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喻的潛藏威力

「引喻」乃是藉著某一種事物來闡述另一種事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不時運用「引喻」。在人類歷史偉大導師中,例如耶穌、釋迦牟尼、孔子、老子等,都是善用「引喻」的能手,他們運用簡單的語言,很容易便把深奧的道理簡明地教導跟隨者。如果我們撇下宗教的外衣,不容否認,耶穌實是一位善用「引喻」的領袖,當他前去招募漁夫作門徒的時候,耶穌並沒有使用「招募」這個字眼,而是運用了一個他們所熟悉的「引喻」 --「網人」。因為這個「引喻」運用的字眼,是他們熟悉的,就像每天的工作「網魚」一樣,把傳道的艱難任務,換成漁夫「網魚」的工作那麼容易,就大大提高了漁夫們對傳道的信心和承諾。 凡事總可兩邊看,「引喻」可以加強說服力,使一些複雜的道理變得簡單易明。然而,若我們用得不當,它也會侷限了我們的思想。譬如說﹕「我覺得前面好像是一座高山,怎樣我都跨不過…」運用這些負面「引喻」,會潛意識地強化消極情勢,接著就會產生強烈的無力感,叫人放棄。遇有這樣的朋友,我會告訴他,除了去跨越那座山,也可以去挖掘地道,鑽穿那座山,又或繞山而行,最終目的是能到達山的另一邊。 我們必須注意如何使出「引喻」,當我們養成很快便能察覺出自己和別人所用的「引喻」時,想要改變便來得比較容易,我們可以自問﹕「這個引喻使人振奮還是使人洩氣﹖」如果我問你,你覺得人生好比什麼﹖你可能會說﹕「人生好像一潭死水…」或「人生好像一場比賽…」如果你採用了這樣的「引喻」,你會自然衍生出相關的信念,使你的行為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這個「引喻」有關的信念影響。 如果將「人生好像一場比賽…」改為「人生好像一場遊戲…」人生就會全然改變了,你對身邊一切事物的認知亦會因著你的「引喻」而作出變化,就好像槓桿原理中的支點,很輕易地扭轉你舊有的思維模式。語言學家瑪麗拜森 (Mary Bateson) 曾這樣說﹕「沒有什麼東西比引喻更能夠影響人。」事實上,「引喻」對我們人生會做成很大的影響,可惜卻是被大多數人所忽略。 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會採用的「引喻」是「人生好像四季的轉變,而此刻我只不過是處於人生的冬季而已。」今日,就為你人生設下幾個強而有力,能夠振奮人心,抵禦逆境的正面「引喻」。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作者: 朱德俊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身心語言程式學執行師認證課程 

Continue Reading引喻的潛藏威力

休息是為了要走更長的路

最近聽到一則值得深省的小故事,對一心努力向前衝刺的人,提供了另類的提醒。故事談的是養殖小鰤魚的事,鰤魚是養在架在海裡的四方形網裡,小鰤魚會不斷地在網裡繞圈而游,養殖的人也會不斷餵食,讓魚兒盡快長大,賣得好價。有一天,那位從事養殖小鰤魚的老先生,無意發現網的四個角落竟然停留著偷懶不游的小鰤魚。老先生以為魚兒要是不游就不會長大。所以,他就想了一個辦法,把四方形的網更換成圓形的網。他的構想的確很有果效,小鰤魚果然找不到休息的地方,只能在圓形的網不停環游。結果,架起圓形網的數個月後,魚兒並沒有因此而長得更大;相反,卻令小鰤魚太累,全都死光了。 原來魚兒們都是在適度的休息後才再游的。休息是必要的,身體在休息中可以達到恢復體力的目的。如果缺乏休息,身體會積勞成疾,甚至出現重大危機。休息是對身體的充電。每當電池快沒電時,我們就要及時充電,如此才能確保它會繼續正常運作。魚是一樣,人也是一樣,經過一天的持續工作之後,我們的能量需要進行補充,否則恐怕難以在第二天保持旺盛的精力。 休息,就是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作的已經夠了;付出體力及心力過後,需要藉著休竭重新得力。 休息,就是懂得欣賞自己所作的;當自己在有限的時間及空間內盡了力,就是夠好的了。 休息,就是知道自己所能作的有限;盡了本分後,就需要暫停及移位,讓其他人繼續參與,使工作獲得更佳的成效,最終眾人可分享成就和榮耀。 據說有一位修行大師,帶領著一群弟子,研究哲學。其中一位弟子非常用功,因而受到大家的重視。不料學習到某個很重要的階段時,他竟然生病起來,雖然如此,他仍堅持要追隨大師繼續學習。他認為生命苦短,為了追求智慧,絕不願意浪費一點時間。大師知道後,沒有因為這弟子的勤奮而嘉許他,卻語重心長地說:「其實,智慧不一定在前面!很可能智慧在你身後,它想趕上來,而你跑得太快,所以還沒碰到一塊兒呢。只要放鬆身心,隨著自然的節拍,也能得到智慧。」成功,可能在你背後,多麼有創意的逆向思考。值得一味向前奔跑的人,再三體會。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2014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身心語言程式學執行師認證課程 

