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關頭,開槍前要三思不可行

緊急關頭,開槍前要三思不可行 藍田兩名警員向一名手持鋒利鎅刀的躁夫連開三槍,令他頭部中彈死亡,事件引起公眾關注警員使用了過份武力。 涉事的年青人最後死亡固然不幸,事實上開槍警員亦承受很大壓力,警察執行職務時,於電光火石一刻,肩負法律和雙重的死亡判斷,實不而為。 頭條日報社評用「槍無眼,開槍前要三思」為標題 頭條日報社評用「槍無眼,開槍前要三思」為標題,我實在懷疑,於電光火石之間還有可能三思嗎? 我個人認為絕不可行,如此緊急關頭,不是要三思,是要當機立斷,按當時環境作出即時決定,並同時執行。要決定的過程,應該經過極速的「考量」,但「考量」不等於「三思」。 要做到當機立斷,極速的「考量」,選擇最佳方案,警察要做的,是關鍵的思維訓練,行使切合當時環境的適當武力。 考量 = 關鍵的原則思維 所謂考量,並非當時當刻憑直覺諗出來,雖然現場環境瞬息萬變,所有事情都是瞬間發生,但考慮的原則卻是不變的、有根據的。簡單地說,考慮的原則就是法律下思維的框架,在普通法(Common Law)下,作為一個合理的人(Reasonable Man)是如何思考上述情境,關鍵的考量原則,普通人值得花點時間理解。 警員以手腳為目標不設實際 「警員為何不以手、腳或其他部位為目標?」說這話的人一定看得電影太多,而沒有留意,電影中警員訓練射擊時,標靶公仔紙的紅心位置,必定是身體中心點,否則,假若警員要向手、腳部位為目標,標靶公仔紙的目標紅心就應該放在手腳之處,但現實並非如此。事實上,開槍時的考慮,就是要擊中對方,即是說,開槍時應以對方身體的最大部份為主要目標。開槍為手段,是執法者執行 Deadly Force,致命武力。 嚴重暴力的緊急情況下,沒有「最低武力」,只有「合理武力」 經常聽到「最低武力」,究竟何為「最低武力」? 「最低武力」並不一定合理,或者更有可能不合法,這亦不是一個法律的概念,在法律條文內應找不到「最低武力」的字眼。 「最低武力」≠「合理武力」 為何我們仍經常聽到「最低武力」? 「最低武力」多出現在機構指引中,出自官腔的解話中。「最低武力」並不適合所有處境情況,而只較為合用於應對低階的暴力行為,最低武力很容易被誤解為好像去超級市場,內裏有很多選擇,可以慢慢挑選。在實際環境,要處理嚴重的暴力事故,要制止如刀架頸上的暴力行為,決定要用甚麼方法達到最終拯救生命的目的,千鈞一髮,極限的機會可能只得一次,選擇最低武力,很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我並不是說警員可以隨便開槍,涉事的年青人最後死亡真的是不幸事件,我選擇小心看待這個議題,即如何確保執法人員在工作過程中,使用合理的武力;與此同時,則應避免動輒訴諸極端的觀點,或者單憑臆測,就對涉事者(不論是對死傷者或者執法人員)作出欠缺證據支持的指責。 何為合理武力 在法律之下,沒有人有權對他人施用不合法 (Unlawful Force) 的武力。 根據香港法例…

Continue Reading緊急關頭,開槍前要三思不可行

恰當地看積極思維 (2)

清晰思路+積極態度 首先,要理解何為清晰思路。作為一個思維清晰的人,並不意味你不需要正向思想和行為。 態度是一種生活方式,當態度成為習慣時,就會成為思維傾向。這是一種極快速的思維選擇,甚至你不自覺,使你的態度,你的精神,變成一種積極的、享受的、更美好的生活。當你正面思維成為習慣,你會更容易識別的美好的人和事。 有時候,預期好事發生的慣性思維模式,會讓你發掘更多的可能性,並讓你有能力、信心和方法去排除障礙。今天並不等於未來,你的行動可以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改變未來。 要記住,清晰思路是起點,接著才是積極思考。即「清晰思路」加上「積極態度」,清晰思路讓你對前路看得更清,讓你看到事情的利與弊,看準機遇,面對挑戰。 把「思想」和「態度」轉化為「行動」 要知道擁有「清晰思路」加上「積極態度」並不足夠令你成功,最重要的,還要有所行動。 這三樣東西,思路清晰,積極態度,然後用行動去實踐,才真正讓你達成目標。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恰當地看積極思維 (2)

