使用高階的NLP技巧,往內在、高層級探索,讓人變得更全面、更有效率、更有方法。 將NLP執行師課程內容從新整合,使NLP由技巧變成文化,變成能力,如果說執行師課程讓你學會用NLP,那高級課程是一個讓你活出NLP的課程。 詳情點擊:NLP高階執行師(Master Practitioner)課程。 3. NLP導師(Trainer): 受訓時間為100小時。 能顯性、隱性的執行所有NLP的技巧及概念,並能將NLP的文化、技巧傳授於他人,使學員能有效地掌握NLP專業執行師(Practitioner)、NLP高級執行師(Master Practitioner)內容。…

Continue ReadingNLP執行師是什麼樣資格證書,具體是什麼內容的課程

【從死看生】見盡生死靈堂親歷最哀傷一幕 社工放下執著:學會珍惜眼前人

死亡從不遙遠,因此活著更要珍惜。註冊社工梁梓敦(Arnold)在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工作多年,為不少喪親者解憂、往生者圓夢,亦見證許多生離死別,其中一個因意外喪生的家庭,多年後仍長存Arnold的腦海中。這些工作經驗累積,使他學會反思,更領悟到「失去」的真正意義。 「處理這宗個案,令我情感受到很大衝擊。」Arnold憶述,許多年前曾處理過一宗意外個案。那是一個深夜,一個住宅大廈單位突然意外起火,一夜間奪去男女戶主性命,連同他們年幼的孩子也不例外,一併辭世。 突如其來的死亡,情感上令人難以接受,尤其這是一個洋溢幸福快樂的家庭。Arnold記得,那一天在靈堂上所見所聞,使他傷心難過,一度未能恢復過來: 那一天我的心很難過,靈堂上放著的相片,是一家三口全家福,笑得很開心。靈堂後放著三個棺木,兩大一小。每一個出席人士都泣不成聲。 他陪伴案主家人作最後送別,所有人都悲慟不已,尤其案主仍很年輕,父母難抵「白頭人送黑頭人」的傷痛,令他不禁嗟嘆世事無常: 我坐在靈堂上都有問,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一夜之間,一個如此快樂的家庭一起離世,是很大衝撃。 從事喪親輔導已達13個年頭,Arnold坦言工作改變了他不少,未入行前,他坦言脾氣比較大,凡事很執著,尤其執著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做了這份工作後,接觸到很多死亡個案。慢慢令我看開,其實執著沒有意思。你很憎恨一個人,轉頭你或他可能也會死,那為何要憎恨和執著?不如學會放下。 另一樣令他學會的,是珍惜。他記得曾接觸一宗個案,案主是一名60多歲的女士。她和老公結婚多年,婚後無兒無女,老公夜班當值,她通常會為他留飯餸,習慣自己一個人先吃飯。 直到有一天,老公上班期間突然腦中風,爆血管昏迷,留院一年後離世。這名女士來到Arnold面前,哭著說很後悔: 直到老公走了,她發現二人原來很久沒有一起吃飯,而她當下的心願,只是二人坐在一起吃一餐飯。我只能夠聽,心裡很難過。但也告誡自己,不要去到那一刻才追悔。 三個「10分鐘」學習面對失去 見證過太多失去,Arnold學會珍惜,亦從工作中領悟到如何面對失去。他表示,哀傷出現是緣於對逝者的愛和回憶,如何能夠真正面對哀傷,也就是要找回愛和回憶: 親人離世,死亡只是帶走他的身體,你與他之間的愛從未消失。這份關係、回憶依然存在。可以想念他,不過需要學習放下失去的痛苦,自己一個生活下去,不是失去所有。 他認為,每日應該抽出三個「10分鐘」去學習面對失去。第一個10分鐘送給神、大自然或智者;第二個10分鐘送給最愛的人;最後一個10分鐘留給自己,聆聽心底話: 人生上半場擁有許多東西,到下半場面對的就是失去,失去會愈來愈多,如工作、身份地位、財富、健康、身邊的人,最後是自己的生命。至於如何面對失去?面對失去,惟一依靠的是智慧,聆聽多些經歷過失去的人、看書都是辦法。 之後是每天將10分鐘送給愛的人好好相處,建議可講多謝、表達愛意。最後將第3個10分鐘留給自己,把電話、工作放下,聆聽內心,跟隨心聲行事。 記者:陳昊淋 資料來源 : TOPICK (HKET.COM)  死亡學證書課程 Certificate in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for Caring…

