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記名法

在日常社交場合中,我們會不斷認識到新朋友,想獲得別人的好感,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牢記別人的名字,這是一種既簡單而又重要的獲取好感方法。事實上,能善於記住別人的姓名是一種禮貌,也是一種感情投入,在人際交往中會起到意想不到的親和感效果。 上海有一家上市公司的營運經理,請公司的代理商和經銷商吃飯時,他的秘書會私下按座位的位置把每位客人的名字記下。這樣經理在飯桌上與每位賓客交談時,便能隨口叫出他們的名字,這使每個人都驚訝不已,生意也順利地談成了。 要記著別人的名字,我暫時仍沒有秘書代勞,這並不表示我不能把他們的名字記下。一般而言,一班二三十人的課堂,在學生自我介紹完後,我便能記上他們的名字,當發問時,我會叫上他們的名字,同學感到都驚訝、好奇之餘,亦增加了親和感和專注力,更令訓練果效提升。 要記著別人的名字,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以下是我常用的方法﹕ 1.你得相信你能夠做到,不然的話,你亦無必要看下去。 2. 要有效增強記憶,是將「現存的意念」聯想到「新的意念」,彼此要有關係,要掛鈎。 3. 所有超級記憶法,都用上 「圖象化」和 「荒謬的聯想」。處理抽象的字詞時,要問第一個在腦海中浮現的圖像是甚麼或利用近音法將其轉成圖像。 即NLP 所講的視創效果 (VC),去建立有意義的聯想。例如: 紐約 New York—自由神像 朱經武 – 一隻「豬」「經過」你面前 黃山竹—聯想到他是美麗的「黃山」上的「竹子」 PETER –想起你另一位同時也叫PETER 的朋友在場,將幻想出來的PETER放在現時的PETER旁邊。這個幻想出來的PETER 可以是你的朋友,亦可以是位藝人、歌手…,只要能想像出圖像便可。有次,有位學員叫李麗珊,我就想像奧運金牌李麗珊也參加我的課程。 對一般來說,記樣貌不會像記姓名那樣困難,記姓名容易出現到了口邊說不上來的窘況。觀察一個人的樣貌要選擇其最突出的特徵,如五官、身材中的特別之處,這樣你就容易記住這個人了。 4. 多次重複這個人的姓名。你要清楚地聽到這個姓名,介紹之後要立刻重複這個姓名(可以在自語中進行),交談中盡可能多叫對方姓名,以便在頭腦中紮下根來。另一種加強法,可看著對方的額頭,幻想在他的額頭上看到他的名字。然後在腦中叫他的名字,重複數次。 5. 最後可以私下用自己的手指,在大腿、手臂,手掌上模擬寫上對方的名字,重複多次。…

Continue Reading超級記名法

強迫症患者會不會強迫人?

最近,收到幾位友人查詢有關強迫症的問題,更有學生提問強迫症跟強迫型人格障礙有何分別? 兩者名稱幾近相同,難怪亦令不人士誤以為是相同病症。 首先要同大家理解幾個經常混淆的名稱及概念﹕ 強迫思想(Obsessive) 強迫行為 (Compulsive) 強迫思想行為症 <又稱為強迫症>  (Obsessive-Compuslsive Disorder) OCD 強迫型人格障礙 (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OCPD 強迫思想(Obsessive) 強迫思想(Obsessive),講明是思想,當然同思想相關。思想是外人看不見的,外人所見的是思想的結果 - 即強迫行為。簡單講,強迫思想指的是那些持續地在腦海中出現的意念、想法、影像或衝動。如果被老板罵完之後,終日腦海中都出現當刻情境,揮之不去;而重覆的影像、聲音及感受的出現令患者感到無法控制,以致引發焦慮和情緒困擾,這些現象,就是強迫思想。一般常見的強迫思想包括擔心污染或被細菌病毒沾染;懷疑自己出錯而引致傷害或嚴重後果;腦中浮現色情影像,或出現不吉利的念頭等等。 強迫行為 (Compulsive) 強迫行為 (Compulsive),講明是行為,當然可以從外觀察得到,是思想的產品。強迫行為是指重複而費時的行為動作,患者利用這些行為來減輕「強迫思想」所帶來的焦慮,而強迫行為的表現會重複及儀式化,大致可分為三類﹕清潔、排列及檢查行為。較常見的「強迫行為」包括:過度洗手 、檢查門瑣及爐具、重覆點算物件 、 重覆排列物件及重覆念誦某些字句等。 強迫思想(Obsessive)和強迫行為 (Compulsive)是因果關係,有了思想才有行為,兩者是癥狀 (Signs…

Continue Reading強迫症患者會不會強迫人?