欣賞認同和讚美

人都喜歡聽好話,讚美自己的話,誰都愛聽。但是,讚美別人是一種學問,是一種藝術,需要掌握分寸,否則會適得其反。 真心地讚美別人其實就是欣賞別人的優點,能經常注意別人優點的人,肯定是個人見人愛,積極樂觀的人。有些人不愛讚美別人,認為是說一些奉承說話。其實,真心地讚美別人的確讓人聽了很舒服,被認為是恰當的表揚;而有些虛偽的讚揚,卻讓人一聽就知道是假話,當然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奉承了。  唯有懂得真誠讚美別人的人,才是真正值得讚美的人。會讚美別人的人,才能在工作上和人順利相處,只有這樣才能擁有好人緣。 人都是渴望被理解的,如果你認同一個人,就將他的優點說出來。這樣既能讓他知悉,也可以有個好心情,將正面能量散發出去,好叫更多人受惠,而且還能讓人際關係變得更好。 每個人天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讚賞,不要小看讚美的力量,一句小小的讚美就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心理學家兼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類性情中最強烈的,是渴望受人認同。」人際關係專家卡內基曾經說過,對於被人認可,覺得自己很重要,是人之異於禽獸的主要特性。 有些人認為讚美別人好像是一種投機的行為,覺得君子應該坦坦蕩蕩地做人,而不是用一些讚美的恭維話博得別人的好感,這樣的做法讓他們覺得很「小人」。其實他們完全沒必要有這種顧慮,因為人們早已經將讚美別人作為一種合適的、常用的交往方式在生活中運用,並且人們發現用這種方式可以使雙方的關係變得更好。既然讚美別人是一門學問,那我們就應該努力學好這門藝術。  讚美別人要真誠 讚美別人的時候要真誠,這是極為關鍵的,不真誠的讚美往往會讓人覺得很膚淺,覺得這只是單純地恭維對方,不僅不會有什麼好效果,反而會惹人生厭。   讚美行為本身 要讚美行為本身,避免直接讚人外觀,這樣可以避免使人尷尬、混淆概念等弊端。比如,與其說「大強,你這個人太好了!」不如說「大強,這次你提的意見真的很好,對機構的未來發展很有定位」,前者會讓人感覺很抽象,摸不著頭腦,甚至自己可能還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讚美要精確,而且不能多 讚美要精確,而且不能多,多了就變成客套話。避免用模糊的字眼、陳腔濫調,否則聽的人會當做社交寒暄應酬語,隨口應付一番,不以為意。   讚美要具體 讚美時要具體實在,不宜過分誇張,比如,「小雲,你太漂亮了」這句話可能不如「小雲,這件衣服實在是太適合你了」效果好,後者更具體,也會讓人覺得更容易接受。真正能激勵人心的,莫過於精確指出他哪些地方做得很好。分享你的感受。告訴對方他做對了什麼事情,還必須告訴他,你對他做對事情的感受。   讚美要及時 讚美一定要及時,不要事隔很久才想起這檔子事,過期的讚美又有幾分可信度呢?總而言之,讚美別人是一門智慧,適當的讚美會讓人更加信心百倍地投入工作。讚美別人不僅會給他人帶來歡樂,同時也會讓自己變得更加充實、樂觀。   讚美要常練習 對別人說甜言蜜語,知難行易,祕訣在於「練習以養成習慣」,一旦得到正面肯定,你會從此擅用這個良性循環,愛上讚美別人,亦聽到很多別人的讚美說話。   別把讚美的話留在追悼會上才說 參加過追悼會的人,大多會感慨,眾人竭盡所能的稱頌亡者。但是為什麼一定要等到我們所愛的人過世,才來頌揚呢?那人已無法親耳聽到我們的讚美說話,為什麼不趁人家還活著的時候,說出來讓他知道呢? 趁著還來得及,請把欣賞、認同和讚美,也就是內心的財富分送給別人,給得愈多,愈是心靈富足,世上沒有什麼事比帶給別人自信、肯定與快樂更有價值的了。相信你也會認同,對嗎?   Copyrighted by…

Continue Reading欣賞認同和讚美

校園暴力何時能停止!

為老師的離去哀悼... 校園暴力何時能停止! 英15歲少年男生上課刺斃女老師,全英震驚。 教師對學生的體罰逐年遞減,不過學生對教師的暴行卻愈來愈嚴重。 校園暴力,不少人往往將之歸結為施暴者在情緒和心理方面有異常,認為交給心理醫生進行輔導和治療就可以啦。其實,存有情緒和心理障礙的學童只是少數,大多數涉及校園暴力的學童都屬於德育問題。「重智輕德」才是校園暴力現象日趨嚴重的根本原因。這向現今的教育制度敲響了警鐘。 而香港校園暴力問題亦不遑多讓。據香港小童群益會針對校園暴力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一半受訪者曾遇到不同程度的校園暴力對待,輕者被口頭侮辱及惡意戲弄,而一成多屬嚴重事件,如被毆打或用物品打傷。童黨問題日趨嚴重,校園暴力是一個全球範圍的現象。如何將暴力行為趕出校園,已經成為各國和地區刻不容緩的課題。   Workshop on Managing Workplace Violence

Continue Reading校園暴力何時能停止!