Continue Reading休息是為了要走更長的路

言語對個人具影響力

你說什麼樣的話,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語言跟思想一樣對我們的環境有影響力。我們說的話表示我們的態度,也從而決定我們能吸引什麼、獲得什麼經驗。 無論你是一個愛說話或是一位愛沈默的人,每天我們與自己說話總是多過與別人交談。我們在清醒的時候,幾乎每一分鐘都在自言自語,在這些自言自語的過程中,反映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真心想尋求快樂的人,出言會非常謹慎,會多說鼓勵的話,不洩自己的氣。我並不是說我們該把自己吹噓得十全十美,而是對自己有較合理和實際的看法。相反,假若成天對自己個人、工作、朋友、家人或周圍每一個人都吹毛求疵,我們又怎可能會感到滿意和快樂呢﹖ 言語對個人具影響力,我們使用的字句會滲透入我們的深層意識,這正是佛洛伊德所謂的潛意識世界,成為人格的一部分。正如心理學家Donald Meichenbaum所說,每一個人在發脾氣之先,腦裏會出現一把強而有力的內在的聲音,一句非常簡短的自語,而情緒就會在瞬間被聲音所挑動,操控了行為。 究竟這些瞬間而過,快得使我們不大察覺的自語是什麼呢﹖這些自語可歸納為四大類﹕ 1. 絕對的 自語包括﹕「我一定要…」、「我應該…」、「我必須…」、「成日都是…」、「我從來都…」 這些自語給自己設下絕對而嚴格的條件,沒有靈活的空間,不存例外。 2.兩極化 自語包括﹕「好 - 壞」、「成 - 敗」、「得 - 失」、「對 – 錯」 非「黑」即「白」,不是「好」便是「壞」,中間不存有任何灰色地帶。 3. 個人化 自語包括﹕「是因為我…,所以…」、「都係我唔好…」、「是我太過…,所以…」 說話經常誇大事件的重要性和負面影響力,因為「自己…所以…」,把事情歸因為某些人或自己的原故。 4. 以偏概全 自語包括﹕「你總是…」、「從來…」、「成日…」、「次次…」 以偶然的現象當作是恆常發生的,以有限的資料歸納為事情的全部。 我們的言語、身體和心境猶如一支可調的音叉,可互相產生共鳴作用,互相影響。以上四種內心自語都是非理性的,當它出現時會影響著我們的心境,操控著情緒,繼而產生一些負面行為。 既然有共鳴作用,我們何不退一步,海闊天空;只要我們把內心的自語的內容略為修改一下,情緒和行為就可能因而有很大的改變。 copyrighted by…