好書介紹: 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

作者:瑪莎.史圖特博士 Martha Stout Ph.D. 好書介紹﹕四%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 「這是一本探討『好人為什麼會好而壞人為什麼會壞』以及『好人應該如何保護自己不要受到壞人傷害』的書,這本書很重要,也很引人入勝。」 在你身邊,有4%的人沒有良知,他們可以做出任何壞事,卻不會感到絲毫罪惡感! 小心,變態就在你身邊! 我們往往忽視一群潛藏在身邊的危險人物。我們以為,所謂反社會的變態會帶著一副罪犯的猙獰面目,能辨識,能加以提防。 但是這群反社會者不具這些特徵,他可能是你會說謊的前男友、你的好同事、學校裡頭嚴厲的體育老師,或是自戀的公司主管。 一般而言,有反社會性格的人毫無社會意識且缺乏道德感,不易接受社會習慣和規範的限制,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而任性而為。 作者多年研究與觀察,描繪出這群人的真實相貌。我們周遭有將近4%的人口比例為反社會性格的人,這些人自小開始隱藏內心深處想控制他人和不認輸的真實性格,並且對外展現出迷人有趣的個人形象,正因如此,一般大眾往往臣服在這些人熱情、複雜和性感的魅力之下,最後卻遍體鱗傷。 作者藉由過去二十五年的臨床經驗,剖析許多遭受反社會性格的人影響的真實案例,幫助讀者釐清諸多冷血社會新聞的根源,並且提供為人處世的建議。就算無法提防,但我們要藉由體認義務、友誼和愛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勇敢面對社會的殘酷和折磨,讓生活平安。 你認識沒有良心的人嗎? 是你那個撒謊成性、老是騙人的前夫嗎? 是你那個殘酷成性的高中體育老師嗎? 是你那個愛在開會時把人罵到狗血淋頭的老闆嗎? 是你那個剽竊你的創意的同事嗎? 讀完本書後,你會發現你並沒有誤會你的前夫。他是反社會人格者。至於你的老闆、老師或同事呢?他們或許也是。 我們要如何辨認沒有良心的人?他們有一個主要特徵,他們身上有某種光芒或是個人魅力,這會讓他們看起來更迷人、更有意思,也會讓別人都相形失色。他們比別人隨性、熱情、複雜、性感,所以我們很難辨認出他們,也很容易被他們迷得團團轉的。更重要的是,反社會人格者跟我們截然不同,因為他們無法愛人。反社會人格者早早就學會了如何流露虛假的情感,但實際上他們對別人的痛苦是漠不關心的。他們只喜歡控制,只喜歡贏。 事實上,我們都認識起碼一個以上的反社會人格者。我們可能讀這本書讀到一半就突然發現我們認識的某個人(跟我們共事的人,或是跟我們有關係的人,或是我們把票投給他的人)竟然是反社會人格者。但我們能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呢?史圖特醫生說,為了對抗反社會人格者,我們必須質疑權威,提防諂媚,當心裝可憐的戲碼。但首先,如果有反社會人格者在向我們招手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隨他們起舞。 本書教你如何辨識反社會人格者,也教你如何擊敗你所認識的反社會人格者。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Continue Reading好書介紹: 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