恰當地看積極思維 (1)

不要麻木的積極思維 積極思想有很多好處,但也可以是很危險的陷阱。懂得把積極思想放對其位,避免它的陷阱,可以令生活更豐盛和幸福。以下文章,小弟想跟大家分享如何將積極思維放對其位。 翻查字典,你會發現「思想」或「思維」這個名詞,它是一種理性的過程。這種理性的過程,透過了解因果關係,基於事實來評估情況。因為是基於事實,過程中的理性部份,應該是既沒有積極的思想,也沒有消極的思維,而僅僅有的,應該是清晰思路,而避免因為負的或正的偏見而扭曲事情。 積極思維與消極思維的危險在於它好像一塊面紗,容易讓人誤以為樂觀或悲觀左右了你的思維,更純真地認為,只有積極思維才有位份,才可立足。在很多年前的一間工作機構裏,與我共事的一位高業績投資營業員,我們稱他為正面先生。他「一切都好好」「正呀」的思想促使他堅持,除去障礙,達到銷售目標。他的問題,在於其超積極的態度,把他的眼睛被蒙住了,無法看到當時的環球經濟實況和客戶真正所需要的。他的意向是好的,但現實是,太多的銷售,誤以為大好市況,最終使他陷入危機及負債。最後送掉了他的職業生涯。這些例子,在97金融風暴、二仟年科網股爆破前夕,不是都有著很多的正面先生。 正面先生的態度很好,可惜他的頭腦卻很貧泛。積極的態度是不能代替思維清晰。現實生活中你需要積極態度和清晰頭腦,兩者缺一不可。 積極態度  與 積極思考 很多人弄不清「積極思維」和「積極態度」,往往把兩者是混淆一起,或者認為是相同的。事實上,對兩者的分野模糊不清是非常危險的。這個世界,真是存在著壞人、祈福黨、掉錢黨等騙子。「積極思維」和「積極態度」,兩者對你的生活都非常重要,但它們是不一樣的。 思維能力是一個邏輯推理過程。態度是一種概括性感覺或對事對人的處置姿態。 要提升你的思考能力,創造你的未來,關鍵是你目前清晰和準確的思維過程,弄清「做什麼」、「為何要做」、「如何做」、「誰做」,並且找對了「時間」去做。在你的思考過程中,同時去思考正面和負面,去掉無理的假設或誇大,把正面或負面,都進行清晰和準確的思維,最後作出理性決定。去與不去,同樣是理性分析後作的決定。 恰當地看積極思維 (2),下篇再續。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恰當地看積極思維 (1)

真正滿足的工作

轉貼 Steve Jobs 格言   你的工作將佔掉你人生的一大部分,唯一真正獲得滿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偉大的工作,而唯一做偉大工作的方法是愛你所做的事。如果你還沒找到這些事,繼續找,別停頓。盡你全心全力,你知道你一定會找到。 www.hkspt.org

Continue Reading真正滿足的工作

準時放工,係一種美德,亦係一種能力的展現。

準時放工,係一種美德,亦係一種能力的展現。 有能力的人肯定不會讓自己接下超量的工作,對能者而言,工作的「質」比「量」更為重要。 所以能者並不會容許自己多勞,因為他們比一般人更重視工作效率及生活平衡,更也懂得生活。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準時放工,係一種美德,亦係一種能力的展現。

問得有道理

  問題具有極為神奇的力量,可以喚醒我們巨大的潛能。思考本身就是個人腦子裏的問與答過程,如果我們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那麼就必須改變我們的思考方法,即是改變提問問題的習慣。你會發現,你提問的問題,可以扭轉思想的焦點,進而影響內心的感受。很有趣,懂得發問問題,能使我們注意到所忽略的事情,發掘出我們可用的資源。 成功者和失敗者,其中一樣最主要的差異,就是在於前者能提問出好的問題,因而導引出好的答案,而答案可以激勵他們,在任何困難當中也可以創造機會,達致想要的結果。 能夠提問好的問題,才產生積極的力量,開創美好的人生。若你能把這句話成為座右銘,你將會有著不一樣的人生。汽車大王享利.福特的成就,就在於他經常提問一些推動自己向前的問題,誓如﹕ 「我怎樣才能增加汽車的生產量呢﹖」 「我怎樣才可以生產更節省電油的汽車呢﹖」 每個人之所以有不同的成就,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提問不同的問題。有些人一輩子都活在失敗的經歷中,仍是因為經常提問一些令自己洩氣的問題所致,誓如﹕ 「我為什麼還要再試呢﹖」 「為什麼我會這樣倒楣﹖」 求什麼,得什麼。提問了糟糕的問題,當然得著糟糕的答案。假若改變了提問的問題,比如﹕ 「我可以怎樣做得更好呢﹖」 「我要怎說才能振奮人心呢﹖」 你要知道,你給腦子輸入什麼樣的問題,它就給你輸出什麼樣的答案。 筆者曾有這樣不幸的經歷,在一次遠行中被盜匪搶去心愛的兩部相機和已拍攝了的照片膠卷,心想這次旅遊真倒楣,在驚慌和不安的情緒中,我知道如果我繼續讓這樣的情緒放縱地在我的思緒中蔓延,我這次大峽谷的旅程必定掃興至極。於是,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怎樣才可以振奮過來﹖」於是我決定要為這次經歷找出十個開心的理由,結果我和太太在數算這十個理由之後,大家一時之間笑了起來。雖然部份理由有點滑稽,但最終我們卻可以選擇以輕鬆愉快的心情遊畢大峽谷和拉斯維加斯。而這段經歷,亦成為我日後經常與人分享的話題。 人生是不斷前進的過程,如果你希望更上一層樓,就得記著時時提問自己一些積極的問題,把你導向積極的一面,活得快樂、活得振奮。 作者: 朱德俊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2014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Continue Reading問得有道理

