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動症狀反叛行為較多 ADHD死亡率高1.5倍

文章轉載   文章出處: AM730 (20/8/2015)

上班時明明有大量文件要處理,但對著電腦卻腦袋放空,或總是被其他事情分心,令工作遲遲未能完成,影響效率甚至上司的評價。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上述情況可能是成人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的症狀,除影響工作表現外,外國已有大型研究發現,ADHD患者出現反叛行為機會大,死亡率較非患者高1.5倍,故建議有ADHD症狀者應盡早求醫,透過藥物或行為治療改善病情。

(more…)

Continue Reading衝動症狀反叛行為較多 ADHD死亡率高1.5倍

職場暴力的定義

對許多人來說,暴力一詞並不陌生,每天新聞都聽到大大小小不同的相關報導,暴力是生活常見的事實,簡單來說,暴力就是攻擊行為的一種型態,凡意圖引起他人身體的、心理的傷害之行為,即為暴力行為。 對於職場暴力的定義,社會仍未能達致完全的共識,要決定什麼行為在工作間可接受,什麼是不可接受,不同文化及社會背景、在不同行業也有不同的界定,因此要決定什麼行為不可接受,並沒有一致的界線及國際標準。 根據香港職業安全健康局的資料顯示,國際勞工組織對職場暴力的定義,是僱員在工作期間,又或直接地因為需要工作的原故,受到任何不合理的待遇或行為上的攻擊、威脅或傷害等,便定義為工作間的暴力。當中大致可分為兩個類別,僱員與僱員之間的暴力,及僱員和任何在工作環境中出現的非僱員之間發生的暴力。而工作間的定義,包括僱員因工作關係而需要前往或逗留的任何地方,及僱主直接或間接要求僱員去的地方。(1) 大多數人認為職場暴力就是人身攻擊,然而,眾多國際勞工及健康組織對職場暴力有一個更廣泛的定義,職場暴力泛指員工在執勤時受到暴力對待、辱罵或威嚇,並對其人身安全構成威脅和在心理上造成的滋擾。 事實上,若工作間暴力行為不加以遏止,問題之嚴重程度會日益增加,最終有機會釀成人命傷亡。 案例一: 的士乘客語言暴力 根據香港法例第 374D 章﹕道路交通(公共服務車輛)規例 46條,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說粗言,可能已經犯法。 2010年聖誕節,一名休班消防員張先生,在旺角帶醉截乘的士前往黃大仙,張涉嫌粗言穢語辱罵司機。司機不甘被辱將車輛駛往黃大仙警署報警,指控乘客張先生以冒犯性語言責罵司機。警方交通部深入調查後,根據法例第374D章道路交通(公共服務車輛)規例,票控張姓男乘客。   案例二: 粗口侮辱醫生 2014年4月18日,一對同居情侶,帶同女兒到屯門醫院急症室求診,因等候兩小時仍未能見醫生而動怒,與在場醫護人員爭執,並以粗口辱罵醫生,又直斥醫生「讀屎片」、「無醫德」,最後遭醫院管理局票控違反《醫院管理局附例》,被裁定罪名成立,兩人各被罰款 1,000元。 職場暴力的定義 職場暴力是指在工作間所發生的任何形式之身體傷害,威脅性行為或辱罵,包括語言暴力、威脅、欺凌和其他傷害身體的行為,例如毆打、傷人、強暴、威嚇、電話滋擾、恐嚇及對人粗言穢語等。 美國職業安全及健康研究所(2006)   參考資料: (1) 香港職業安全健康局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轉載請引述出處) 作者: 朱德俊先生 (Mr.…

Continue Reading職場暴力的定義

單單在未經同意下接觸、或沒有合法理由下觸摸對方,已算是襲擊。

5f8c4-people_jm_training

最近引起全城關注的女文員被指「胸部襲警」事件,法官判襲擊罪成,被告判囚3個月15日,全城譁然。此案可斟酌的地方是:「襲擊」的法律定義到底是甚麼?