Continue Reading【從死看生】見盡生死靈堂親歷最哀傷一幕 社工放下執著:學會珍惜眼前人

對Power-point的誤解

很多人還以為Power-point是微軟研發的產品,其實 Power-poin t是由蘋果公司研發的。 不過,最大的誤解應該是以為有了Power-point,在演說時沒有 Power 的 Point,就會變得有 Power。 我覺得,沒有 Power 的 Point 其實也不算什麼,現實是人輕言微;他至少比那些虛有其表,沒有 Point 的 Power 優勝!不是嗎? 沒有 Point 的 Point 也不少,我覺得至少比很多權貴沒有 Point 的 Power 好得多了,不是嗎? 最後,沒有 Power 的還以為很有 Power…

Continue Reading對Power-point的誤解

NLP溝通模式

NLP身心語言程式學 - 卓越溝通模式 生命的素質,與我們的溝通素質有直接關係。成功的人士,一般都擁有卓越的溝通能力。相反,在這世上,許多人縱然擁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特殊的才華和能力,但是因為欠缺了良好溝通能力和人際關係,最後得不到協助和資源。人類溝通是一系列非常複雜和抽象的過程。要詮釋這個過程,NLP 的始創人,基於從認知心理學 (Cognitive Psychology) 的基礎上,創造了NLP的溝通模式,它讓我們更瞭解人類的溝通過程及對外界事物刺激而產生反應的認知心理過程。 NLP身心語言程式學 - 資料過濾網 我們透過身體的五個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接收外界的信息。當外在事物被感官吸收,但還沒有產生內心表象之前,這些外在資訊會先被過濾。心理學家喬治米勒 (George Miller, 1953) 曾研究出一個稱為魔術數字的理論,他發現到我們的短暫記憶只能夠處理 5至9 項類別 (chunk) 的資訊。感官系統每秒接收超過兩百萬個「類別」的資訊,為了要應對身邊所發生的事情,感官系統需要決定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信息上。我們透過以下的過濾網:價值觀、信念、記憶、語言及後設模式(慣性過濾網)等,決定外來資料對我們的重要性。 另外,一個容易被忽視,卻很重要的過濾網就是「語言」。其實相對於真實的體驗而言,語言並不是真實的。因為在運用語言時,我們會受「語言」及運用詞彙的限制,將當中的資料整理,同時進行了過濾,把它們:刪減、扭曲及一般化。 NLP 溝通模式的刪減過濾 Deletion 當我們用語言表達體驗時,「刪減」是必須的。要道出整個體驗的每個細節太花時間了。不作出「刪減」會使我們淹沒在自己的經歷裏 --- 太豐富的資料令我們不知從何入手。 有些人能集中精神,因為他們懂得「刪減」令人分心的事物。假使我們能在一個很多人的環境中「刪減」了所有其他聲音,讓自己專注於某人與我們的對話;那不是很有用嗎?但是,有些人卻過量「刪減」,把所有不喜歡聽的信息全都「刪減」了,變成偏聽!故此,「刪減」的成效,有用與否是很在乎用者的應用方法。   NLP 溝通模式的扭曲 Distortion…

Continue ReadingNLP溝通模式

What is NLP? 什麼是NLP?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 NLP Training