馬雲:看懂了,等於讀了 3 年 MBA!你不成熟的四大特徵

轉貼文章   文章來源: 名人經典語錄 馬雲:看懂了,等於讀了 3 年 MBA!你不成熟的四大特徵 你做老闆,你做生意,你開店,你做夜場,你辦廠,你做服務業,等等,不管你做那一行,看完這篇文章,理解透了,就等於你清華大學 MBA 畢業了···· 第一個特徵:就是立即要回報 他不懂得只有春天播種,秋天才會收穫。很多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剛剛付出一點點,馬上就要得到回報。 (學鋼琴,學英語等等,剛開始就覺得難,發現不行,立即就要放棄。) 很多人做生意,開始沒有什麼成績,就想著要放棄,有的人一個月放棄,有的人三個月放棄,有的人半年放棄,有的人一年放棄,我不明白人們為什麼輕易放棄,但是我知道,放棄是一種習慣,一種典型失敗者的習慣。所以說你要有眼光,要看得更遠一些,眼光是用來看未來的! 對在生活中有放棄習慣的人,有一句話一定要送給你: 成功者永不放棄,放棄者永不成功。 那為什麼很多的人做事容易放棄呢? 美國著名成功學大師拿破崙希爾說過: 窮人有兩個非常典型的心態: 1、永遠對機會說:“不”; 2、總想“一夜暴富”。 今天你把什麼機會都放到他的面前,他都會說“不”。就是今天你開飯店很成功,你把你開飯店的成功經驗,發自內心的告訴你的親朋好友,讓他們也去開飯店,你能保證他們每個人都會開飯店嗎?是不是照樣有人不干。所以這是窮人一個非常典型的心態,他會說:“你行,我可不行!”。 一夜暴富的表現在於,你跟他說任何的生意,他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掙不掙錢”,你說“掙錢”,他馬上就問第二個問題“容易不容易”,你說“容易”,這時他跟著就問第三個問題“快不快”,你說“快”!這時他就說“好,我做!”呵呵,你看,他就這麼的幼稚! 大家想一想,在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一種: “又掙錢,又容易,又快的”,沒有的,即使有也輪不到我們啊,所以說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懂得付出。 那為什麼你要付出呢? 因為你是為了追求你的夢想而付出的,人就是為了希望和夢想活著的,如果一個人沒有夢想,沒有追求的話,那一輩子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在生活中你想獲得什麼,你就得先付出什麼。你想獲得時間,你就得先付出時間,你想獲得金錢,你得先付出金錢。你想得到愛好,你得先犧牲愛好。你想和家人有更多的時間在一起,你先得和家人少在一起。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你在這個項目中的付出,將會得到加倍的回報。 就像一粒種子,你把它種下去以後,然後澆水,施肥,鋤草,殺蟲。最後你收穫的是不是幾十倍,上百倍的回報。在生活中,你一定要懂得付出,你不要那麼急功近利,馬上想得到回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你輕輕鬆松是不可能成功的。一定要懂得先付出! 第二個特徵:就是不自律 不自律的主要表現在哪裡呢?…