Continue Reading言語對個人具影響力

追求型及逃避型的性格模式

為何人類對不同的事物,有著不同的反應﹖為何在看著一杯水的時候,有人認為是半滿,卻有人認為是半空呢﹖  身心語言程式學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原於美國,是70年代由李察賓達(Richard Blander)及尊格靈達(John Grinder)所創立的身、心、行為心理學。身心語言程式學裏有一套稱為「性格模式」(Meta-Programs)的工具,將人類不同類型的性格模式加以分析和歸類。目前已歸類的模式有五十多類,是一套很實用的性格歸類法,透過性格模式,可以了解個人內在思想及行為,讓人得以掌握人類行為的傾向性,加強溝通果效。 事實上,每種性格模式並沒有好壞之分,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行為模式,藉以形成個人的處事態度及行為,若想增進與人的了解及溝通,認識別人的行為傾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性格模式」將是一套非常有效的工具。 在五十多類性格模式當中,其中一類的性格模式是追求型或逃避型,根據「性格模式」就這類型的分析,人類的行為都是為了追求快樂或逃避痛苦。當然這種性格模式的劃分,還不是絕對極端的;但人類在追求與逃避事物的同時,會出現一種強烈的傾向性。例如甲喜歡冒險,追求刺激的生活,這樣使他得到快樂;另一方面,乙卻傾向保守謹慎,處處小心,視一切的新環境為危險,對於會有傷害和威脅的一切行為都會採取逃避的態度,尤其是對於刺激的追求。 對於銷售人員來說,要贏取生意,你必須了解你的客戶是屬於那一類型的人。如果是追求型,你得盡量將產品的優點說出來。相反,若你的客戶是逃避型,那麼你最好讓你的客戶知道,不選用你的產品將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 試想一下,一列火車究竟是向前還是後退,全看它當時所面對的方向。同樣這個道理也適用於人。譬如說要激勵孩子好好用功讀書,你可以這樣說﹕「鄰居大衛因為沒有好好讀書,現在只能找到一份地盤的雜務工作,每天工作十多小時,非常辛苦。」你可以想像說這些話對於激勵你的孩子有多大的作用,這全看你的孩子是屬於那一類型的性格模式,如果是逃避型的,也許會有果效。相反,對於追求型的孩子,相信這番說話便起不了很大的作用。追求型的人傾向追求令他們快樂和興奮的事物,假若你使用了這些逃避式的例子,對他們是起不了作用的。對於追求型的小朋友,你可以對他說﹕「某某大學是全國首屈一指的名校,想考進這所大學必須勤學用功,而且畢業後可以在工作發展上有更大的空間和選擇。」這樣的說話,才能激勵追求型的人。 究竟要選用那一種說話,你得先要了解對方是屬於那一類型的性格模式,把這種模式作為人與人溝通時的考慮因素,將可更有效激勵對方。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4 Certificate Course of Physical Restraint & Breakaway Techniques (NFPS-UK System) 「暴力行為控制及脫身法技巧」認證課程

Continue Reading追求型及逃避型的性格模式

簡單不一定容易

很多人經常將「簡單」及「容易」連在一起,其實兩者實質不同。簡單,即是由只有一件事、一個元素或一個部份所組成。容易,即事情用很少的力量、要求,或努力就可以完成。從來不覺得簡單就是容易。瘦身減肥其實好簡單,從兩個元素入手,「出」與「入」著手,即減少進食量及增加消耗量。道理好簡單,要實行就不容易。結婚其實都是很簡單,一個元素,就是一紙婚書,在法律上已經是夫婦關係,在拉斯維加斯即時就可以完成手續。要維繫婚姻承諾就絕不容易,相信你都同意!要做父母都好簡單,有小孩便是了,要為人父母就不容易。要做生意好簡單,取一張商業登記證便是了,要生意賺錢就不容易。「簡單」「容易」已經成為口頭說話的連詞,在運用上一般都不會太著意當中在詞彙上的分別,以致將人的思想限制了,更誤以為兩者相同。簡單容易其實絕不容易,內裏可能大有學問。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2014Certificate Course of Foundation Coaching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簡單不一定容易

說「忙」是一種炫耀

    我想很多人都有這一種經驗,當遇上很久不見的朋友時,都會隨口問句近來如何,跟著你會聽到的回答 --- 「好忙」、「忙到不得了」、「都未停個手』...。 「忙」似乎成了社交談話的開場白,要是說「唔忙」、「好得閒」...等字眼會是好大罪,好像會給人白眼,讓人覺得不被公司重用,上帝會日後清算,還有...。到底,在「忙」字背後我們還可以理解到什麼? 假若你善於聆聽,「忙」字背後可以有多種涵義,說忙的人,除了表示你所做的事情不及他的重要外,其實是在說我的工作做得比別人好、服務及產品很受歡迎;意味著我很重要,很多事情沒有我搞不來,部門不能少了我,公司要靠我去弄好關係、世界沒有了我就不能轉。這一切都迫使我忙到不得了。 「忙」到這裡成了一種生活態度,是說話的口頭禪,建立自我形象的手段。 不禁反問及反思,究竟忙出了什麼成果? 忙的是什麼? 忙的時間有沒有抓緊重點? 不要再借著說﹕「忙」--- 成了自我的炫耀。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2014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身心語言程式學執行師認證課程 