NLP 身心語言程式學 (全名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What is NLP?  什麼是NLP 呢? 很多人以為NLP是正向思維,是輔導技巧,是談判策略,或是管理技術,這全部只是NLP的應用,而並非NLP本身。事實上,沒有清晰的思維能力,那會有良好的溝通? 啟發他人的輔導治療?成功的談判及管理?NLP就好像是人類大腦的「操作手冊」,幫助瞭解溝通過程中身心行為的互動關係,讓你可以透過觀察別人的行為、聆聽其語言模式,從而更瞭解對方的思想及內心世界。 以下是美國科羅拉多州政府對NLP所作的部份闡釋: “…NLP的理念可以應用在理解和改變人類的經驗與行為上。NLP應用於心理治療的範疇,証明為一套效力強大、快速而靈活的技巧,使人類的行為和能力獲得重大和長久的改變。” 原文:“ ….NLP’s principles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make changes in, any realm of human…

Continue ReadingWhat is NLP? 什麼是NLP?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 NLP Training

社福機構發生暴力事故 職員/同工遭告疏忽 大多庭外和解

安老院舍接二連三發生長者以利器傷及其他院友,引發社會關注院舍職員/同工之危機應變能力,我在社福機構提供培訓多年經驗中,發現一般護理院舍對長者暴力的危機意識較低,部分機構高層更未有訂立安全指引,甚或不知院舍職員在處理暴力事故時,機構及單位主管或會被問責。 事實上,法庭處理這些個案時,會要求機構職員對服務使用者履行如同家人照顧般合理及謹慎的責任,如「家屬發現長者從碌架床上跌下,應立刻帶他看醫生」,並會以機構有否做足預防措施,臨場反應是否合理等因素,決定機構對服務使用者及職員是否構成疏忽侵權。院友年紀愈大,參與活動受傷風險愈高,院舍的責任便愈大。 曾有個案確立疏忽侵權 若家屬、服務使用者、職員甚至機構以外人士認為機構疏忽致其權利被侵犯,可控告該機構。 建議服務質素標準(標準)及準則(SQS)訂明每年演習 彌補經驗不足 機構在處理暴力行為事故上經驗不足並不罕見,以下為一位前線護理員遇上院友拿起剪刀攻擊其他服務使用者之個案分享:「他手持剪刀,左右揮動,大家都知道應令施暴者平復,但實際上怎樣做才對?該先上前控制他? 還是保護其他院友?」他事發時一邊與涉事院友對話,引開注意力,一邊提示其他長者往辦公室尋求支援,直至其他職員抵達及有信心控制場面時就合力捉住該院友,最後成功將他制服。過程中他擔心用力過度令施暴者受傷,要負上刑責。 為了讓職員在處理暴力行為時能使用有效而合宜的技巧,我建議院舍機構每年應在所屬單位分享及深入討論一至兩宗個案及安排演習,如院友打架,手持武器等情況下,職員該如何處理之情境演習。 安排職員培訓,如應對職場暴力課程,主管須負責 本港家屬、服務使用者及職員就疏忽侵權控告機構的案例不少,加上社福機構對處理職場暴力事故之相關法律培訓發展不足,不少管理層對基本法律知識一知半解,以為對外購買培訓服務便不用承擔責任。 事實上,若(外判)課程導師所教授的法律知識及介入手法不當、導師認證過期、上課時助教及學員比例不足、教授技巧已被嚴禁使用(外國曾有導師教授已被禁用的技巧,最後令職員或服務使用者受傷或死亡)、教授過程沒有進行風險評估等等,而最終導致職員或服務使用者受傷,機構主管又誤以為院舍毋須為外判培訓機構導師所教授的知識及技巧負責的話,機構可因沒有查核培訓導師認證而被裁定失職。 就本人所見,沒有為員工提供相關培訓及指引的院舍機構實在為數不少,然而,法庭並非要求機構絕對安全,而是會考慮機構是否已採取一切可行方法預防悲劇,如訂立及執行合理兼與時並進的指引、培訓職員、備有急救設備等。 最近聽聞有主管質疑訂立白紙黑字指引,認為「下下執到咁正,不切合人性化的社福界」,但實情是訂立指引只是法律的最低要求,遇上事故發生時職員亦需要合理地運用常識應變,不能以「只是跟指引辦事」做托詞,就如「長者做手術要家屬同意,但若長者命危,醫生不會堅持等家屬來簽字」概念一樣。 對於部分院舍規定職員須經管理層同意才可報警,這樣會否令院舍因延誤召喚白車而被問責?我認為要視乎職員能否隨時聯絡上管理層,以及事發時真正的應變情況;若職員出錯,須由機構承擔後果,這是轉承責任,一般是被民事索償。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職員認識相關法律並非為了避免承擔法律責任,反正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更重要的是避免慘劇發生。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Continue Reading社福機構發生暴力事故 職員/同工遭告疏忽 大多庭外和解