Continue Reading馬雲:看懂了,等於讀了 3 年 MBA!你不成熟的四大特徵

逆向思考

先想好目的地,再定你的路線,你會發現捷徑何在。思考人生方向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又實用的方法,就是﹕逆向思考。 創意是開發不完的寶藏,也是強而有力的武器。有效運用想像力,顛覆傳統思考模式,很多過去無法處理的問題,不但迎刃而解,還可以找到新的方向。 逆向思考就是說一個人的思想模式,不能只有直線的,也不能只是單向的,凡事要從前後、左右、上下、正反等多方面去思考;也就是說,當事情陷入膠著狀態時,不妨換個角度來看,事情往往就會出現轉機。 一個失戀的少女,因為不甘被離棄而哭泣,在公園裏巧遇到一位哲學家。哲學家知道她為了失去男朋友而哭起來後,反而笑道:「你不過是損失了一個不愛你的人,而他卻損失了一個愛他的人,究竟是誰的損失較大呢?」當然是他啦,因為他損失了一個愛他的人呀。 有一位將軍在遭遇到敵人猛烈進攻後撤退,曾對他的部隊說﹕「我們並未撤退,只是換過方向前進吧。」多麼鼓舞人的話呀。 如果你不小心丟掉一百塊錢,只知道它好像丟在某個你走過的地方,你會花兩百塊錢的車費去把那一百塊找回來嗎?當然不會吧! 可是,相似的事情卻在人生中不斷發生…做錯了一件事,明知自己有問題,卻死也不肯認錯,反而花加倍的時間來找藉口,結果令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大打折扣,你說是誰的損失較大呢? 為一件事情發火,不惜損人不利己,不惜時間,只為報復,不也一樣無聊? 失去一個不愛你的人,明知一切已無法挽回,卻還是那麼傷心,一傷心就是好幾年,比談那段感情存續的時間還要長,借酒澆愁,一點用也沒有,只是損失更多。 逆向思考能破除傳統的思想束縛,逆向思考能化腐朽為神奇,逆向思考能把垃圾變資源,逆向思考能把無用變為有用。很多新開發的方案,都是由逆向思考激發出來的。大海,我們認為沒有辦法征服,但是我們可以用高原之土壤來填海,不但可以增加新的土地,甚至沙漠也能作最佳的利用,美國拉斯維加斯就是最好的一例。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逆向思考

恭賀教練學課程(第七屆)中港澳畢業學員

恭賀專業教練學基礎技術證書課程(第七屆)畢業學員,且衷心感謝默默支持與推薦分享本課程的學友及朋友,今屆有 5 位來自澳門及 2 位來自國內的學員,你們好學的精神,感動了我們香港的學生。很高興,在學習的過程中,見到你們已掌握了教練學最基本的核心原則,不介入任何內容,期望你們可以將教練學的理念與人分享,讓更多人發現教練學所帶來的好處,領悟到當中對個人和事業成長的重要性,啟發更多人採用教練模式,幫助更多人自行發現,自行成長。 人的潛能,只要稍加鼓勵、尊重、信任、關懷,我們就可能展現出來。我們只需要一種正面而積極的肯定,我們的能量就會蓄勢待發。大家一齊努力,總會見到成果。 專業教練學 ─ 基礎技術證書課程(第七屆) Certificate Course of Foundation Coaching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lass 7)

Continue Reading恭賀教練學課程(第七屆)中港澳畢業學員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免費情緒治療小組或社區精神健康跟進

大家好,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家凌悅雯將進行一項「整全認知行為情緒治療」研究計劃,這項研究需要招募大量參加者,而參加者亦可獲免費參與小組情緒治療或社區精神健康跟進。這項計劃的宣傳經費有限,希望可以讓更多人知道及參與這項助己助人的活動,請轉發給有需要的的朋友,謝謝。  朱德俊 Lawrence Chu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免費情緒治療小組或社區精神健康跟進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為情緒困擾人士提供「整全認知行為情緒治療」研究計劃,參加者可獲免費小組情緒治療或社區精神健康跟進,現正招募參加者。 香港人患情緒病的概況 在香港這個急促多變的社會環境下,市民受情緒困擾的情況愈加普遍。2012年香港精神健康調查數據指出,約15%的香港人有明顯的情緒問題(包括抑鬱和焦慮),但當中卻不足三成人有接受精神健康服務或治療。這個數字反映出,現時香港有數以十萬計的市民備受精神或情緒問題困擾,但基於種種原因而沒有獲得相關的專業治療。現時社會各界都開始正視香港人患情緒病的情況,並鼓勵患者向有關專業人士尋求協助。 情緒病所帶來的影響 使患者受到精神困擾 影響患者的工作能力、社交能力及日常生活 對社會經濟造成負擔  整全認知行為情緒治療 整全認知行為情緒治療針對各種情緒病(包括:抑鬱症、各種焦慮症等)的共同根源,整合不同有效的治療元素,成為一種全面的治療方法。 主要治療元素: 利用認知原則(cognitive principle),改變負面思想; 結合靜觀練習(mindfulness)以提升面對負面情緒的接納及忍耐力; 建立有效面對情緒的方法,從而正視生活的困難。  整全認知行為治療的優點 同時處理患者的多個情緒病,增加效率,減低輪候時間,使有需要人士更快獲得適切的心理治療; 外地及本港研究均顯示此項治療可減低參加者的抑鬱和焦慮情緒,並改善生活質素(無證據顯示會為患者帶來副作用)。  計劃目標 為受情緒困擾人士提供整全認知行為治療小組 收集臨床數據 治療團隊成員 臨床心理學研究生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梁永亮教授…