Continue Reading說「忙」是一種炫耀

「三為一體」的腦

以前讀生物學 (biology),覺得人腦的結構很複雜,大腦小腦、左腦右腦、主腦副腦,弄得頭腦紛亂。究竟人有一個腦、兩個還是三個呢? 如果你和我一樣,對複雜的生物名稱覺得難以掌握,不妨試試以下三分法,去理解下我們的腦袋。 一般人認為一個人只有一個腦,1952年研究大腦的一個權威學者Paul D. MacLean博士發表「三腦一體」的腦結構理論。MacLean指出人腦是由三個互相聯繫的腦組織按進化階段而組成,分別為爬蟲腦、邊緣系統及新腦皮質。 1. 第一層腦﹕爬蟲腦 (腦幹) 這部份腦的結構與功能類似於爬蟲動物的腦袋,故稱之為爬蟲腦(Reptilian Brain)。位置處於大腦的深處,又稱為腦幹,它控制反射與原始本能行為,負責維持生命基本功能及防衛反應,如覓食、體溫控制、生殖、心跳、呼吸、打或逃跑的驚恐反應等等。這是三個大腦裡最原始的一個,是先天的預設程式,故難於從行為經驗中學習,運作過程按程序自動化運行。 2. 第二層腦﹕哺乳腦 (邊緣系統) 對動物來說,這部份的腦功能較為複雜,結構包括內層大腦的周邊組織,包括海馬迴(Hippocampus)、杏仁核 (Amygdala)、視丘(Thalamus)、下視丘等,統稱邊緣系統 (Limbic System)。邊緣系統位置於腦幹邊緣,是掌管情緒和動機的中心。人類與哺乳類動物,如貓、狗、老鼠,擁有著相近的哺乳腦組織及功能,包括情緒、感覺、社交、荷爾蒙及產生腦傳遞物質、擁有玩樂的欲望,也是母性來源。 而杏仁核又稱為「恐懼控制中心」,其形狀似果仁而得此名,該部位是負責掌管人的焦躁及驚恐等情緒。最近一項有趣的研究發現,不少「天生賭徒」的杏仁核出現異常,從而降低了對金錢損失的恐懼感,容易嗜賭成性。由美國及英國組成的研究團隊,一共請來14名志願者,當中有兩名女性由於患基因疾病,致使腦部的杏仁核受損,但其他區域及智商均為正常。研究人員將這兩名女子與其他12名志願者分為兩組作賭博測試,結果顯示,這兩名女性比常人更敢於下注,哪怕明知輸錢的機率大於贏錢。 3. 第三層腦﹕新腦皮質 人類的新腦皮質(neocortex)是人類心智所在,也是演化的最高產物,屬於靈長類動物所持有的功能,負責心智及在認知的運作下之高階情緒表達。這種構造讓人類異於其他哺乳類動物。 新皮質中有許多不同的腦葉結構,不同的腦葉反應不同的機能, 人類的新腦皮質比其他動物都大,也是人類能夠成為萬物之靈的關鍵。新腦皮質也是思考的重地,負責理解、感覺、語言、推理、邏輯、學習,和情緒控制 (EQ) 等功能。 人類異於其他動物,勝於其他動物,其中主要原因是人類擁有第三個層次的高階腦組織。有些人工作懶散,做事馬虎,會被人罵作「不用腦」,相信所指的腦是我們的第三個腦。如果不想被人標籤為「無腦」,就應該好好運用我們特有的新腦皮質,多作思考。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ontinue Reading「三為一體」的腦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能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解救一生之需。 這說話來自《老子》,其道理很簡單,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餓,卻不能解長久之飢;想永遠有魚吃,就得學會釣魚的方法。 曾有一位富豪說,他做生意對減貧的慈善事業大於他「化身為聖誕老人」施捨現金的貢獻。他認為減貧的唯一手段是增加就業,過去幾十年投在慈善施予的資金高達數萬億美元,但是這些錢到頭來也未能解決貧窮問題。 有一句諺語說:我們交到孩子手裡的應是一個更好的國家,但富豪認為把國家交到更好的孩子手裡才更為重要。 富豪雖然並不是完全反對做慈善。他的觀點似乎說,富豪如能將其創造性的精力和天賦用於創造就業而不是施捨現金,社會會因此受益更多。簡單說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 對於這個道理我深表認同。什麼東西都好,自己學會了就是自己終身受益的東西,別人是無法奪去的,最多只能偷學而已。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4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身心語言程式學執行師認證課程       