其實,單單在未經同意下接觸、或沒有合法理由下觸摸對方,已算是襲擊。以下資料,可以豐富大家對相關法律的認識。

(more…)

Continue Reading單單在未經同意下接觸、或沒有合法理由下觸摸對方,已算是襲擊。

多謝選擇了我們的NLP課程

身心語言程式學執行師認證課程 (第16屆) 畢業 市場上有不少NLP課程,多謝你們選擇了HKSPT 的NLP,特別多謝遠道而來的澳門、珠海及台灣朋友。你們完成了八天的課程,應該明白為何你的朋友會推薦你參加。 在NLP的教學中,已經差不多十個年頭,教過無數的學生。作為一位導師,最大的回報莫過於見到學生成長,在你們的練習、功課及回饋當中,我體會到你們的努力和成長。 多謝你們,在我的培訓路上,與我行了,日子總要過去,人總要離開,但無論如何,這一段路肯定是最美好的回憶。 四個月,八個星期六的課堂終於完結了,除了依依不捨之外,更高興見到你們畢業時的喜悅面容!學習是終身的,其實,我也在你們身上學了許多!謝謝你們! 最後,這個課程是終身支援,亦歡迎你有時間回來重上。期望有機會在其他課程再見到大家。 Lawrence Chu   身心語言程式學執行師認證課程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of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Continue Reading多謝選擇了我們的NLP課程

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才能展現一流的自己!

今日課程開始,我邀請學員自我介紹,其中一位學員的回應:「我們的機構很細,沒有名,而我的崗位更沒有人認識,沒什麼好提的,今天沒有什麼期望,可以直接跳過我。」於是我也沒再多問。 從那一刻起,我就在心裡告訴自己,無論你來自那一個機構,你的崗位是如何低微,只要用心學習,我就把我所有認識的,教給每一個願意學習的學生,唯有讓他們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才能展現一流的自己。 很多人認為自己服務的機構很小,不起眼,自己的崗位更不值一談,所以在工作上就得過且過。但我卻認為這種態度是要不得!無論我們身處於什麼樣的環境,都應盡心付出。相較於把一個本來就很成功的事業來說,把一個原本不被看好的事情做到成功,才是更加了不起的事! 人生並不會永遠如你所期待一樣,可以站到最高峰的位置。但即使身處在一個不如你期望的環境,也不表示你的人生沒了。你今天沒有考上自己最心願的大學,沒有進入一流的機構,也不能敷衍應付,因為所有的年日,都是人生的過程,都是一種累積。 與其不停自怨自艾,覺得懷才不遇,倒不如看清自己的環境,好好運用周邊的資源,培養自己,無論在哪裡,都能夠有所發揮,這樣一來,不管去到什麼地方,都會是一個佼佼者。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才能展現一流的自己!

終身的職業,永遠的身份

老師的身份,有別於其他的職業。當人離開了工作崗位,大部份的職業,別人都不再以他的職業身份稱呼他,唯獨是幾個職業,包括老師、牧師及醫生。有話是這樣說的: 『一日為師,一生為師』。從這裡可以看出,我們對老師這個身份的尊重。 每個人的人生中,必定遇過不少老師,有好的,也有『衰』的。 今天有幸為一間中學進行教師發展日培訓,有感而發,其中一節活動,老師們分享了兒時自己經驗中的好老師和『衰』老師的故事。說到好老師,很感人,也很鼓舞人心,說話者眼中的淚光,盡顯了懷念好老師之情。最後,大家給了一個小結論,心中的好老師,不一定是學術水平很高,很『叻』的,而是真心關懷學生,與學生在一起,像是朋友。 另一邊廂,談到『衰』老師,說話者的內容,雖然已過數十年,說的人還帶著點氣憤。那種被羞辱、被傷害、被虐待的經歷,是烙印,是埋藏心底裏未平反的冤屈。 不竟,人是很容易受傷害的動物,很多人的經歷,就像老師們的分享,我們遇過好老師,相信也必定經歷過『衰』老師的折騰。最後,我借用著名教育心理學家Dr. Heim Ginott,在他1956年出版的書中,他作了一個驚人的結論: 老師是課堂上的決定性因素。 作為一名老師,擁有極大的力量,使孩子的生活在痛苦中,或者歡喜快樂,也能成為酷刑的工具或啟發別人的器具,可以羞辱或幽默,傷害或治癒。在所有情況下,是老師的行動,決定危機是否升溫或降溫,是人性化或去人性化地對待一個孩子。 很發人心省的結論。老師是終身的職業,永遠的身份,作為一名老師,擁有極大的力量,我們永遠尊敬老師,永遠懷念生命中曾啟發我們的老師。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終身的職業,永遠的身份