十型人格之兩極化的邊緣型性格者

在社福界機構工作生涯中,間時會發現一些自殘甚至最終自殺的人士,他們都可能患有邊緣型性格障礙。一般情況,他們表現情緒不穩、易發脾氣、衝動、罔顧後果、做出魯莽甚至自殘、自殺及暴力行為,令旁人非常害怕及擔心。 根據DSM-IV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對邊緣型人格疾患的診斷標準描述如下: 起於成人早期之前,在各種環境背景下表現的一種廣泛模式,對人際關係、自我形象、情感表現極為不穩定,而且非常容易衝動,常表現下列各項中五項(或五項以上): 瘋狂努力以避免真實或想像中的被遺棄。 不穩定而且緊張的人際模式,特徵為變換在過度理想化,以及否定其價值兩極端之間。 有自我認同的困擾,自我形象或自我感受持續明顯不穩定。 至少兩方面可能導致自我傷害的衝動行為,例如花錢、性、物質濫用、暴食。 一再自殺的行為、姿態、威脅或是自傷行為。 由於心情過度易於反應而情感表現不穩定,例如強烈且陣發性的心情惡劣、易怒、或焦慮,通常僅持續數小時,極少會超過幾天。 長期感到空虛。 不合宜而且強烈的憤怒,或對憤怒難以控制,例如常發脾氣、總是憤怒、一再打架。 暫時性與壓力源相關聯的妄想意念或嚴重的解離症狀。 遇到邊緣人格者,多數人都很難接受被他們誣告、被抹黑,被自殺行為要脅。 當不幸遇上這樣的事,我們可以什麼辦?以下是一些具體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大家與邊緣人格者溝通。 當謊言、謠言和指控滿天飛時 (抹黑行動) 不少抹黑行動都是因為邊緣人格者真的或感覺自己被拋棄,感到失望、被拒絕而引起的,對他們來說,這是可怕得要命的事。 事實上,脆弱的邊緣人格者會把伴侶離去(分手),看作是毀滅性的全面攻擊,以致產生被出賣、被迫害和陰謀等偏執思想。在他們來看,伴侶或任何盟友,都可能是危險且具侵略性的;他們為了自我保護,可能會先發制人,作出攻擊。 即使有兩個人的處境近乎相同,用在其中一個人身上的方法十分恰當,套用在另一人身上,卻可能結果不一樣。 如有需要,請盡快找合資格的醫療及社工專業協助跟進。同時,務請給邊緣人格者尊重和尊嚴。切勿因為出於蔑視或報復而傷害對方。 切記首要保護自己, 想採取與邊緣人格者有關的重大行動前,不管是設定界限或提出分手,務必要仔細考慮對方可能的反應。然後,想想如何保護自己,採取哪些措施或尋求協助。 不回應 有時候,不管你做了什麼回應,都會助長邊緣人格者的惡行。對方的激烈行為,就是為了讓你留在關係中不得脫身。 細想對方行為的長短期影響,假若後果並不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可嘗試抽離現場,不作任何回應。由其他親友繼續觀察。 回答但不辯解 當你從友人當中得知被誣告,別人跟你談到有關你錯誤失實的指控時,請牢記以下要點﹕ 無論你有多難受,務請冷靜、從容不迫、按步就班地採取行動。 先驗證對方(友人)的看法,再說明事實。先向友人解釋,假如那些謠言屬實,對你來說是非常嚴重的。 切記,就算你覺得邊緣人格者太過份,也不能貶低他們;反而得誠心地表現你對邊緣人格者的愛護、關心及憂慮,亦表達不清楚為何他們有這樣失實的指控。…

Continue Reading十型人格之兩極化的邊緣型性格者

好書介紹﹕我只是特別,不是難搞

作者簡介:南琦 好書介紹﹕我只是特別,不是難搞 許多人喜歡透過命理節目、報章雜誌和網路上的人格遊戲,瞭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這些人格「小測驗」或許正好點出了某些困擾,卻無法分析成因或是預測未來的變化。如果想要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你應該試試另一種專業的模式。 精神醫學將問題人格分為三大類共十種,其中許多人格特質在一般人身上都可以看到,是否造成問題通常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臨床心理師南琦以這些分類為基礎,描繪十種不同的人格面向,敏銳的觀察加上生動的文筆,讓讀者能解讀自己主要的人格樣貌,並從其中找出人格的優勢。 無論是生性多疑、衝動愛冒險、活潑自信、敏感內向或是追求完美……這些穩定不易改變的特質,長期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反應,過與不及都會造成生活上的麻煩或是人際關係的困擾。例如愛乾淨本該是件好事,但時時要求一塵不染甚至要周遭的人一起配合,就很容易讓自己太過辛苦,或是引起其他人的抱怨;不過像是醫院或餐廳等地方,對於衛生有嚴格的要求,這些追求完美又愛整潔的人如果從事相關的工作就能一展長才,甚至表現傑出。 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人格符碼,無關好壞,只有適應不適應的問題,如果有些功能不良的狀況,也可以利用相關的認知與行為技巧來調整。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彈性運用自己的特色,找到能夠盡情發揮的舞臺。 Workshop on Managing Difficult Personalities 處理刁難人士之十型人格工作坊