Continue Reading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免費情緒治療小組或社區精神健康跟進

欣賞、認同和讚美

要別人喜歡自己,成為笑容滿面且運氣好的人,首先要懂得珍惜自己留給別人的良好印象。就像一塊磁鐵一樣,一個溝通能手,總能以某種方式,把別人吸引過來,成為知己好友。 其實方法很簡單。人,非常喜歡受人欣賞,被人認同和接受讚美。 就是讓自己經常保持欣賞別人的態度、認同別人的感受、讚美別人的優點,因為欣賞、認同和讚美的心情是美好的,而且會引導出你最美好的感覺,吸引最好的人和事到你身上。 或許你曾注意到,當別人欣賞你的時候,你感到喜悅;當別人認同你的時候,你感到被接納;當別人讚美你的時候,你總是願意為他們付出更多。 任何人都喜歡得到別人真摰誠懇的稱讚,說熱切地盼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和認同也不為過。看看你是多麼喜歡懂得欣賞、認同和讚美你的人,不正是表明這個道理嗎 ﹖ 人生下來就希望毫無保留地被別人所認同、討別人的喜愛,哪怕是缺點在內。 世上有三樣東西,無須用上金錢,可以推動別人進步、增加團隊工作士氣、改善人際關係、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哪就是欣賞、認同和讚美了。 請找出你身邊人的長處、以及值的你感謝的地方,並充分地表達出來吧。對於家人和戀人,要主動地說﹕「和你一起真高興」、「我非常喜歡你」。無條件地為對方的存在而心存喜悅,是愛的最高表現。 對於職場上的同事、剛認識的新朋友,可以具體地表達你欣賞對方的地方,例如說﹕「你的笑容,令人感到很親切…」、「你總是笑瞇瞇的,和你在一起感到很輕鬆…」,採用這樣明確表達和具體稱讚的方式,必使你在對方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作者: 朱德俊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欣賞、認同和讚美

語言的影響力

你說什麼樣的話,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語言跟思想一樣對我們的環境有影響力。我們說的話表示我們的態度,也從而決定我們能吸引什麼、獲得什麼經驗。 無論你是一個愛說話或是一位愛沈默的人,每天我們與自己說話總是多過與別人交談。我們在清醒的時候,幾乎每一分鐘都在自言自語,在這些自言自語的過程中,反映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真心想尋求快樂的人,出言會非常謹慎,會多說鼓勵的話,不洩自己的氣。我並不是說我們該把自己吹噓得十全十美,而是對自己有較合理和實際的看法。相反,假若成天對自己個人、工作、朋友、家人或周圍每一個人都吹毛求疵,我們又怎可能會感到滿意和快樂呢﹖ 言語對個人具影響力,我們使用的字句會滲透入我們的深層意識,這正是佛洛伊德所謂的潛意識世界,成為人格的一部分。正如心理學家Donald Meichenbaum所說,每一個人在發脾氣之先,腦裏會出現一把強而有力的內在的聲音,一句非常簡短的自語,而情緒就會在瞬間被聲音所挑動,操控了行為。 究竟這些瞬間而過,快得使我們不大察覺的自語是什麼呢﹖這些自語可歸納為四大類﹕ 1. 絕對的 自語包括﹕「我一定要…」、「我應該…」、「我必須…」、「成日都是…」、「我從來都…」 這些自語給自己設下絕對而嚴格的條件,沒有靈活的空間,不存例外。 2. 兩極化 自語包括﹕「好 - 壞」、「成 - 敗」、「得 - 失」、「對 – 錯」 非「黑」即「白」,不是「好」便是「壞」,中間不存有任何灰色地帶。  3. 個人化 自語包括﹕「是因為我…,所以…」、「都係我唔好…」、「是我太過…,所以…」 說話經常誇大事件的重要性和負面影響力,因為「自己…所以…」,把事情歸因為某些人或自己的原故。  4. 以偏概全 自語包括﹕「你總是…」、「從來…」、「成日…」、「次次…」 以偶然的現象當作是恆常發生的,以有限的資料歸納為事情的全部。 我們的言語、身體和心境猶如一支可調的音叉,可互相產生共鳴作用,互相影響。以上四種內心自語都是非理性的,當它出現時會影響著我們的心境,操控著情緒,繼而產生一些負面行為。 既然有共鳴作用,我們何不退一步,海闊天空;只要我們把內心的自語的內容略為修改一下,情緒和行為就可能因而有很大的改變。 Copyrighted…