既熟識又陌生的立法會

得知有機會去立法會,為議員助理及申訴部職員分享如何處理難於應付的申訴者時,感到既興奮,又緊張。培訓當日,積極地作好最佳準備,不竟也是第一次到立法會,既熟識又陌生。首次到立法會感覺良好,參加者學習氣氛投入,不同政黨的同事也很融洽討論和分享,未見平日電視畫面議會內的厲言反擊,連珠炮發的情況。課程完後,還有職員帶領參觀,詳盡講解議會發展及歷史。最後,第二天就收到立法會的傳真致謝信,很欣賞職員的工作效率,多謝給予的正面回饋和鼓勵。

Continue Reading既熟識又陌生的立法會

社福界前線須應變

多謝明報JUMP的訪問,讓人本暴力控制法及脫身法可以更多人認識。職埸暴力事故,不竟都唔希望在任何機構及職員身上發生。多年推廣,終見成效,喜見愈來愈多社福機構重視員工職業安全,投資時間及資源,培訓導師,讓員工及服務對象更安全。  

Continue Reading社福界前線須應變

真實做自己,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轉貼文章 以下文章取自 〈專訪家族治療大師瑪莉亞葛莫利:真實做自己,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部份內容 作者:賓靜蓀 薩提爾模式強調人要表裡一致,可以自由做自己,這和自私有何不同? 這是好問題,很多人常搞混。表裡一致表示我知道我的感受,我知道我是誰,我不給自己不真實的感受,不好時不會偽裝或掩飾。有安全感的人可以分享他的喜怒哀樂,可以真實做自己,不需要假裝開心、強顏歡笑。但沒有一個人能真正完全了解自己,只能嘗試去了解,這很不容易。 自由與自私 自由,是為了自己,而且內外一致。別人過得好,我也很高興,想跟他們分享。做自己是謙虛的,承認自己的限制,想成長。 自私是自我中心,一切只為自己,是基於比較,我要比你好,要從你這裡拿什麼,要你有的東西,自私是低自尊。 作者:賓靜蓀 文章出處: 家樂學線上家教 (http://qagogo.pixnet.net/blog/post/58972208)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真實做自己,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表揚與鼓勵的差別有多大?

斯坦福實驗:表揚與鼓勵的差別有多大? 文/波·布朗森 / 阿什利·梅裡曼 來源:摘自《教養大震撼》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過去的10年裡,和她的團隊都在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他們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這項研究結果令學術界震驚。 在實驗中,他們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 首先,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裡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並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於智商的誇獎,即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一句關於努力的誇獎,即鼓勵,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為什麼只給一句誇獎的話呢? 對此,德韋克解釋說:“我們想看看孩子對表揚或鼓勵有多敏感。我當時有一種直覺:一句誇獎的話足以看到效果。” 隨後,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種測試。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結果發現,那些在第一輪中被誇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由此可見,自以為聰明的孩子,不喜歡面對挑戰。 為什麼會這樣呢? 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這也就是實驗中“聰明”的孩子的所作所為: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醜的風險。 接下來又進行了第三輪測試。這一次,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沒有選擇。這次測試很難,是初一水準的考題。可想而知,孩子們都失敗了。先前得到不同誇獎的孩子們,對失敗產生了差異巨大的反應。那些先前被誇獎努力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 德韋克回憶說:“這些孩子在測試中非常投入,並努力用各種方法來解決難題,好幾個孩子都告訴我:‘這是我最喜歡的測驗。’”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他們在測試中一直很緊張,抓耳撓腮,做不出題就覺得沮喪。 第三輪測試中,德韋克團隊故意讓孩子們遭受挫折。接下來,他們給孩子們做了第四輪測試,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誇獎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德韋克一直懷疑,表揚對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這個實驗的結果,還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釋說:“鼓勵,即誇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表揚,即誇獎孩子聰明,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在後面對孩子們的追蹤訪談中,德韋克發現,那些認為天賦是成功關鍵的孩子,不自覺地看輕努力的重要性。這些孩子會這樣推理:我很聰明,所以,我不用那麼用功。他們甚至認為,努力很愚蠢,等於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 德韋克的實驗重複了很多次。她發現,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誇獎聰明後遭受挫折的失敗感。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好成績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甚至學齡前兒童也一樣,這樣的表揚都會害了他們。 鼓勵是指鼓勁而支持,表揚則是指對一件事或品行的顯揚、宣揚。 鼓勵通常是針對過程和態度的,"爸爸看到你這學期的努力,為你驕傲!"表揚通常是針對結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績提高,為你高興!" 多鼓勵,少表揚;多描述,少評價,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揚綁架,或輸不起,未達目的而不擇手段。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表揚與鼓勵的差別有多大?