Continue Reading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思覺失調和精神病有什麼不同之處?

「思覺失調」的電視宣傳片多了,普羅大眾對「思覺失調」聽得多了,應該認識也會多了。可惜聽得多不等於認識多,而我總覺得大眾對「思覺失調」有愈來愈多的誤解,其中一項是誤以為「思覺失調」是一種精神病,或甚是一種青少年才有的精神病。 其實,思覺失調是一系列的病徵,是認知、感官、情緒症狀的統稱,或者簡單點講就是「幻覺」及「妄念」。這兩項徵狀會出現在多種「重性精神病」中,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鬱症、老人痴呆症、妄想症...等等。我們從五個感官系統接收世界資訊,包括﹕ 眼 --->  睇  (腦呈現圖像) 耳 --->  聽  (腦呈現聲音) 鼻 --->  嗅  (腦呈現氣味) 舌 --->  味  (腦呈現味感) 皮膚 -> 感  (冷、熱、痛...等等) 「幻覺」就是感官系統在沒有刺激的情況下仍收到信息,這個問題跟接收器官,眼、耳、鼻、舌及皮膚無關。問題出現在資料的傳送過程,即跟神經線/系統有關 (即上圖的箭咀有關 --->)。 簡單講,基於我們運用五個感官接收訊息,幻覺就分類為﹕ 視幻覺 聽幻覺 嗅幻覺 味幻覺…

Continue Reading思覺失調和精神病有什麼不同之處?

轉變的勇氣

轉眼間,踏入社會工作已二十多個年頭,工作是一種生活體驗、人生必經的階段、成長的過程,當然也是維生的工具。 轉了幾份工作,開始啟發我對自我的更深認識。每份工作,都是一個自我發現、自我了解、自我肯定、自我建立的過程。 工作間的人和事、喜與樂,都不斷提醒自己是屬於哪一種性格、有哪一種長處優勢 (strength)、有哪些限制 (limitation) ;我不喜歡用「弱點」(weakness),即是以哪些環境 (opportunity)及在競爭 (threat) 中,比較有更佳的發展機會和生存空間。 要轉變,需要一份勇氣,如果人生的工作年數是40年,我已完成了。真的,我二十來歲到三十歲中,大部份時間都有兩份工作,一算之下已經三十多年了。 如果工作不是為了糊口,而是人生學習與自我啟發的過程,自我實踐信念的過程。要離開一個薪酬穩定的機構,可以換來更多生命體驗、人生感動、生活的自控權,生活縱然是簡樸一點,對我而言,也是值得。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2014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身心語言程式學執行師認證課程 