Continue Reading好書介紹﹕我只是特別,不是難搞

刁難波士

在眾電影中,這套電影很成功《邊個波士唔抵死》,除了幽默抵死外,亦讓人笑個飽。這套電影,很大程度反映了現時的社會現象,同時也能抒發了打工一族被刁難老闆欺壓的心理鬱結。 無論你是從事私營、公營或社會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每天均有機會遇上難以理喻的顧客,更有可能遇上在電影中抵死上司,或許你會懷疑:「究竟這些精神健康有問題的人又怎樣可以升上高層呢?」哈哈,這些人的面額上當然不會雕上文字,讓你把他們分別出來。從表面來看,他們不會有異樣,而他們可能比一般人更有個人魅力,表現風度、迷人、說話動容。根據哈佛大學精神病學學者 Dr. Martha Stout, PHD  在  "The sociopath Next Door"  的分享,這些反社會型人格者能言善變,說話乖巧,懂得包裝,表面及奉承工夫做到神氣活現,收放自如,自然容易說服及影響上級、老闆、股東及公眾人士;這亦解釋到為何他們能夠平步青雲,遙遙領先,升到高層。 性格所出現的問題,是性情特質中的「過份」與「不足」的程度,輕微的情況可能被視為一般人的困擾、缺點或麻煩,而嚴重的情況,也就是精神醫學所稱的「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s)。 事實上,從精神醫學及心理健康的觀點探討性格,某些人的性格特質在競爭激烈的現今社會確有優勢,亦令他們較平常人容易走上高層位置,他們可能是較愛冒險及沒有良心的反社會型人格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 DSM-V,約為 4%人口有此症狀)、過度自信及操縱的自戀型人格 (根據DSM-V, 約為1%人口)、事事挑剔及吹毛求疵的完美主義者 (根據 DSM-V 約為1%人口);他們的行為模式讓人無所適從,叫苦連天。由於他們的行為是從少年時期的性格發展出來,所有行為舉動已經內化成為一系列不自覺的程式,在非意識下運作;再加上他們身處高位,享有權力、名譽和金錢…。對他們而言,一切都是運作正常,識者生存,那會有自覺地認為自己有問題;就算有問題,都是周邊的人弄出來,他們還以為自己是受害者。 「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s) 特質傾向的高層,雖然看起來充滿魅力,有成就,能言善道,但長遠來說,他們沒有真正的朋友,亦不易與人建立長久的友誼。假若遇著這樣的人,我該怎麼辨呢﹖應該是今天學習型社會裏必修的科目。 「處理刁難人士之十型人格」工作坊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ontinue Reading刁難波士

領導者如何激勵行為

領導者如何激勵行為 西蒙-斯捏克 (Simon Sinek) 提出了一個「Start With WHY?」「問為什麼?」的黃金圈理論。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他們都知道正在做什麼「WHAT?」,有少數的人知道如何做「HOW?」,但只有極少數的人知道為何要做「WHY?」。知道為何要做的人,真正了解做這些事情的目的、信念和價值,就是這些背後的原因讓領導者能夠激勵、觸動他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1-0TQZaswA

Continue Reading領導者如何激勵行為

好書推介: 歷史名人的心理分析

好書推介: 歷史名人的心理分析完成了超過 100 班「處理刁難人士之十型人格」工作坊 (公開課程及企業培訓),我開始相信「性格決定命運」這道理。 課堂中,學生會不時要求介紹有關書籍閱讀,以增進對人性人格的理解。以下是我推薦的另一本好書,相信你們會喜歡的。這是一本兩年前商務出版(2009年)的書 -《歷史名人的心理分析》。 近年中小學裏常提及「通識」,通識其中主要元素是「跨學科」,這書正是「跨學科」的典範。作者岳曉東是一位心理學家,書中分析的心理問題,都是以歷史人物作例子,讓我們更易理解及掌握。我個人認為,要認識心理病,最好能用具體案例分析,這樣比抽象講理論更易於掌握,也比起一般學術書籍以我們不認識的病人個案講解更實際。對於不太認識病理學的朋友而言,我認為讀這本書有幾個好處:深入淺出,易於明白及理解,讓人對心理問題有更多認識從史實中切入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觀念新穎獨到,亦可作為自我反思,以史為戒除了重溫一些歷史人物的事蹟,這書創新地將歷史學與心理學結合,啟發我們將兩門知識,交互理解 (Crossover Understanding),揭示了人物性格、心理對其自身乃至歷史發展的影響。全書共二百多頁,分成五個大課題,人格障礙、認知障礙、人格缺陷、自我認知及人格完善等,選取22位古今中外的歷史名人,如希特勒、李世民、袁世凱等,剖析歷史。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剖析歷史,從史實中切入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此書除了讓我一覽這群名人之生平,豐富歷史知識外,也給我很多人生啟示,讓我好好檢視自己,反思人生。哈哈,只要每日抽空看一、兩題目,兩星期便應看完,實在很適合上下班交通時間閱讀。 值得推薦! 處理刁難人士「十型人格」工作坊Workshop on Managing Difficult Personalities / Customers