辭職的勇氣

最近看了一項很有趣的報道,美國亞馬遜公司,在去年一月竟然推出了一項非常獎勵計劃,鼓勵員工辭職。亞馬遜向幾萬名倉務部職員發出邀請,未做滿12個月的職員,若辭職可以拿到二千美元,而每做滿12個月的就增加一千美元,最多的離職特惠獎金為五千美元。你估結果如何? 實況是,只有不到一成的員工辭職,選擇拿取獎金離開。 如果你機構不夠人,每天仍在增聘人手,非常獎勵計劃的意念近乎發瘋,可是,亞馬遜執行長卻認為,機構要保留的,是熱愛工作的員工。如果勉強讓員工留下來,做不喜歡的工作,長遠來說對員工自己及機構也是沒有益處。 非常獎勵辭職計劃很有趣,但不容易實行。如果在香港社福機構實行的話,你認為結果會如何? 如果以獎金鼓勵員工辭職,相信會有很多熱愛自己工作的人,拿了獎金之後去別的NGO處做同樣熱愛的工作。而且現在處處人手短缺,單位主管請齊人已經不容易,送獎金叫人走,相信一發出邀請,結果便會癱瘓全機構的運作。 不過,即使NGO機構不可能鼓勵員工辭職,如果你發現你自己對社福工作沒有熱誠,就不要耽誤自己的時間了。我們生命有限,而大部份的時間,都在機構內渡過,如果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等於浪費生命,浪費時間,即使沒有鼓勵,也應該離職。 這種浪費生命的感覺,在我的工作生涯中出也曾出現。第一次是在醫院當精神科護士的時候,做了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返工就等著放工,特別當夜班的時候,覺得晚上特別長,很不容易才熬到黎明,所以最後決心辭職。第二次不喜歡上班是幾年多前,發覺工作有越來越多的掣肘,發展有限,所以毅然辭職創業。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Trainer: Lawrence Chu  

Continue Reading辭職的勇氣

生氣不生氣,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修養!

朋友在臉書上寫了一段話:「...不知從何時開始,發現愈來愈不喜愛和別人吵架,寧願選擇放棄,年紀大了,心臟受不了那麼多激烈的怒氣了……」果然,馬上很多人說讚。年紀大不大,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可是怒氣沖沖的和別人爭吵,可說是很久沒做過的事情了,但人有七情六欲,你敢說在生活一切暢順?一點讓人生氣的事情也沒有嗎?這樣應該不太可能,然而有人就總是可以平心靜氣處理,有些人,卻是一點小事就爆發,做一個心平氣和的人,真的不容易。 今日香港,工作及生活壓力大,發怒的人似乎愈來愈多了。有研究報告顯示,如怒氣爆發之後,存在著「奪命的兩小時」,在這兩小時內,心臟病發及中風的風險極高,分別增加近五倍及三倍,假若你有心臟,風險尤其高。雖然我們都知道,大發怒火不好,傷精神及身體,可是真正做到遇上生氣的事情,可以不發脾氣,還真有點學問,但如果你可以控制不發脾氣,心裏卻有難解的鬱悶,就更是糟糕了,所謂頂著道氣,氣悶在心裏,長此下去,若得不到紓解,更加傷身傷神,影響精神健康。。 說到底,生氣不生氣,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修養。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真正要做的是不要生氣,就算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快樂,但絕對不要讓負面的情緒在你的生活中佔了主角。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Trainer: Lawrence Chu