Continue Reading語言的影響力

笑臉體操令心情變得輕鬆

微笑是人心境的一面鏡子,反映出心鏡平和、心情愉快;微笑是善待人生、樂觀處世的表現,表示心裡充滿陽光;微笑是有自信的表現,對自己的魅力和能力抱有積極和肯定的態度;微笑是內心真誠友善的自然表露,表示心底的坦蕩和善良。既然微笑有這麼多的好處,我們可以什樣做呢﹖ 「感謝法」是心靈的「笑臉體操」 如果你想保持良好的笑臉,可以經常在嘴裡或是心裡說出「非常感謝」這句說話。清早起床,說聲﹕「非常感謝,又是一天的新開始」。外出上班時,看到陽光燦爛,說聲「非常感謝,藍天白雲,天氣真好」。就算是下雨天,你也可以說聲「非常感謝,雨水讓大地得到滋潤」。這樣的話,你的心靈就會漸漸地變得積極、開朗,整個人變得較有生氣和動力,就連臉上的表情也變得輕鬆起來。 當「非常感謝」是發自內心時,則心境就會影響人的臉上形態。當你說了許多次感謝的說話,那麼笑臉就會自然而言然地表露在你的臉上,成為你樣貌很重要的一部份。 即使是坐公共汽車時,也可以在心裡運用感謝法,哪怕並不是非常太認真也沒關係。在沒有其他人在旁的時候,你可以開口大聲說出也行,說的次數愈多愈好。 帶著笑臉的感謝法 為掌握笑臉,由清晨開始,對著鏡子練習,將嘴角用力向上揚,面頰也向上抬,圍繞著眼睛四周的肌肉放鬆,在心裡反復地念「非常感謝,一天的新開始…」。 接著,你需要一點勇氣。例如回到公司時向同事說﹕「早晨,你好」,心裡說出「非常感謝,我有能力工作…」臉上就會自然微笑起來。下班回到家時用宏亮的聲音說﹕「我回來啦」,心裡說出「非常感謝,我回到家啦…」臉上也會自然帶著微笑。 因為笑臉和感謝法有相輔相成的效果,所以心情和臉容一下子就可以改變過來。而當嘴角的肌肉一上揚,腦電波就會產生變化,腦就會發出一系列的訊號,令心情變得開朗、放鬆和自然。 對於以前未曾這樣做的人而言,以上的行動是需要一點勇氣。要持續實施三周,認真去做,你會開始發現,身邊的人也給予你微笑的回應。而你亦慢慢培養出微笑的習慣,笑臉就會成為的面容的一部份。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作者: 朱德俊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LawrenceChu

Continue Reading笑臉體操令心情變得輕鬆

向兒童學習活在當下

過去、現在、未來... 過去,在我們的腦海中,只是一片記憶。未來,太搖遠了,暫時放下吧﹗ 唯有現在,才是真實的世界。成長的過程中,很多人傾向同時思考或擔心好幾件不同的事情。過去的煩惱、未來的憂慮,全都擠到現在來,苦了當下一刻。 其實,你擁有的只是現在。內心世界的平靜,工作的成效,家庭的快樂…,都決定於我們要如何活在現在這一刻。不論昨天曾發生過什麼事,也不論明天有什麼事即將來臨,你永遠置身「現在」。從這個觀點來看,快樂與滿足的秘密,就是全心全意集中於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之上。 兒童是人成長過程中最懂得活在當下的階段。事實上,我們有很多地方可以向兒童學習。很多家長都只把教育兒女作單向的歷程,我卻相信他們如果花點時間觀察小孩,多點時間向孩子學習,說不定收穫更大。 小孩遠比成年人懂得活在當下,懂得如何尋找快樂。孩子知道如何歡笑,他們很容易就被逗得大笑起來,跳躍不停。他們歡笑,因為歡笑本身就帶給人快樂。 孩子快樂是自然而然的,他們不會凡事分析、查根究底,他們只是忙於「做自己」。孩子對很多新奇事物著迷,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一隻螞蟻、一塊貝殼、一條小溪,都可以令他們興奮。 孩子也非常有包容力。他們對事情沒有預設成見,不管貧富、種族,他們都不嫌棄;更不會計較你的膚色和政治立場。 與孩子的天真對話,常帶給我們的意外的發現和驚喜。 小孩子最美妙的一點,就是他們會完全沈浸於現在的片刻裏,全神貫注。我並不是叫成年人每一刻都完全像孩童一樣沈浸於現在的歡樂裏,不過很多成年人卻剛剛相反,每一刻都沈浸於過去和未來的煩惱,而卻忘記我們可以選擇回到現在。 花多點時間向孩子學習,與他們相處,多學習他們的歡笑、自然、好奇、包容、不屈不撓、信任別人、真誠、想像力和活在當下的精神。孩子是這方面是成年人最好的老師。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作者: 朱德俊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向兒童學習活在當下

