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哀傷】 陪伴癌母走完最後一程 社工把握僅餘時光:縱然離世不留遺憾

要跟摯親說再見,談何容易。註冊社工、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高級服務經理梁梓敦(Arnold)從事哀傷輔導及生死教育多年,為喪親者排解鬱結,也陪伴不少臨終病人走完最後一程。開解別人同時,他自己卻有一段徹骨經歷。10年前,Arnold媽媽癌病告急,足足一個月放工回家後,他只是躲在房中,逃避面對時日無多的媽媽。多年過去了,這段經歷令他對工作有更深體會,同時化成動力,使他在生死教育的路上走得更廣、更遠。 入行13年的Arnold坦言,起初並未打算從事哀傷輔導。自少是名校生,Arnold曾因荒廢學業,未能升讀原校,在另一間中學讀中六那年,他結識到一些不良朋友,經常流連酒吧、球場不回家,爸爸甚為動怒,反而是媽媽十分支持和信任他: 她覺得我出去玩,也不會做甚麼壞事。亦因如此,我很警惕自己不能做壞事,承諾不會做出令她傷心的事。 Arnold的媽媽興趣廣泛,自小時候起,媽媽就會帶他見識不同事物。媽媽一直給予的信任,鼓勵他做更多嘗試,他都一一記在心中。 升上中七,面對大學、前途問題,他痛定思痛,開始思索未來,慢慢斷絕與外間損友來往,同時立志修讀社工從事青少年服務,希望幫助這些人重返正途。 然而,07年在美國修讀碩士的Arnold,因媽媽身體不適而選擇回港求職,尋尋覓覓下找到現時工作。入行前,他從未接觸過哀傷輔導,工作環境都是殮房、火葬場和殯儀館,起初沒有熱誠,當打份工。一直到後來接觸到許多個案,他才慢慢認清喪親者的需要及情緒支援。 入行2年,Arnold的媽媽在09年病情惡化,突然入院。在媽媽倒下一刻,他才知道媽媽一直隱瞞自己,沒有做手術,而腫瘤已變得很大,有擴散跡象,甚至痛得她無法走動。驚聞噩耗,他當下反應是逃避: 那一刻知道,我不是即時接受,反而去逃避,不想面對。雖然我從事與死亡相關的工作,但當下我只想逃避。 足足一個月時間,他一放工回家就躲在房中,想逃避這件事,直到有一晚他撫心自問,究竟自己想避到何時?他工作時會跟臨終病人的家屬說,要承認家人快將離去的事實。這件事很難做,但必須做。因為逃避,會令自己連最後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也失去。到家人離開後,就會留下遺憾。 於是他鼓起很大勇氣,主動走入媽媽房中: 首先,我跟她說對不起,我做過很多令她擔心的事情。之後我跟她說謝謝,多謝她對我的教導。再跟她談起將來計劃,希望她不用太擔心。 與媽媽暢談後,Arnold把握之後幾個月時間,和她一起完成想做的事。媽媽生前希望海葬,他亦隨她的意願,為她安排後事。雖然未來得及抱孫,但他就讓媽媽為自己未來的孩子改名。心願一一達成,到媽媽真正離開時,他沒有太大遺憾,向公司請了一星期假就恢復情緒。 這段經歷亦啟發了Arnold,直到媽媽過身,他對自己的工作亦有更深體會: 最初兩年當打份工,直到媽媽過身,對喪親者的哀傷情緒有同理心。當真正經歷過後,我很希望做更多生死教育的工作。 記者:陳昊淋 資料來源 : TOPICK (HKET.COM)  死亡學證書課程 Certificate in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克服哀傷】 陪伴癌母走完最後一程 社工把握僅餘時光:縱然離世不留遺憾