Continue Reading生氣不生氣,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修養!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能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解救一生之需。 這說話來自《老子》,其道理很簡單,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餓,卻不能解長久之飢;想永遠有魚吃,就得學會釣魚的方法。 曾有一位富豪說,他做生意對減貧的慈善事業大於他「化身為聖誕老人」施捨現金的貢獻。他認為減貧的唯一手段是增加就業,過去幾十年投在慈善施予的資金高達數萬億美元,但是這些錢到頭來也未能解決貧窮問題。 有一句諺語說:我們交到孩子手裡的應是一個更好的國家﹐但富豪認為把國家交到更好的孩子手裡才更為重要。 富豪雖然並不是完全反對做慈善。他的觀點似乎說,富豪如能將其創造性的精力和天賦用於創造就業而不是施捨現金,社會會因此受益更多。簡單說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 對於這個道理我深表認同。什麼東西都好,自己學會了就是自己終身受益的東西,別人是無法奪去的,最多只能偷學而已。 在投資理財方面,我很喜歡把自己在股票市場上看到的東西,或者是自己日常工作上遇到的買賣經驗當成故事說給朋友聽,同時寫在我的網誌上。在這些分享中,已經蘊含了很多投資心得,如果閣下能細心去啄磨、思考,必定可以從中得益。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Trainer: Lawrence Chu    

Continue Reading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焦慮不等於恐懼

儘管都好像是害怕現在或即將發生的事,焦慮與恐懼是不同的。 恐懼是有實體性的害怕,焦慮則沒有一個相對應的實體 (不是那麼絕對,但是可以提供為分類的一種方法)。 例如: 我害怕坐電梯是因為我曾經受困於電梯,或在電梯內遭遇不好的事。這是恐懼。 我害怕坐電梯是因為曾經看到受困的人,感受他的害怕而有焦慮。 焦慮的特徵是: 不是親身經歷的經驗 不必然發生 處理恐懼症,可以使用 NLP 的恐懼症快速療法,或者EFT (FET亦可),眼球快速轉動法,這是公認處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有效處理方式,比傳統心理治療方式有效,也較少痛苦。 處理焦慮,得先讓對方敎會你,他是如何思考 (這是我常說的,你要跨入他的地圖)。 你可以這樣問他: 通常大家都不會這樣,所以你有一個還蠻了不起的成就 (當然,對方要開得起玩笑,才能這樣說)。你可以敎我,你是怎麼辦到的嗎? 如果他無法自行說明,或者你看他侃侃而談 (這是腦袋在說話,如果他那麼行,就不用來找你了,別相信,叫情緒出來跟你一起工作),停住你在做的。 請他回到一個經驗,或者假想如果現在就要坐電梯,引導他到現場(想像,但要夠真實。這是一種治療的必然性,沒有情緒,就沒有治療),然後問他: 接下來發生什麼事? 了解他的思考是如何做連結,例如: 一看到電梯,立刻想到一件事件 (注意裡面的VAK)。 測試,如果還有問題,就是其他的連結還在,發現它,打斷它,直到測試沒有問題為止。 最後,可能處理到一半會發現牽涉到他的某種信念,那就要先處理信念,處理信念的方法,不是這次的重點,因為,那需要較多的篇幅。 還有,不是所有焦慮或恐懼都必須處理,只有當事人覺得,這已經影響到他的生活,而他有意願要處理,才是你出手的時機。 Licensed Practitioner…

Continue Reading焦慮不等於恐懼

享受你的生活,不要與別人比較

最近看了一篇小故事,覺得頗有意思,想跟大家分享一吓: 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釣了非常多的魚,但每釣上一條魚就拿尺量一量。只要比尺大的魚,他都丟回河裡。其他釣客不解地問:別人都希望釣大魚,為什麼只有你將大魚都丟回河裡呢? 這人輕鬆地回答:因為我家的鍋子只有尺這麼長,太大的魚裝不下。 不讓無窮的欲念攫取己心,夠用就好也是不錯的生活態度。當人們在吃到飽的自助餐廳,毫無忌憚的吞食,那可真是一個可怕的景象。取自己夠用的,不必貪求,這也是一個重要的修練。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享受你的生活,不要與別人比較