院舍血案與職安培訓 – 102歲人瑞揮剪插院友

安老院舍暴力事故,近年已不是什麼新聞,老人家火氣盛,互相襲擊事故接二連三發生,繼去年4月6日在將軍澳靈實院舍一宗造成一死一重傷命案後,昨天藍田耆康會又發生傷人案,事發時間約凌晨二時,地點為平田邨服務設施大樓之耆康會,行兇者為一名102歲男長者,當時手持一把 15 厘米長的剪刀向一名年約 87 歲長者施襲,受害老翁頭部被利剪插傷,情況嚴重。 老年人的暴力風險 長者會愈老愈暴力嗎? 事實上,暴力風險卻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提升起來。研究資料顯示65歲的個人較中年有更多的攻擊行為。長者中,暴力的案主一般與嚴重的器官疾患有關,如認知障礙症及中風等,導致衝動的控制能力較低及認知障礙,部份嚴重患者還有被害妄念。這些因素都導致他們的暴力風險比中年人高。還有一項可能因素,一般工作員面對老人時的暴力警覺性都會較弱,因而忽略潛在危險、導致未能及時作出反應,這亦是導致受傷的原因。 機構自我評核 作為機構的管理者,你有沒有考慮以下的問題? 是否有制定一套應對工作場所暴力事故的政策 是否有為工作場所進行風險評估,包括環境及服務使用者的暴力風險評估 是否有提供資料或指引,讓員工清楚知道,工作場所發生暴力事故時的基本工作流程及通報機制 是否有為新入職員工提供預防及處理暴力的相關培訓,包括匯報事故的程序、處理流程、技巧、撤離機制、何時需要及如何求警協助 是否有為舊有的員工提供定期處理暴力的相關培訓 是否有提供處理暴力事故的演習實務訓練 根據(香港法例第509章) 第6條 (2)規定,僱主必須在合理可行  (reasonably practicable) 的範圍內,該採取以下措施,促進工作地點的安全及健康: 提供及維持不會危害安全或健康的作業裝置及工作系統; 提供所有所需的資料、指導、訓練及監督,以確保僱員的安全及健康; 根據這條法例,很清楚規定僱主必須提供資料、指導、訓練及監督。 假若僱員的工作環境,需要經常處理服務使用者的暴力事故,僱主不可以假設僱員自行使用普通常識 (Common Senses) 去處理,而大多數醫護及社會服務工作中的僱員,在其專業職系的培訓中,亦沒有學習相關技巧。這肯定是僱主的責任,而條例亦很清楚,僱主責無旁貸,必須提供所有所需的資料、指導、訓練及監督,以確保僱員的安全及健康。 要確保工作中的僱員安全及健康,僱主的工作包括:…