Continue Reading轉變的勇氣

機構出現暴力事故的即時處理介入

自我保護策略及介入方案 近年,經常都聽到社福機構有暴力事件發生,動輒還有流血事件;究竟,職員返工要什樣預備,要上些什麼訓練來保護自己。以下是我的點滴經驗,希望各位社福界朋友多多留神,不要成為下一位受害者。如果萬一真的遇到暴力事件,職員站姿原來都可以好講究,為避免情緒不穩施暴者感到威脅,亦方便職員能及時作出反應,職員可以考慮採用無威脅性之防衛站姿。此站姿可用來保護及減少身體重要部位受到襲擊,如頭、胸、腹等。 防衛站姿很簡單,簡述如下﹕ 雙腳分開,闊度與肩膊相同,雙膝微彎,以『L字形』站立 身軀之重量應集中於後腳 姿勢略『側向對方』,減少身體與情緒不穩者的正面接觸,以減低正面受襲的可能 雙手攤開,掌心向下,高於腰,貼近心口,手指不要朝向情緒不穩者 假如對方持有武器,職員除了可立即逃離現場外,仍可留意以下要點,萬一對方突然變臉施襲,這些步驟就可以令職員減低受傷﹕ 保持距離 ( 最少5呎 ),不要站得太接近對方。盡量保持鎮定。 如果不是想制服對方或是逃走,動作不要過份突然,以免引起對方誤會以為你要攻擊他。 努力拖延時間,因為應付有武器的人最危險的時間正是最初的幾分鐘。 在可能的範圍內盡量滿足對方的要求。即使不能如此,也不可一口拒絕。 不要一開始就企圖搶奪對方的武器,除非你有百份百的把握,更理想的辦法是說服對方將武器放在枱上或其他安全的地方。 倘若對方接受勸告放下武器,不要企圖立刻搶奪,以免對方再次拾起武器。正確的做法是繼續與他交談,以消除他的戒心。另外亦可引導對方到別的空間溝通,以便其他職員取走武器。 馬上疏散其他在場的服務使用者,以免遭受損傷及妨礙工作。太多的圍觀者可能令施暴者更難於下台。 萬一對方突然發動攻擊,那就只有設法逃命,或者拿起一些輕便的傢具或枕頭等招架,又或者合力制服他或把他關起來。通知警方,以等待進一步的協助。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2014 Certificate Course of Physical Restraint & Breakaway…

Continue Reading機構出現暴力事故的即時處理介入

檢控施暴者是預防職場暴力的最有效方法

一對同居情侶帶同女兒到屯門醫院求診久候兩小時後,以粗口辱罵醫生,又直斥醫生「讀屎片」、「無醫德」,並高叫「你叫我冷靜,我試下打你一鑊?」,又向警員指「警方最多3萬人,我都可以call人,呢度唔X關你事!」 幾年前,金管局高級經理錢曾珙與家人遲到被拒登上國泰航機,他竟以粗口辱罵及拍打地勤職員。事主最後被裁判官訓斥,應對其不光彩行為感到羞恥,指他身為知識分子,有高級教育程度,應知道規矩。 從以上兩綜案件,似乎以粗口辱罵職員的野蠻顧客,根學歷沒有太大關係,反而與個人修養、素質及情緒管理尤關。最後,雖然兩件暴力事件都是罪了一千幾百元,對很多人來說不是什麼,但事件卻引起公眾關注職場暴力。 事實上,近年職場暴力愈來愈多,野蠻顧客動輒出手打人,我對醫管局及院及國泰航空採取報警處理這事,極度讚同。事件可能因為當事人是被傳媒廣泛報導,起了一個很好的範本作用。不要以為靠惡、大聲、粗言威嚇就能得逞。同時案例亦可讓各機構管理層醒悟,不再執迷於顧客永遠是對的,不敢得罪米飯班主,卻苦了前線職員。 對於今次判決,相信兩件案例的被告已經得到教訓,還醫管局及國泰前線同事一個公道。事實上,在眾多服務行業中,包括社福界的同工,返工經常受到無理顧客 /服務使用者粗言及人身暴力對待。好一個典範,被告受法律制裁,前線同事得到伸冤,其實還有無數的社福界 、醫護界 、服務業前線職員同樣受到好像幾位被告這樣盲不講理的刁民以粗言辱罵,甚至人身攻擊。 要預防職場暴力事故,機構管理層擔當著很重要的角色,既然有法可依;法律、機構政策及守則的落實執行,起了把關及保護作用。如果每個顧客、服務使用者施暴後都受到法律制裁,我相信職場暴力就可以迅速減少。期望各社福界、醫護界 、服務業的管理層可以鼓勵職員舉報那些施暴者,落實執行相關法例,保護職員。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4 新聞來源: 頭條日報 Certificate Course of Physical Restraint & Breakaway Techniques (NFPS-UK System) 「暴力行為控制及脫身法技巧」認證課程

Continue Reading檢控施暴者是預防職場暴力的最有效方法

什麼是妥瑞症 ? What is “Tourette syndrome” ?