快樂工作學

好書推介: 快樂工作學 在職場上,「快樂」不是一種情緒,而是一種工作倫理、一項競爭力! 我們常常想:只要可以升遷或者達到下一個銷售目標,我就會快樂…… 如果成功會帶來快樂,那麼每個高升榮調的員工、每個達成目標的人,應該都很快樂。但隨著每次贏得勝利,我們的成功標竿就被推得更遠,快樂也更遙不可及。 現代人犧牲快樂、換取成功,結果只是在降低自己的成功率。 作者曾協助班夏哈教授設計「哈佛幸福課」,並針對一千六百名哈佛學生進行一項大型的快樂研究,其後更在一年內造訪五大洲四十個國家,為數千名大型企業主管進行訓練與演講,從中歸納出適用於各行各業的「哈佛七大黃金法則」。二○○八年金融風暴爆發,更幫助為數眾多的企業從這場艱鉅的挑戰中重新振作。 作者把所有的努力匯集成書,這套實用工具經過了全球金融家、學者以及許多專業人士的驗證,可以務實地幫助讀者克服障礙、逆轉壞習慣,達成生活與工作上的目標! 「愈快樂,愈成功」的哈佛七大黃金法則: 1. 快樂優勢──是一種工作倫理,一項競爭力 快樂優勢不是教你擺出笑臉,靠「正向思考」期待問題消失。而是務實地看待現狀,將自我潛能極大化。 2. 支點與槓桿──改變內在思維,就能改變外在表現 心態決定一切!調整你的工作心態(支點),就能得到力量(槓桿)。 3. 俄羅斯方塊效應──訓練大腦善用機會 一個人會充分運用機會,還是眼睜睜看著機會溜走,差別只在於焦點。陷在「負面俄羅斯方塊效應」裡,只會讓你更失敗! 4. 在挫折中成長──利用逆境累積上升的動能 描繪你的成功地圖,找到第三條路!身處職場逆境也能更快樂。 5. 蘇洛圈──從小處做起,逐步擴大你的能力範圍 當挑戰逼近,你該怎麽辦?先鎖定目標,再漸漸擴大範圍,重新取得主控權。 6. 二十秒定律──減少阻礙,把壞習慣變成好習慣 駕馭意志力就能成功?一旦意志力消退,你還能駕馭誰?別選擇阻力最小的道路,而是要改變舊有的路徑! 7. 人際投資──人際支援是你最重要的一項資產 孤立員工,等於切斷了你的生命線。同事對彼此的感受是預測團隊表現的最佳指標! 此書特色…

Continue Reading快樂工作學

安慰自己的六種情緒

 轉貼文章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64期 文/吳若女 六種情緒 1.沒有自信,總覺得不如人 2.挫折倒霉,負面念頭縈繞於心 3.傷心難過時,如何為自己打氣 4.容易擔心憂慮 5.憤怒生氣 6.壓力大,喘不過氣來   當我覺得 沒有自信,總覺得不如人。 心靈補帖1. 停止批評和責難自己。 《肯定自己‧欣賞自己》一書的作者克萊基荷芬解釋,會不斷苛責自已,說喪氣話的人,通常是對自己不夠肯定的人。 「要對自己溫柔點,停止猛烈的批評,是建立自信的第一步。」 她建議,拿枝筆列出你不斷在責罵自己的話語,並且自問看到這些話會有何感覺,這樣的責罵是否對自己有好處。 老實說,當然是沒有好處,因此,一定要下定決心停止這種責難。如果一時還做不到,不妨先把注意力放在已經做好的部份,告訴自己做得有多好。   心靈補帖2. 學習積極正面的自我對話。 我們的內心都有一部投影機,每天讀出成千上萬的畫面與情緒,除了要停止負面的批評,還要積極輸入一些正面的鼓勵。 寫一張自己的履歷表,把所有的優點都列上去,每週瀏覽一次,做為自我對話的腳本,在忍不住要責罵自己之前,先想想看自己還有哪些優點,沒有想像中的糟。   心靈補帖3. 每天問自己兩個問題:「我的人生有什麼是好的?」、「還有什麼事可以做?」 心靈文學作品《自尊心的六根支柱》作者布藍登則進一步建議,從這兩個問題啟發自己更有創意的對話,找到自己的價值,才能更肯定自我。   心靈補帖4. 停止和別人比較,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別再羨慕別人的太太比較漂亮,或嫉妒別人比較會賺錢,許多痛苦和不平就是從「跟別人比較」開始的,不只是拿枝筆寫下自己的優點,也列下自己所擁有的,和自己比,也學會珍惜   心靈補帖5. 肯定自己,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我們永遠不會像自己想像的這麼幸福,也不會像自己想的這麼不幸。—作家拉勞士吉 一個人應養成信賴自己的好習慣,即使再危急,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氣與毅力。—拿破崙…