Continue Reading院舍血案與職安培訓 – 102歲人瑞揮剪插院友

社工被躁夫錘襲 – 脫身法一技旁身,終身受用

  社福界同事須應變,學好暴力危機處理技巧,脫身法一技旁身,終身受用 昨天,一名男子,陪同母親到黃大仙一間社區中心,跟兩位社工討論其子女撫養權事宜,期間男子突然情緒失控,用鐵鎚向兩名職員,並重鎚攻擊其中一位社工,結果職員受傷送院,慶幸沒有擊到要害而保著性命,而施暴者在混亂期間逃脫。 根據報章資料,事發於黃大仙社區中心,一間社會福利署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科辦公室,約早上 11 時許,一名中年姓林的男子陪同母親,與兩名社工商討其子女的撫養權安排,在討論期間,男子突然情緒失控,非常激動,隨手取出一個大鐵鎚,追向兩名社工並重鎚出擊,兩名社工機警立即脫身,在逃走期間,其中一位社工失足倒地,當時施暴者乘勝追擊,幸好另一名社工返回拯救,最後同胞合力制服當事人,並報警求助。 這可說是不幸中之大幸,兩名社工的傷勢輕微,而涉嫌攻擊者最後被警方拘捕。 事件當事人社工梁先生,表示自當社工 20 年來,首次遇到同類事件。他建議社署當局應成立專案小組,處理需要較長時間的撫養權問題人個案。而事實上,亦有不同工會促請社會福利署,為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增加人手,加強安全措施,並提供更多相關培訓,如脫身法,暴力危機應變策略,特別要加強前線員工在處理及應對暴力事件的訓練,以確保同工安全。   暴力行為控制及人本脫身法認證課程 曾參與本會導師教授處理工作間暴力事故的機構名稱包括: (排名不分先後) 中國廣州 ▪ 香港 ▪ 澳門 ▪ 加拿大

Continue Reading社工被躁夫錘襲 – 脫身法一技旁身,終身受用

澳門社會工作局脫身法

社福機構前線人員須學習應變能力 近年來,常有所聞社會發生衝突、暴力事件。其實衝突,暴力行為不只是發生在示威,警民衝突及中港矛盾等事件中,即使在服務業的職場上,如醫護及社會福利機構的前線人員,他們也難免會遇到暴力對待的風險。事實上,從統計數據分析,遇到職場暴力襲擊而受傷的工傷個案大幅增加。前線人員怎樣自處? 很多社福機構已經意識到作為僱主的責任,不可假設職員以個人普通常識自行面對相關問題,必須按勞工法例的要求,提供相關培訓及指引,讓僱員掌握相關技巧及知識;除了可以提高前線工作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外,也可以令職員在處理襲擊時,以合宜及有效的方法作出反應及介入,減低雙方的負面影響及受傷程度,對醫護及社福界從業人員來說,是一門實用的學問。 今次參與課程的學員,來自澳門社會工作局的防治賭毒成癮廳的前線工作者,包括社工,護士及心理師等等。學員表示個別服務對象會出現一些激烈的自殘及攻擊行為,而職員也曾遇到被情緒失控的服務對象推撞,手持破裂酒瓶追打,甚至於被箍頸等等,而種種突發的情況,令員工防不勝防及擔憂個人安全。 員工也須掌握合法自衛相關的法律知識 香港專業培訓學會為澳門機構開辦的暴力行為控制及人本脫身法課程,學員可以掌握應對暴力行為的具體行動策略,有助提高自身及事主的安全,其中包括面對施暴者拳打腳踢、持有武器、或者控制過程中襲擊者持續失控的處理方法等等。課程亦著重職員在行使武力的相關法律考慮,課程內容包括: 澳門刑法典 第三十一條(正當防衛) 澳門刑法典 第三十三條(緊急避險權) 導師透過個案分析及討論,讓學員理解現行澳門新刑法典寫明正當防衛及緊急避險權的規定。對前線人員來說,能清楚掌握正當防衛的相關法律,有助他們保護個人安全及使用控制技巧時取得平衡,避免過度反應而負上刑責。 學員完成課程後需要通過理論及技巧評核才可獲英國 NFPS 認可證書,證書有效期為兩年。事實上,這張證書不會為學員帶來就業的優先機會,但卻能讓前線工作人員掌握職業及人身安全的應變技巧,而個人在處理衝突及暴力事故時知所進退。在提升理論及知識外,更讓職員加強及學習自我保護策略,以提升個人思維應變能力,減低在職場上遇到的受傷風險。 在英國及美國,大部份社福機構都會要求新入職的職員曾接受人本脫身法及控制法技巧的相關訓練,香港亦有超過60間社福機構員工接受上述相關培訓,作為職業安全的必修課程。        