Continue Reading好書推介: 歷史名人的心理分析

感謝參加專業教練學課程

感謝你們參加專業教練學基礎技術證書課程,三個星期的相聚,讓我在你們身上學了許多。很高興,在練習的過程中,見到同學已掌握了最基本的核心原則,不介入任何內容;作為一位教練,這樣比做什麼都更重要? 對於香港來說,教練學是非常新興的技能,很多人在談論教練學,但並不太多人真正認識,更少人將其概念活用於日常生活工作中。一個人的潛能就像鷹的本能是要翱翔在天際的,不管我們是在雞籠裡,或是在其他的環境中,我們總要展現出我們的本性。鷹只是一種比喻,人雖不會像鷹一樣可以飛翔,但人的潛能,只要稍加鼓勵、尊重、信任、關懷,我們就可能展現出來。我們只需要一種正面而積極的肯定,我們的能量就會蓄勢待發。 期望你們可以將教練學的理念與人分享,讓更多人發現教練學所帶來的好處,領悟到當中對個人和事業成長的重要性,啟發更多人採用教練模式,幫助更多人自行發現,自行成長。 Certificate Course of Foundation Coaching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感謝參加專業教練學課程

簡單就是美!

孩子可以一輩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嗎? 我相信不可能吧! 無論我的孩多無知,我仍會盡量尊重孩子的選擇,我會選擇漸漸放手,由他們作決定,相信他們,這是最重要的。以下文章,欣賞作者作為一位政府門診醫生,在長長的病人輪隊,每日務必要完成的輪候配額情況下,還願意花心思去問,去讓一位智障人士慢慢講述自己的病情,更重要的是一顆相信的心,給予病人肯定,這樣比一切醫學知識更重要。很好的一篇感人反思文章,施醫生,加油!   作者: Dr Jason Sze   (文章獲作者同意轉貼) 今天,一個媽媽帶了19歲的女兒求診,雖然女兒有輕度智障, 但我和她談了兩句後, 肯定她能自己表達所有事情。 沒什麼大不了的病, 只是耳垢堵塞, 引起了耳鳴。 她對我說「右耳有聲」, 我問她聽到什麼聲音, 她很簡單地說像蒼蠅飛過的聲音, 並且覺得右耳聽覺差過左耳。 這令我很驚訝, 因為那正是教科書典型的描述,我並不需要再問很多問題,隨後的談話, 檢查和診斷都非常直接, 不贅了。 母親卻在身邊重覆問她有沒有其他症狀,顯然是對她不太有信心。 我忍不住對她說 「今天的病人她最叻」。 「問症」是一種技能,醫生需要長時間經驗累積才能得到的, 困難之處在於很多病人不能對自己的症狀作出客觀的描述,以致症狀被錯誤描述,誇大和凌亂, 亦夾雜了很多病人自己的分析。醫生需要對其篩選和整理,才能合理地診症和治療。…

Continue Reading簡單就是美!

一人有一個腦袋

一人有一個腦袋,有腦還是無腦,管理用與不用,它都會自動執行程式,就如我們無法控制我們的聯想。 誓如﹕請你不要思考或回答以下三條問題,只是看,每行的描述都請你仔細閱讀,每一行都要慢讀三次,並留意你自己思想過程發生何事? 你今日何時起床? 你喜歡別人叫你什麼名字? 英文名? 還是中文名? 大白鯊是白色的? 還是灰色的?  你真的可以不思考或不回答嗎?  你可以閉住自己的咀巴,但是你管不了你大腦的聯想。 有些宗教叫你放空,來管理你的大腦。而 NLP讓更明白大腦如何運作,讓你承認自己的大腦是何等的活躍,並試著去引導它走往你的目標方向。 Licensed NLP Practitioner Course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啟發你的思維: 身心語言程式學執行師課程

Continue Reading一人有一個腦袋

點解女人唔願離開賤男人?