什麼是妥瑞症? 很棒的十分鐘影片,值得大力推薦! 這是一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故事主人翁是Brad Cohen ,他也是位妥瑞人 Tourette syndrome: A tic is a sudden, repetitive, nonrhythmic motor movement or vocalization involving discrete muscle groups.[1][2] Tics can be invisible to the observer, such…

Continue Reading什麼是妥瑞症 ? What is “Tourette syndrome” ?

一個人在生氣時,智商只有五歲!

轉貼文章﹕ 作者:施以諾 一個人在生氣時,智商只有五歲! 有一位企業家,素以行事穩健著稱, 即便每天身處在瞬息萬變的商場之中, 他也幾乎沒有犯下過什麼致命性的大錯, 所以,他所經營的公司也就日漸成長。 幾年後,他要退休了! 在榮退茶會上,記者們問他這幾十年來的成功祕訣, 他只笑笑的說: 「其實我沒什麼特別秘訣,我之所以能順利, 是因為我懂得在憤怒的時候少說話、少做決定, 所以我不容易壞了大事。」 短短的一句話,卻讓當天在場的人上了重要的一課。 每當我冷靜地回想自己過去在生氣時曾出現的情緒、念頭, 或觀察一些在盛怒中的人們,我可以發現一個共通點: 生氣時,智商只有五歲! 無論一個人現年幾歲,當他(她)在氣急之時, 其思慮之不成熟,情緒之一發不可收拾, 言語之不知節制,表現之失態等等, 彷彿就像一個五歲的孩子一樣地不成熟。 《聖經》上說: 「人有見識就不輕易發怒。」 可不是嗎? 當一個人在生氣時, 他(她)的智慧、EQ、儀態….都會大大的「退化」! 乃至所講出的話,所做出的決定,往往都會壞事。 誠如那位退休的企業家,他之所以能夠一路平穩、順利, 不在於他有什麼樣的特殊手腕, 乃是他懂得在憤怒時少說話、少做決定,…

Continue Reading一個人在生氣時,智商只有五歲!

How could anyone

我們會擔心遺留了手提電話,害怕與人失去聯絡,我們卻不曾想到,最要聯繫的竟然就是自己的內心深處。是時候可以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內在聲音。 生命中有不同的眼淚,每一滴眼淚都有不同的故事,很喜歡這首;2006年第一次接觸已很受感動,非常深刻的體會,與自己最深最真的接觸。 希望你喜歡這一首歌,歌曲的內在小孩,鼓舞振奮。 How Could Anyone Music & Lyrics: Libby Roderick © 1990. Turtle Island Records How could anyone ever tell you You were anything less than beautiful How could…

Continue ReadingHow could anyone

大衛像

意大利雕刻家米高安哲奴,用了多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像,當朋友問他,雕琢出栩栩如生大衛像的秘訣,米高安哲奴只是輕描淡寫地說道﹕「大衛本來就隱藏於這塊大理石之內,我只是將不屬於大衛的部份琢走,大衛本來的面目就呈現出來。」 要發展,不一定要改頭換面,脫胎換骨,可以從內在潛能想想,令更美好的真我呈現出來。米高安哲奴用了大衛像作隱喻,值得反思。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1-2014

Continue Reading大衛像

不要無謂的加班 (OT)

聽到舊機構的同事加班、再把工作拿回家加班、開會、再開會、然後再出外開會,忙過不得已。 我覺得這種工作觀念實在要不得,是錯誤的,就如多數人以為留在機構的時間愈長,就一定能完成愈多的事;或是認為,只要自己拚命加班了,就必然會得到上司的賞識。 很可惜,這類人多數只得一個工作狂的稱號,至於心中預期的提拔或獎賞,不一定就會發生,最後還可能賠上健康。 我總覺得,有能力的人不會讓自己接下超量的工作,對他們而言,工作的「質」比「量」更為重要。所以能者並不應多勞,因為他們比一般人更重視工作效率及生活平衡,更也懂得生活。 真正能者清楚知道自己能力在哪裡,也懂得選擇生活。能者不會讓自己長期忙得昏頭轉向、忙得加班再加班。如果你是我所說的那種工作狂熱者,值得反思。 慶幸我已離開這樣的機構。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1-2014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不要無謂的加班 (OT)