Continue Reading澳門社會工作局脫身法

澳門弱智人士服務協會脫身法課程

今日連同兩位導師,一早相約在中港碼頭乘船前往澳門,這是我從英國完成暴力行為控制及脫身法導師重修 (Physical Restraint and Breakaway Instructor Refresher Course) 及每年認證 (Accreditation) 回來的首項培訓。 多謝澳門弱智人士服務協會邀請,讓香港專業培訓學會為其機構提供英國NFPS暴力行為控制之人本脫身法認證課程。 澳門弱智人士服務協會,為一非牟利的志願機構,致力為智障人士及其家庭提供教育和服務,並謀求增進智障人士之福利。 記得約一年前,協會總幹事馬姑專程從澳門過來香港,親自參與本會舉辦的暴力行為控制及人本脫身法認證課程,希望先透過自身體驗及了解工作坊內容及技巧,再研究是否將課程引人機構,提升服務使用者及員工的安全。 課程內容方面,因為在澳門特區舉行,今次以澳門的法律作為理論基礎,並用澳門刑法典的法律條文講解,讓職員明白當個人行使武力自衛時必須考慮的法律責任。 課程期間,有一位女學員表示,幾年前曾在明愛機構工作,已經上過我們的同類課程,查問將要學的是否跟以往一樣,是否有新的技巧。答案當然是跟以往大不同,今次以澳門的法律講解,肯定更實在及貼地。另外,以往認為合宜的技巧,在英國很多機構已經嚴禁職員使用。我建議她上課後再給我回應,自行發現有什麼不同之處。課程完了,她過來分享,法律部份令她更明白自身的責任;而新的人本技巧,以其名真的較為人性化,可以脫身之餘,又不傷害到服務使用者,技巧方面較為精簡,亦著重肢體移動的安全。 今日課程,有22位學員通過評核,而大部份同學成績優良,對法律部份的理解清晰,在此恭賀他們獲得英國NFPS暴力行為控制之人本脫身法認可證書。最後,多謝學員門的全情投入及積極參與,一起創造了一個開心而實用的工作坊。

Continue Reading澳門弱智人士服務協會脫身法課程

多謝明報專訪 – 讓我們可以與你談生論死

多謝明報專訪香港專業培訓學會客席導師 梁梓敦先生 死亡似乎是件遙遠又深奧的事,但其實死亡總有一天會在身邊發生,見到路邊死去的小鳥,或者年邁的祖輩患病,我們都會接觸到生死的話題。既然難以迴避,不如打開繪本,上一堂生死教育課,扭轉對死亡的恐懼,以正面積極的態度,看待人生必經的生老病死。 本課程導師透過帶領學員參與體驗活動及短講,教導生死教育的基本概念。同時在課堂中,會要求學員以小組形式即時策劃及設計一個生死教育活動,並透過學員間的交流及導師意見,引導參加者掌握如何向不同對象人士推廣生死教育的策略和技巧。   生死教育證書課程 Certificate in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多謝明報專訪 – 讓我們可以與你談生論死

「處理刁難人士之十型人格」工作坊

活動快訊: 「處理刁難人士之十型人格」工作坊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有機會遇到難以相處的人,或許會引起很多人際關係問題。他們可能是極度敏感,說要投訴的偏執型,亦有可能是行事魯莽而好攻擊的反社會型,更可能是情緒變化快速但愛表現的戲劇型。如果能夠選擇,我們或許會避開他們。但是,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刁難人士,我們又可以如何應付,繼而分析他們的行為和背後動機,甚至長遠如何與他們建立關係呢?   本機構於二零一六年六月二十二日舉辦了「處理刁難人士之十型人格」工作坊,並邀請香港專業培訓學會首席導師 – 朱俊德先生作講員,共有七十多名來自不同單位的同工參與。工作坊中,講員從精神醫學及心理健康的角度,運用深入淺出的手法,輔以生活實際個案為例子,帶出十型人格的特質,為同工帶來反思的機會及好好裝備自己。再者,工作坊亦令大家更關注如何平衡個人情緒、工作及人際關係,讓同工獲益良多。同工於課程完結後均表示對刁難人士的性格特質加深了認識,同時亦在面對刁難人士的時候,能有效及智慧地處理,提昇自己面對他們步步進迫時的應變能力。最重要是能提昇優質服務之餘,也關心個人情緒的處理,令前線同工有信心去面對工作上的挑戰。 「處理刁難人士之十型人格」工作坊 Workshop on Managing Difficult Personalities / Customers