Continue Reading安慰自己的六種情緒

我們的NLP課程為什麼還活著?

剛剛完成最近一期的NLP課程,可以靜下來想想未來課程的發展。上互聯網查看其他同行的課程發展,搜尋了幾個商業模式的NLP課程,原來大部份已經停業或近期沒有更新課程資訊,心裡感到悲哀,NLP課程在香港能持續辦下去的機構愈來愈少,要開辦課程實在不容易,很多導師都在掙扎找出生存之道。 感恩我們開辦NLP課程,至今已踏入第八個年頭,想想我們的NLP課程,為什麼還活著?以下是我的堅持: 第一,堅持教授 NLP 的核心概念,而不是一大堆治療技巧,不套上商業形式,亦不以贈品作為利誘。參加者會學到的是 NLP 思維學問 (Pure NLP),而不是經包裝的周邊課題。 第二,堅持不花費於包裝及宣傳,只著眼於課程質素,我們的參加者,大部份都是由家人、同事及朋友真誠推介。在此衷心多謝歷屆推薦朋友參加的學生,你的行動,令我們可以持續發展,萬分感激。 最後,堅持選用社福機構作為培訓場地,以相宜的價錢,是希望以普及的收費推廣 NLP 課程,讓更多人受惠。 幸好我們不是經營一盤生意,我們是經營一盤理念,為社會機構啟發正能量,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理想的社會,大家一齊努力!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我們的NLP課程為什麼還活著?

重複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

如果將一隻蜜蜂和一隻蒼蠅放進一個玻璃瓶中,然後將玻璃瓶平放,瓶底朝向較光的窗口,再打開瓶蓋,你猜會怎樣? 何者會逃出生天? 實驗證明,智商較高的蜜蜂會不斷地向瓶底找出口,卻不斷撞向瓶底,直至力竭而死;而蒼蠅卻可以在不到短時間內,從玻璃瓶口逃出。 機智慧戰勝傳統教條蜜蜂之死,是因為被傳統智慧和邏輯所誤。牠們以為,「瓶」的出口必然是在光線最明亮的地方,因此只管拚命撞向瓶底,重複這種牠們認為合乎邏輯的行動。對牠們來說,自然界並無玻璃這種不能穿透的透明物體,因此牠們的智力愈高,愈重視邏輯和經驗,這種奇怪的障礙物就愈發不可理解。 相反,智力較低的蒼蠅對邏輯毫不在意,只管四下亂飛,卻誤打誤撞地找到了出口,構成了一個智者消亡、頭腦簡單者卻得救的警世故事。這不單是一個寓言,而是美國一個著名的組織行為學者卡爾偉克的實驗。他總結這個實驗的教訓時指出,冒險、試錯、即興發揮、隨機應變以及迂迴前進,都有助應付瞬息萬變的世情。這樣的問題之所以緊迫,是因為模糊和不確定性,已成為當今企業管理的難題。面對複雜的世界,我們需要的是隨機性的智慧,而不是教條式的智慧。更不應重複舊的做法,期望得到新的結果。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重複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