精神分裂症的優勢

精神分裂症的「分裂」,很容易令人聯想起個人性格或內在出現分裂,這當然是錯誤的理解,真正的分裂是個人與現實環境(Reality)出現之「分裂」。精神病分裂的成因是什麼? 到現在醫學界仍然未有肯定的答案。一般相信它是先天與後天因素配合而成的病。而先天的因素主要是遺傳,後天的因素包括環境壓力、人生際遇、意外及人際關係等等。有趣的是,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精神分裂症,發現在這百多年來,精神分裂症的人口比率卻保持相當穩定,終身病發率約為人口的1%。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帶病的基因應該隨著年月的流逝而減少。根據研究資料顯示,精神分裂的患者,他/她們的生殖能力皆比普通人為低 (Kendell, 1990),而他/她們的負性徵狀亦令他/她們較少結識異性及生兒育女。從遺傳學及數學的推理來說,沒有下一代,遺傳基因傳遞便會斷路,精神病分裂的患者應愈來愈少。結果遺傳學者大跌眼鏡,精神分裂症的發病率仍然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究竟原因何在 ? 或許,看看科學家多年前有趣的發現,從中找點啟示。根據資料顯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同時患上風濕性關節 (Rheumatoid Arthritis) 的機會卻比常人為少。如此同時,一群丹麥學者,亦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患上癌病的機會較少 (Gulbinat et al); 而 2001年,另一群學者 (Lichtermann et al) 亦發現,與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直接血緣的家屬,患上癌病的機會也比常人為低,因此推斷,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可能擁有異於常人的「基因」(Gene),而這些「基因」同時起了保護作用,讓帶有相同或近似基因的家屬可以更有抗禦癌病的生存能力。 究竟是那一個基因同時起了保護某種疾病的作用,讓帶有精神分裂症基因的人更有生存能力,就有待科學家探究了!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2014 Certificate Course in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 & Mental…

Continue Reading精神分裂症的優勢

「需要」與「想要」

人各有志,工作對很多人來說,都不單單只為「薪優糧準」,不然的話,公務員、NGO 等穩定發薪的機構就不會有人辭職。 當然,時機未到,仍要努力進修,儲儲錢,趁機會提升自己在市場的競爭能力。到了時機成熟,內心自然會有把聲音﹕「出去啦、去闖闖、發揮吓啦...」就好似有條虫虫要鑽出來,引誘你,慢慢那種勇氣便在安舒地帶關口建立起來。 其實,工作不外是「需要」與「想要」之間的考量。內心的聲音,讓我開始諗諗自己是需要一份工作,還是想要一份工作,如果是需要的,自然會找份收入高而又穩定的去迎合「需要」的目的。假若是後者,就應該想想「想要」什麼 ? 「想要」可以是天馬行空的,「想要」是個人理想化的,如果不是為了金錢的考慮,人生不仿冒險下,真正為自己「想要」而活。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需要」與「想要」

NLP只是工具箱裹的一件工具

Licensed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lass 13 衷心恭賀 NLP 第十三屆執行師畢業同學,祝願你們更上一層樓,追求卓越,再闖高峰。 四個月,八個星期六的課堂終於完結了,彷彿一切就像是昨日才剛過去一樣,一轉眼,你們就畢業了…心中有些高興,有些失落…,依依不捨...! 謝謝你們!學習是終身的,其實,要為學習創造價值,不是導師做了什麼,不是NLP的神秘力量,是你們的熱情投入精神,勇於分享,創造了一個精彩而有價值的學習旅程! 最後,我還是想提醒大家,不要像有些人,開口埋口都說 NLP,好像 NLP 是萬能膏藥,是百合匙,它也有很多限制,它只是工具箱裹的一件工具;要做的,就是反映這件工具的真正面貌。過份吹噓,只會令人反感。 這個課程是終身支援,亦歡迎你有時間回來重上,期望有機會在課堂上再見。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NLP只是工具箱裹的一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