Continue Reading「處理刁難人士之十型人格」工作坊

真正體育精神,勝不驕,敗不餒,戰勝「飛魚」的斯庫林

真正體育精神,勝不驕,敗不餒。 是誰戰勝了「飛魚」費爾普斯?   里約奧運 12 日這天,全球屏息以待,等著「飛魚」費爾普斯在男子 100 蝶的決賽上再度締造傳奇,創下無人能敵的 23 金牌紀錄,可惜「後浪推前浪」的情節來得太快,就在眾人將目光放在第二水道的費爾普斯時,第四水道來自新加坡 21 歲的斯庫林(Joseph Schooling),開場不久便奪得先機,最後以 50 秒 39 戰勝「兒時偶像」費爾普斯,替新加坡拿下首面奧運金牌。 當記者訪問斯庫林時,他表示:「我現在整個呆住了,激動不已,我真的贏了!我不僅是替自己游,我也是替新加坡而游,我希望(奪金)能替新加坡的運動開啟新的一扇窗,替那些國內的年輕人開一條路。」 斯庫林在賽前直言:「不管我有沒有破紀錄,沒有拿到金牌就是輸」,面對他的「兒時偶像」費爾普斯,他像是初生之犢般一點也不退縮,費爾普斯也在事後展現風度:「沒有人喜歡輸,但我真的以斯庫林為榮」。     這場比賽除了費爾普斯挑戰 23 金失利,背後還有一段電影情節般的故事。原來斯庫林跟費爾普斯在8年前曾在佛羅里達的博爾斯游泳學校(Bolles)相遇。當時年僅 13 歲的斯庫林是一位小學員,費爾普斯已是多項奧運金牌得主。斯庫林特別要求跟所有游泳選手的超級偶像合照,費爾普斯欣然應允。沒想到 8 年之後,斯庫林竟成金牌得主,還獲得兒時偶像的恭賀擁抱! 「勝不驕,敗不餒」在這個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真真正正能做到?有人輸了會亂發脾氣,認為其他人贏是好運或發忟憎點解自己做得不好和犯錯。當贏了的時候又會自吹自擂多麼厲害,驕傲自滿。 每一次奧運比賽總會有人贏,有人輸,我欣賞金牌年青得主斯庫林,更欣賞輸了的費爾普斯。  …

Continue Reading真正體育精神,勝不驕,敗不餒,戰勝「飛魚」的斯庫林

獨自吃晚餐的男士,容易患上抑鬱症

  獨自吃晚餐的男士,容易患上抑鬱症 最近一份南韓的調查問卷研究,在社交心理國際期刊刊登,這項研究在 2014 年進行,訪問了4181 名成年人,結果發現獨自吃晚餐者患抑鬱症風險較高,相比能夠與家人一同吃晚飯的竟然高出 50%。 至於男女相比之下,這個研究亦發現男性的風險較性高,比一般抑鬱症患者以女性為較高的傾向出現逆向變動。研究發現男性當中,比起能夠與家人一同吃晚飯或獨自吃飯的女性高出 2.4 倍!   Certificate in Managing Depression & Suicidal Behavior (Class 6) 處理抑鬱症及自殺危機證書課程 (第六屆)

