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的建議總是不被接受嗎?或許你還沒有讀懂對方的『地圖』
NLP前題假設: 地圖不等於實際的疆域 NLP Presupposition: 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 文章轉載 作者:陳志恆 好心的建議總是不被接受嗎?或許你還沒有讀懂對方的『地圖』 每次去剪頭髮,我的心情總是忐忑不安。 每當我比手畫腳「認真」地向設計師說明我想要的髮型後,設計師簡短回應一下,便動手修剪。 「好了,你戴上眼鏡看一下吧!」 我戴起眼鏡,看著鏡子中的自己:「怎麼會是這樣?」這是我腦中時常浮現的念頭。 原來,語言表達是有局限的。當我把內心對於髮型的想像畫面用語言表達出來,而設計師再根據我所說的,轉化成他的內在畫面,剪出來的髮型當然差異很大。 後來我學乖了,從髮型書中找圖片,直接指給設計師看,依樣畫葫就行。結果仍然與我想得不一樣。我只能安慰自己:「好吧!大概是臉的問題。」 幾次之後我發現,即使我很清楚表達我想要的風格,有些設計師仍然會剪成另一種迥異的造型風格。也就是,如果設計師內在有一個關於髮型既定的框架,並將這樣的框架套用在顧客的需要上,於是剪出來的髮型總會與顧客期待的有落差。 這就是神經語言程式學(NLP)中關於溝通所提到的一個假設前提:「地圖不等於實際的疆域」(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其內建好的地圖,用於理解與判斷事物。每個人的地圖來自於其成長經驗的累積,因此每個人的地圖都長的不一樣。人們依循著其內在地圖走人生的路,於是,對於同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想法與感覺;當著重的角度不同,判斷後所下的結論也不同,做出的決定也不同。 因此,不論任何溝通場合,如何讀懂對方的地圖,核對彼此地圖的差異,從差異中尋求共同點,再達成一致性的溝通目標,會是影響溝通品質中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