引喻的潛藏威力

「引喻」乃是藉著某一種事物來闡述另一種事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不時運用「引喻」。在人類歷史偉大導師中,例如耶穌、釋迦牟尼、孔子、老子等,都是善用「引喻」的能手,他們運用簡單的語言,很容易便把深奧的道理簡明地教導跟隨者。如果我們撇下宗教的外衣,不容否認,耶穌實是一位善用「引喻」的領袖,當他前去招募漁夫作門徒的時候,耶穌並沒有使用「招募」這個字眼,而是運用了一個他們所熟悉的「引喻」 --「網人」。因為這個「引喻」運用的字眼,是他們熟悉的,就像每天的工作「網魚」一樣,把傳道的艱難任務,換成漁夫「網魚」的工作那麼容易,就大大提高了漁夫們對傳道的信心和承諾。 凡事總可兩邊看,「引喻」可以加強說服力,使一些複雜的道理變得簡單易明。然而,若我們用得不當,它也會侷限了我們的思想。譬如說﹕「我覺得前面好像是一座高山,怎樣我都跨不過…」運用這些負面「引喻」,會潛意識地強化消極情勢,接著就會產生強烈的無力感,叫人放棄。遇有這樣的朋友,我會告訴他,除了去跨越那座山,也可以去挖掘地道,鑽穿那座山,又或繞山而行,最終目的是能到達山的另一邊。 我們必須注意如何使出「引喻」,當我們養成很快便能察覺出自己和別人所用的「引喻」時,想要改變便來得比較容易,我們可以自問﹕「這個引喻使人振奮還是使人洩氣﹖」如果我問你,你覺得人生好比什麼﹖你可能會說﹕「人生好像一潭死水…」或「人生好像一場比賽…」如果你採用了這樣的「引喻」,你會自然衍生出相關的信念,使你的行為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這個「引喻」有關的信念影響。 如果將「人生好像一場比賽…」改為「人生好像一場遊戲…」人生就會全然改變了,你對身邊一切事物的認知亦會因著你的「引喻」而作出變化,就好像槓桿原理中的支點,很輕易地扭轉你舊有的思維模式。語言學家瑪麗拜森 (Mary Bateson) 曾這樣說﹕「沒有什麼東西比引喻更能夠影響人。」事實上,「引喻」對我們人生會做成很大的影響,可惜卻是被大多數人所忽略。 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會採用的「引喻」是「人生好像四季的轉變,而此刻我只不過是處於人生的冬季而已。」今日,就為你人生設下幾個強而有力,能夠振奮人心,抵禦逆境的正面「引喻」。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作者: 朱德俊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身心語言程式學執行師認證課程 

Continue Reading引喻的潛藏威力

休息是為了要走更長的路

最近聽到一則值得深省的小故事,對一心努力向前衝刺的人,提供了另類的提醒。故事談的是養殖小鰤魚的事,鰤魚是養在架在海裡的四方形網裡,小鰤魚會不斷地在網裡繞圈而游,養殖的人也會不斷餵食,讓魚兒盡快長大,賣得好價。有一天,那位從事養殖小鰤魚的老先生,無意發現網的四個角落竟然停留著偷懶不游的小鰤魚。老先生以為魚兒要是不游就不會長大。所以,他就想了一個辦法,把四方形的網更換成圓形的網。他的構想的確很有果效,小鰤魚果然找不到休息的地方,只能在圓形的網不停環游。結果,架起圓形網的數個月後,魚兒並沒有因此而長得更大;相反,卻令小鰤魚太累,全都死光了。 原來魚兒們都是在適度的休息後才再游的。休息是必要的,身體在休息中可以達到恢復體力的目的。如果缺乏休息,身體會積勞成疾,甚至出現重大危機。休息是對身體的充電。每當電池快沒電時,我們就要及時充電,如此才能確保它會繼續正常運作。魚是一樣,人也是一樣,經過一天的持續工作之後,我們的能量需要進行補充,否則恐怕難以在第二天保持旺盛的精力。 休息,就是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作的已經夠了;付出體力及心力過後,需要藉著休竭重新得力。 休息,就是懂得欣賞自己所作的;當自己在有限的時間及空間內盡了力,就是夠好的了。 休息,就是知道自己所能作的有限;盡了本分後,就需要暫停及移位,讓其他人繼續參與,使工作獲得更佳的成效,最終眾人可分享成就和榮耀。 據說有一位修行大師,帶領著一群弟子,研究哲學。其中一位弟子非常用功,因而受到大家的重視。不料學習到某個很重要的階段時,他竟然生病起來,雖然如此,他仍堅持要追隨大師繼續學習。他認為生命苦短,為了追求智慧,絕不願意浪費一點時間。大師知道後,沒有因為這弟子的勤奮而嘉許他,卻語重心長地說:「其實,智慧不一定在前面!很可能智慧在你身後,它想趕上來,而你跑得太快,所以還沒碰到一塊兒呢。只要放鬆身心,隨著自然的節拍,也能得到智慧。」成功,可能在你背後,多麼有創意的逆向思考。值得一味向前奔跑的人,再三體會。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2014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身心語言程式學執行師認證課程 

Continue Reading休息是為了要走更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