【從死看生】見盡生死靈堂親歷最哀傷一幕 社工放下執著:學會珍惜眼前人

死亡從不遙遠,因此活著更要珍惜。註冊社工梁梓敦(Arnold)在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工作多年,為不少喪親者解憂、往生者圓夢,亦見證許多生離死別,其中一個因意外喪生的家庭,多年後仍長存Arnold的腦海中。這些工作經驗累積,使他學會反思,更領悟到「失去」的真正意義。 「處理這宗個案,令我情感受到很大衝擊。」Arnold憶述,許多年前曾處理過一宗意外個案。那是一個深夜,一個住宅大廈單位突然意外起火,一夜間奪去男女戶主性命,連同他們年幼的孩子也不例外,一併辭世。 突如其來的死亡,情感上令人難以接受,尤其這是一個洋溢幸福快樂的家庭。Arnold記得,那一天在靈堂上所見所聞,使他傷心難過,一度未能恢復過來: 那一天我的心很難過,靈堂上放著的相片,是一家三口全家福,笑得很開心。靈堂後放著三個棺木,兩大一小。每一個出席人士都泣不成聲。 他陪伴案主家人作最後送別,所有人都悲慟不已,尤其案主仍很年輕,父母難抵「白頭人送黑頭人」的傷痛,令他不禁嗟嘆世事無常: 我坐在靈堂上都有問,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一夜之間,一個如此快樂的家庭一起離世,是很大衝撃。 從事喪親輔導已達13個年頭,Arnold坦言工作改變了他不少,未入行前,他坦言脾氣比較大,凡事很執著,尤其執著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做了這份工作後,接觸到很多死亡個案。慢慢令我看開,其實執著沒有意思。你很憎恨一個人,轉頭你或他可能也會死,那為何要憎恨和執著?不如學會放下。 另一樣令他學會的,是珍惜。他記得曾接觸一宗個案,案主是一名60多歲的女士。她和老公結婚多年,婚後無兒無女,老公夜班當值,她通常會為他留飯餸,習慣自己一個人先吃飯。 直到有一天,老公上班期間突然腦中風,爆血管昏迷,留院一年後離世。這名女士來到Arnold面前,哭著說很後悔: 直到老公走了,她發現二人原來很久沒有一起吃飯,而她當下的心願,只是二人坐在一起吃一餐飯。我只能夠聽,心裡很難過。但也告誡自己,不要去到那一刻才追悔。 三個「10分鐘」學習面對失去 見證過太多失去,Arnold學會珍惜,亦從工作中領悟到如何面對失去。他表示,哀傷出現是緣於對逝者的愛和回憶,如何能夠真正面對哀傷,也就是要找回愛和回憶: 親人離世,死亡只是帶走他的身體,你與他之間的愛從未消失。這份關係、回憶依然存在。可以想念他,不過需要學習放下失去的痛苦,自己一個生活下去,不是失去所有。 他認為,每日應該抽出三個「10分鐘」去學習面對失去。第一個10分鐘送給神、大自然或智者;第二個10分鐘送給最愛的人;最後一個10分鐘留給自己,聆聽心底話: 人生上半場擁有許多東西,到下半場面對的就是失去,失去會愈來愈多,如工作、身份地位、財富、健康、身邊的人,最後是自己的生命。至於如何面對失去?面對失去,惟一依靠的是智慧,聆聽多些經歷過失去的人、看書都是辦法。 之後是每天將10分鐘送給愛的人好好相處,建議可講多謝、表達愛意。最後將第3個10分鐘留給自己,把電話、工作放下,聆聽內心,跟隨心聲行事。 記者:陳昊淋 資料來源 : TOPICK (HKET.COM)  死亡學證書課程 Certificate in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for Caring…

Continue Reading【從死看生】見盡生死靈堂親歷最哀傷一幕 社工放下執著:學會珍惜眼前人

基礎法律常識 Basic legal knowledge

人人都要守法,因為違反法律會受罰,以理財角度來看,受罰代表了超支,所以,一個精於理財的人又怎可以不知法呢? 了解法律,除了可以避免因違反法律而受罰外,還可保障自己的法定權利不受侵犯。要搜尋有關法律,可以到政府網頁(司法機構律及律政司署),那裡有基本法、中英法例條文、以及最近案件的判詞。 九七前,很多人以為他們不明法律,是因為法律是用英交寫的。如今,香港所有法例條文已有中文版了,但他們是否可以因此清楚明白法律呢?答案當然不是。事實上,對一個受過專上敎育人士來說,用英文寫的法律難明,而用中文寫的法律就更加難明 了,為什麼呢?因為很多所謂中文法例,其實是將英文法例生硬地翻譯過來,而為了使兩個文本的法律意義相等,譯者只得照抄英文本的句子結構,及另創大量新的中文法律名詞,然後,就見字譯字,所以,中文法例就變成不中不西的怪物了,這些中文法例不依中文慣用語法,夾雜了大量用中文寫成的英文連接詞彙及不知所謂的法律名詞 (例如在稅務條例中,將lump sum payment硬譯為「整筆收入」,而不譯作通用易明的「一次過的大筆收入」),這樣譯寫出來的中文法例,即使是中文良好的華人律師,亦覺得難以卒讀,而改用英文本來理解法例,若是不懂英語的普通華人,在沒有英語文本幫助下,要讀通中文法例,那就像是大海撈魚那樣艱難。 其實,英文本的法律,對很多讀過法律的人,亦不易完全理解。事實上,不少律師或法官對同一條法例或同一個法例中的詞彙,有時亦會有不同理解。畢竟,普通法已在西方實行過百年了,各地法官對法例的解釋已約定俗成了一些共同採用的基準,而其中有三個基準較為重要,就是:語意定律 (literal rule)、黃金定律(golden rule)和寬免意圖定律(mischief rule),現簡述如下: 語意定律 literal rule 法例的解釋,須以正常文法上的意義(ordinary grammatical meaning)為準。若同一詞彙出現於不同稅例之中,它們的意義必須相同。所謂正常文法上的意義,一般會參照權威字典(如英文的牛津字典)的解釋。 黃金定律 golden rule 法例的解釋,須參考稅例的上文下理(reading the law in its context),然後以正常文法上的意義(ordinary grammatical meaning)為準。這個定律和語意定律相近。簡單來說,就是在解釋稅例裏的詞彙時,必須以正常文法解讀「整段」法例,而不可以斷章取義,孤立地去曲解某個詞彙。 寬免意圖定律…