很有趣的一篇文章,女人不願意離開那些壞男人的五大常見原因無一跟真愛相關。只要你於一段關係中得不到幸福快樂,就係時候認清一下自己有沒有下列想法。 作者 Chingyi Cosmo   轉貼文章    點解女人唔願離開賤男人 1. 「我就係咁命苦」 唔少女人千揀萬揀餐餐都揀中個爛燈盞,久而久之賴神賴鬼賴命運──係阿媽生我條命咁苦。其實,歸咎父母又真係唔錯得晒。心理學都有教,父母用錯管教方法,令一個小朋友感受不到愛,會從小就認定自己不值得被愛,於是長大成人後,受潛意識影響下,傾向被一類滿足不到他情感需求的壞男人所吸引。專家話,這類姊妹願意含辛茹苦留守在賤男身邊,期待有朝一日得到對方注意。 2. 「我信佢會改過」 好多女士將「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故事幻想得太美麗,其實呢句話說明賤男覺悟改過的機會微乎其微,否則又點駛「金不換」呢?「死性難改」呢句話更貼近現實,心理學又有教,人的性格、核心價值以至各種行為,是小時候受家庭(特別係父母)的影響而形成。三歲定八十,多情男人唔會輕易變得專情,可惜唔少姊妹對浪子回頭抱有太大希望,結果因期望而失望,唯有一喊置之。 「我信佢會改過」 3. 「其實我都有責任」 個男人成日鬧你批評你,得你搵佢冇佢搵你,約親都遲到甚至冇到,年年唔記得你生日,紅酒情慾短訊私生子通通冇你份,仲要大禍臨頭搵你孭飛……。你都唔介意的話,可能你需要加強自尊心。 個男人成日鬧你批評你 女人肯同一個賤到出面嘅男人一齊,外國臨床心理學博士Dennis Sugrue解釋,「因為小時候得不到父母的愛。每當發生問題,會較易將件事合理化,歸咎自己,然後將責任孭上身。」搵個完美情人就話唔易,但搵個比賤男好少少的男人其實係冇難度,可惜自尊心較低的姊妹未必睇得透呢個事實。 4. 「我唔想孤獨終老」 女孩子自小被「公主與王子從此快樂地一起生活」的童話故事洗腦未必有問題,問題係擺錯重點,忽略了「快樂地」,又誤以為女人有男人「一起」才能生活,害怕將來要做老「孤」婆。害怕孤獨嘅想法,說穿了,其實係「我需要男人照顧」,抱有此憂慮的女生,反映出佢哋自我照顧能力低,所以寧願留守賤男身邊,都唔願一人快樂。 5. 「佢冇咗我唔得」 有心理學家指,即使從對方得到的回報比自己所付出的少,女人都寧願蝕底地繼續付出,唔少臨床個案甚至會幻想好多可能性,擔心對方因為分手後一蹶不振,甚至染上壞習慣如吸毒賭錢自殘等等,於是唯有「被迫」留喺佢身邊。其實,無論男女都喜歡「被需要」,因為自我感覺良好。重要嘅係,要認清究竟係「佢冇咗你唔得」,定係你驚冇人再需要你?別忘記,他的生活唔係只有你。 Workshop on Managing Difficult Personalities/Customers

Continue Reading點解女人唔願離開賤男人?

你知道自己的無知嗎?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是一位謙卑的智者,有一天,有人問他是不是智慧超人? 他謙卑回答道:「我並不是什麼智慧超人,我和你,和一切的平常人都是一樣,沒有大不了的。有一點不同的是,我知道自己的無知。」 事實上,無知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眼見很多人因為不肯承認自己無知,還假裝自己是懂的樣子,賣弄聰明或一知半解的知識,到頭來出醜的還是自己。 如同蘇格拉底所說的「無知之知」,意思就是要知道自己的無知處,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否則只會把缺點當成優點,永遠沒有進步的一天。 多了解自己的無知,多多虛心學習,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並且完全發揮自己的長處。 你知道自己的無知嗎? 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是智慧人。 Licensed NLP Practitioner Course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你知道自己的無知嗎?

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 (地圖不代表地域)

NLP的創始人Richard Bandler & John Grinder ,在他們的第一本書「The Stucture of Magic」(VOL I) 中指出,對世界做出較有效反應和較無效反應的人,他們的差別主要在於其內心世界觀﹕「有創意和靈活變通的人,就是那些無論在何種處境下仍能建立「多重選擇」表像的人。 而另一些人則覺得只有很少的選擇,而且哪一個都沒有吸引力。 我們發現,並非世界過於侷限或別無選擇,而是這些人自己封鎖了自己,由於他們的世界觀中沒有,於是他們看不到這些對他們而言可行的選擇和可能性。 從 NLP 的觀點來看,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地圖或世界觀,沒有誰的地圖比別人的更「真實」或更「現實」。事實上,最有效能的,是理解到內在世界地圖是否能幫自己覺察到最多的可能選擇,當覺察到,組織和回應的可能方法便更寬廣和更豐富。 Licensed NLP Practitioner Course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 (地圖不代表地域)