Continue Reading獨自吃晚餐的男士,容易患上抑鬱症

全方位研究有錢人,要擁有財富的 15 項特質

研究年份: 2004 至 2009 年 近期的一份關於有錢人的報告,研究人員訪問了 233 位年薪超過 125 萬及擁有超過 2500 萬身家,當中研究將 177 位白手興家的人與 128 位窮人進行比較,其中值得與大家分享的15項重要特質。 研究基準:有錢人平均年收入 16 萬美元 (約為年收入港幣 125 萬),並擁有 320 萬美元資產 (約為年收入港幣 2500萬),約一半受訪者為親身見面。 有錢人年齡大多在中年以後, 50 歲以上的人佔八成。這些人每人平均用了 32 年時間累積現有的財富。 超過八成半人喜歡自己的工作,六成以上的有錢人更是正在從事夢想工作;研究發現,如果人能為夢想工作,只需 12 年便可成為千萬港元富豪。 不少於 88% 的有錢人都有每天都閱讀的習慣,大部份人表示,他們能從書中增強自己的工作表現。而有85%的人每月最小完成兩本書,他們幾乎不會看花邊雜誌,因為浪費時間。 靠父而富有大都不能富到終老;研究顯示大多數有錢人都是靠自己的,其中約 3 成出身於貧窮家庭,後天透過努力賺錢成為富豪 76% 的人會每日做超過 30 分鐘的運動,以維持身心平衡,保養身體。 有錢人都喜歡幫人,72% 每月會花最小 5 小時做義工,也會恆常捐錢。研究指他們都想別人能夠成功,而不是失敗。…

Continue Reading全方位研究有錢人,要擁有財富的 15 項特質

自戀外顯指標:喜歡曬自己的照片

自戀 (Narcissism),古希臘神話裡的美男神,其名字被用來命名水仙花,與中文成語 “顧影自憐” 相類同,正正暗示著自戀者的特顯性格:很愛慕自己,對自己的迷戀,迷戀到瘋狂的境地。 自戀的領導人到處皆是,有人說美國行政總裁的群體中,自戀領導人是導致 2008 年金融風暴的罪魁禍首,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其實是沒有真正的安全感的,他們極度害怕被別人發現自己實際上並不懂得如何管好公司。無論取得什麼樣的成績,他們都仍然覺得不夠滿意。如果他們被提升到領導地位,這樣的自戀症候就發作了。 試想一下,當你被提拔作為一家有大公司的領導人,可能你會疑惑:難道我真的應該得到這個職位?但你必須緘口不言,因為如果別人發現你感覺自己像一個騙子,他們會質問你為什麼還擔任這一職務,還取那麼多薪水。有些人為了彌補這種不安全感而變得更加自戀,目的是勸服自己和他人,自己確有優勝於別人之處。 有學者認為自戀是一種病態的自我認知,自戀的人需要向自己證明自己很特別,應該享有特殊待遇,需要不斷被關注、崇拜。而自戀者,依據其定義,傲慢自大,認為自己是獨特的,具有其他人所沒有的天賦,認為自己理所應當地受到禮遇,剝削他人,缺乏同理心。總之,所有人都要圍著他轉,因為他是上等人,永遠比別人優越。 自戀的外顯行為指標 自戀有兩個有趣的外顯行為指標: 第一,喜歡曬自己的照片 第二,簽名比較大 第一個研究 CEO 簽名尺寸的研究者,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尼克·賽博特 (Nick Seybert) 率領他的小組統計了標普 (S&P) 500 強企業的 600 個CEO 簽名與業績的相關性,他吃驚地發現:簽字越大業績越差! 心理學家證實,簽名的大小幾乎等於自我的大小 (Ego Size),大簽名往往伴隨著喜好冒險、獨斷專行、拒絕反思、為個人過失找藉口等個性特徵。他們善於影響下屬和上級,甚至能把過失包裝成功績。 美國另一項調查研究,一些機構發現在解僱那些自戀者之後,機構業績及發展明顯提高了,即使被革職的自戀者工作效率高,他們離開後依然對提升企業利潤及發展有良好影響。 資料參考來源:…

Continue Reading自戀外顯指標:喜歡曬自己的照片

在職護理70年,90 歲護士,值得尊敬!

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九十歲,但能夠工作到此年齡而又快樂的人,肯定少之又少。 美國一名 90 歲護士,在職護理工作 70 年,肯定她不是為了糊口而要工作,能像她找到一份使命感,終其一生奉獻照顧患病的人, 她的敬業樂業精神,值得尊敬! Respect!  

Continue Reading在職護理70年,90 歲護士,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