Continue Reading基礎法律常識 Basic legal knowledge

疏忽 negligence

疏忽,是指行為魯莽、處事不當和未到社會接受的水平。 任何人因別人疏忽而受到傷害,都可以向疏忽者追討損失和賠償。 什麼是行為魯莽、處事不當和未到社會接受的水平?在普通法中,法官在考慮這個問題時,會引用一個著名的法律原則:合理人測試reasonable man test。 什麼是合理人What is a reasonable man?法理上,合理人是指一個正常的普通人,他會遵守法律,做事小心,合情合理,當然,他不是超人聖人,他只是一個合情合理的常人。如果一個人 做事達到了合理人的標準,即使仍有意外或事故,他不會因他未夠完美的行為而負上法律責任。 在考慮賠償責任時,法庭一般會根據以下基本因素: 一. 法律上的責任 二. 有關行為是否低於社會上能接受的水平 三. 受害人的損失和傷害 四. 有關損失或傷害與疏忽的因果關係 五. 受害人是否自願 六. 受害人自己有沒有過錯 在衡量疏忽者的法律責任時,法庭會考慮他是否專業人士或特定職業人士,如醫生、會計師、工程師、教師、社工、司機、管理員…及他們的專業或職業資格, 以及這些專業或職業所要求的「用心負責程度duty of care」,如果他們違反了業內規定的操守和準則而引致他人受害,受害人可循民事訴訟向疏忽者追討損失和賠償。 在衡量受害人的損失及傷害時,法庭會考慮受害人的年齡、受傷程度和賺錢能力。比方說,一個司機由於不小心而撞倒一個當紅女歌星,並引致她容貌受損,他要付出的賠償金比撞倒一個老婆婆高得多了。 在衡量損失或傷害與疏忽的關係時,法庭一般會引用一個名為「可預料測試the…

Continue Reading疏忽 negligence

以亞視為鑑 外國專家10個辭職的理由

這一兩年,全球經濟動盪,過了新年之後,很多行業都肯定會汰弱留強,如果公司好似亞洲電視一樣一拖再拖,又隨時關閉,不妨諗諗主動辭職,盡早尋覓新天地。 之不過,很多人都對公司有感情,做久了,不免都會好像亞視員工,希望可以留守到最後一刻,如果真的欠缺一點決心,不妨聽聽外國專家意見,再作定斷吧。 Susan Heathfield,自1987年開始,服務超過100間公司客戶及培訓無數員工;在人事管理方面擁有20多年經驗,不少網站及報章的專欄作者。 Susan Heathfield 認為,有以下10個理由,你需要立即辭職: 1. 士氣大跌,無錢無客,仲要有傳聞會執笠。 2. 員工(包括你)同管理層嘅互信關係已經玩完,傷害大到無法修補。管理層已經顯得唔可信。 3. 人工已經無法支撐你生活,如果剛剛結婚或者有小朋友,就更加要認真考慮離開。為了家人,你需要走。 4. 企業文化已經變到同你嘅價值觀唔夾。公司仲係好階級,但你想透過工作,有更多發揮。如果繼續做一間根本發揮唔到嘅公司,長遠會扭曲你嘅工作態度,到時就好難回頭。 5. 返工唔享受。當你到連早上返工都怕嘅時候,你應該走。 6. 公司變晒,管理層又講大話,甚至會有商業道德問題。 7. 間公司嘅員工,喺行內已經被定義為「失敗者」,例如你好耐無做嘢,Skills又落後;如果到累及自己聲譽嘅時候,是時候考慮離開了。 8. 公司根本無team work,你同任何人基本上已經無合作。 9. 份工壓力已經大到影響你同朋友、屋企人關係,身心都就快burnout。 10. 責任、機會,已經唔存在喺一間公司入面。 事實上,上述論點也不過是老生常談,如果你的機構也像亞視一樣,你會認真考慮,過一個沒有包袱的新年嗎? 資料來源:humanresources.about.com…