一位自閉症患者的非凡故事

Carly, 一個非凡的故事。她是一位自閉症患者,在別人眼中,她是怪怪的,會突然大力拍打自己,會無故大叫,把別人嚇怕。十一歲的時候,奇蹟發生,沒有語言能力的她,卻透過電腦鍵盤與人接觸,還會教導專家理解自閉患者怪異行為背後的因由,很值得學習。我很敬佩她的父親,一值沒有放棄,一值相信 Carly。很勵志的一段短片,值得一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MBzJleeOno

Continue Reading一位自閉症患者的非凡故事

誰能比自閉症的患者更了解自閉症

究竟誰是專家,誰會比患者更了解患者。 短片中的 CARLY, 自少患有嚴重自閉症,出現很多別人看來怪異的行為,就連專家都不會通透為何他們會如此表現。CARLY 不懂言語表達,但奇蹟卻出現在她身上,讓專家門可以透過她更了解自閉症。 CARLY 不但讓專家更了解自閉症,更讓我們向患者學者謙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BpLGE_Rl1w  

Continue Reading誰能比自閉症的患者更了解自閉症

百萬富翁的10句箴言

百萬富翁的10句箴言     轉貼 <華爾街日報PAUL B. FARRELL> 1. 不要光盯著錢看 富達投資(Fidelity)的彼得林奇(Peter Lynch)常說﹐如果你每年花上15分鐘研究經濟﹐其中10分鐘都是浪費的。理財顧問瑞克埃德爾曼(Ric Edelman)為撰寫《平凡人﹐非凡財富》(Ordinary People, Extraordinary Wealth)調研了5000位百萬富翁﹐發現百萬富翁每天平均只花六分鐘在個人理財上。他們有更好的事情要做。 2. 創新思維 喬治斯坦利(George Stanley)在其《百萬富翁的智慧》一書中寫道﹐「他們與常人的想法不同﹐收獲也就不同。」是的﹐創新的想法可以致富。哪裡有適合你獨特天賦的獨特機會﹐就到哪裡去。《百萬富翁的智慧》的中心思想就是:不要勉強適應﹐走你自己的路。 3. 始終積極向上 很多人都讀過拿破侖希爾(Napoleon Hill)的經典之作──《積極心態帶來成功》(Success Through a Positive Mental Attitude)。一個有著26年軍齡的特種部隊教官在《快速公司》(Fast Company)雜誌上的一段比喻非常貼切﹐他說﹐「如果有兩個士兵﹐其中一個受過世界上所有的生存訓練但心態消極﹐另一個只受過很少訓練但心態積極﹐我擔保一定是那個心態積極的士兵成功走出危險的森林。」就是這麼回事。作為一名海軍陸戰隊老兵﹐我知道他是對的。 4. 別做自己討厭的事…

Continue Reading百萬富翁的10句箴言

老闆都是神經病?「病態人格」的神經科學

轉貼文章    作者/丹尼爾‧班奈特(Daniel Bennett)    譯者/陳雅汝 擁有少許或適度的病態人格特質,是很有優勢的,不只對個人有利,對社會也有益。連當代病態人格研究之父羅伯特‧海爾博士都說:「我就很希望自己能夠擁有幾種病態人格特質。」 「穿西裝的蛇」(a snake in a suit)。這話是羅伯特‧海爾博士(Robert Hare)和保羅‧巴比亞克博士(Paul Babiak)想出來的,用來形容他們在做研究期間碰到的一種人:他們上班時很會摸魚,卻可以靠著一路鑽營而爬到公司最高層;他們心狠手辣,沒血沒淚,但又人見人愛——他們能爬到高位,靠的就是上述人格特質。是不是很熟悉?這種人表面上裝得像小綿羊,討人喜歡,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們不只是陰險毒辣而已,他們其實是「企業裡的神經病」(corporate psychopath)〈註1〉。 巴比亞克是一位工商心理學家,過去三年來,有七家企業聘用他來評估他們的員工是不是「升遷的料」。他所評估的對象從主管到執行長都有,甚至還有總裁。 巴比亞克考核這些人的工作表現和整體潛力;他獲得授權,可以使用「海爾病態人格檢核表」(Hare Psychopathy Checklist)來評估這些人。「海爾病態人格檢核表」是一種心理評量,通常是用來評估罪犯是否具有病態人格。巴比亞克考核了二百零三個人,他發現,儘管這些人過去都沒有犯過罪,但他們當中每二十五個就有一個可以被歸類為病態人格者,和普通人群裡的病態人格者比例相比,足足四倍之多。 海爾仔細研究這些數據後有了新的發現。海爾表示,「企業內部對這些人的評估經常是:『這個人是團隊的領導人;他們很會創新,很開朗,很可靠,是萬人迷,諸如此類的。』事實上,病態人格檢核表分數越高的人,給人留下的印象就越好。」 「不過當我們衡量這些人的工作表現,研究他們對公司的貢獻,我們發現,檢核表分數越高的人,工作表現就越差。事實上分數很高的人,工作表現通常都欠佳。公司早就該炒這些人魷魚,請他們回家吃自己,但他們還是高枕無憂,因為大家都不認為他們做得很爛—這些人很會做表面功夫。」 病態人格測驗 「海爾病態人格檢核表」評量二十種指標性的人格特質,這二十種人格特質都和病態行為有關。所謂的病態行為包括了:巧言令色、很會做表面功夫、性濫交、說謊成性。檢核表中每一種人格特質最多給兩分,最少給零分,總分是四十分,等測驗做完後再來算分數。 三十分以上的人就是病態人格者。這份測驗通常是用來評估住在高度戒備的精神病院裡的病患是否合適重返社會。但在我們討論的情況裡,那些看起來相當正常的人也擁有這些病態人格特質。這些性格特徵可以使人眼睛眨也不眨地去殺人、致人傷殘,也可以讓巴比亞克所評估的企業員工擠下同儕、一路往上爬。 那「神經病主管」和「神經病罪犯」到底有什麼區別?海爾說:「連續殺人狂世上罕有。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一個人會變成連續殺人狂。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一個病態人格者會變成連續殺人犯,而其他成千上百的病態人格者卻不會。這可能是機會問題、機率問題、運氣問題,或是實驗法的問題。我們真的不知道。」 為什麼一個神經病會變成罪犯,而另一個卻會變成執行長?原因我們真的不清楚。不過新墨西哥州有一間監獄正在進行一項研究,這項研究應該可以告訴我們,神經病的腦子裡是怎麼一回事。這間監獄叫作「西新墨西哥州懲教所」(Western New Mexico Correctional Facility),它的牢房和其他地方的不一樣。這裡的囚犯可以布置自己的牢房,他們會在牆上懸掛親朋好友的照片,以及一個相當稀奇的東西:他們腦部的磁共振造影掃描照片。…

Continue Reading老闆都是神經病?「病態人格」的神經科學

100人的荒島,最後會什麼樣?

假設有100人擱淺在一座資源有限的荒島上,從長遠來看,哪一種性格的人比較有可能存活下來,生下一代,再遺傳其性格特質,再生下一代,一直下去? 能夠生存的,會是正直有良心的人? 還是殘酷無情、無良心、無悔意的反社會型人格者? 當然島上還有 96 % 的良心人,因此 96% 有良知的人會跟 4% 反社會型人生兒育女,而反社會型人格的特質,部份是遺傳的,如此經過好幾代之後,島上能生存的,會不會只剩下沒良知的反社會型人? 最後,這批反社會型人,會不顧他人生死,肆意地搞破壞,殺人放火,自私無情地用盡島上的資源,然後大家一齊都死光? 這個難題,一早就引起人類學者的研究,不過一直還沒有解決。人類看來比其他物種更複雜。人類會打仗,同時又會出錢搞慈善基金,協助受打仗影響的人。人類歷史出現殺人無數的希特勒,也出現無私救人千千萬萬的德蘭修女。根據基本人類演化的生存法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像是德蘭修女這樣善良、無比愛心的人就不夠 4% 的反社會型人鬥,最終會被吃掉,又怎能生存下來 ? 究竟物競天擇是如何運作的 ? 談到物競天擇,「個體」利益和「群體」利益之間似乎會存在衝突,這個演化出來的理論,學者稱為「利他主義」。有學者認為天擇的單位不是「個體」,而是「群體」。這樣說,就出現有些「群體」比其他「群體」更能生存下去。 假如,物競天擇的單位是「個體」,「無私」這個特質在進化過程中必被淘汰,在荒島上最後就剩下殘酷的無情人。但如果物競天擇的單位是「群體」,那麼會出現「利他行為」的德蘭修女便說得通了。1966年,學者 Geoge C. William 認為物競天擇的單位是「基因」,適者生存指的是最適合的「基因」能夠生存下來。「個體」和「群體」只是「基因」的臨時環境,在「基因」還有「群體」的層次上,「良知」是適合生存的,「良知」令人類互相幫助,讓「群體」生存,所以天擇就讓「良知」生存下來。天擇會給人類留下 96% 的有良知人,同時亦留下某程度的「利他行為」特質,讓人類出現德蘭修女。 那 4% 無良知的反社會型人格者之生存問題 別忘記反社會型人格的特質…

Continue Reading100人的荒島,最後會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