Continue Reading以亞視為鑑 外國專家10個辭職的理由

別讓「情緒」成為你的敵人!學會照顧情緒,接納全部的自己

轉載文章 如果,你對情緒只是莫可奈何,忍受情緒衝擊及侵擾,以為風暴過了就沒事了,那麼事實上,你並沒有學會安撫自己,及照顧情緒。 無論情緒發生幾次,在你生命中如何反覆干擾你,你還是對它一無所知。你明明該是最認識你情緒的人,畢竟它在你的生命中,並不是似有似無的存在。你深刻知道它的存在,也體會過它的發生,更知道當它出現後,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然而,你仍然對它一籌莫展、無能為力、動彈不得,只是反覆忍受,或是說服自己它沒什麼。不然,就是任由它干擾自己,侵害別人。 你的情緒,是一個需要被照顧的孩子 你需要了解,當你知覺到你的情緒出現時,你的情緒,都猶如一個需要被照顧,及需要被陪伴、調節那些難受感覺的孩子。 這些情緒,都有著一個過去在你早年生命中,沒有被陪伴、沒有經歷到安撫的孩子,也就是童年的自己。 所以,請擁抱你自己,當你感到孤單時。請讓你的心、你的靈魂,可以靜靜安歇避靜,感覺安全安穩的依靠。此刻的你,不需要再拋出自己、漠視自己,也不需要再以顧慮他人為優先、為最重要的事。 你需要的是靜靜感受,沉穩地靠近自己多一些些。試著讓心柔軟,撫觸自己的情緒小孩,讓它感受到安心的陪伴。在安穩的力量中,你可以溫柔地撫慰與理解這一份孤單,或恐懼。 生命裡那些苦、那些痛、那些傷、那些為難,正因為好難完全被他人體會、理解及關注,所以,即便再沒有人懂或支持,也不放棄給予自己一份信任及理解。 當你真心願意負起照顧情緒的責任,情緒,才不會成為一個你避之唯恐不及的干擾及麻煩。 你一定看過嫌棄孩子是麻煩及問題的父母,他們與孩子的關係,肯定充滿矛盾、糾結及拉扯。關係,也勢必是衝突,不安穩的。 所以,若你只是嫌惡你的情緒,或是漠視你的情緒,置之不理,並且視為討人厭的麻煩東西,那麼,你與自己情緒之間的關係,也不會好。並且,常常出現內在的混亂,及癱瘓。 你要平穩,要內在的和諧,唯一的方式,就是好好學習照顧及安撫自己的情緒小孩。 懂得和情緒當盟友,才叫做成長 當你還小時,情緒總是快速來去你的內在,衝撞著你,或轟炸著你,你不知道為什麼情緒會發生,也不懂究竟那一團感覺是什麼。但沒關係,孩童的情緒太容易被轉移或受制止,致使你對情緒總是一知半解。 但現在你已成長,正在邁向一個成熟的個體,學習成為真實的自己,那麼情緒的來去,你可以有能力了解,可以回到內心,找尋過去相關的情緒記憶,連結並發現隱含的癥結。你也可以在創作上面發揮,將情緒昇華,化為美麗的事物,表達出來,分享給這個世界,讓許多人感受及感動。 情緒,要成為你的敵人,還是要成為你的盟友,甚至生命的親密夥伴,端看你的態度。你是否能成為自己與情緒之間的和平使節?是否能幫忙自己與內在的情緒,承諾一份不再內戰、內亂的關係? 永保和平的承諾,是告訴自己的內在:「無論如何,我都願意學會認識我的情緒,學會懂我的情緒需求,學會了解自己需要的安撫是什麼。我會停止評斷情緒的好壞,停止指責或羞辱情緒的發生,也停止以傷害自己、傷害他人來平息情緒的痛苦。」 文章出處: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books/view/51368

Continue Reading別讓「情緒」成為你的敵人!學會照顧情緒,接納全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