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型及逃避型的性格模式

為何人類對不同的事物,有著不同的反應﹖為何在看著一杯水的時候,有人認為是半滿,卻有人認為是半空呢﹖

 身心語言程式學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原於美國,是70年代由李察賓達(Richard Blander)及尊格靈達(John Grinder)所創立的身、心、行為心理學。身心語言程式學裏有一套稱為「性格模式」(Meta-Programs)的工具,將人類不同類型的性格模式加以分析和歸類。目前已歸類的模式有五十多類,是一套很實用的性格歸類法,透過性格模式,可以了解個人內在思想及行為,讓人得以掌握人類行為的傾向性,加強溝通果效。

事實上,每種性格模式並沒有好壞之分,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行為模式,藉以形成個人的處事態度及行為,若想增進與人的了解及溝通,認識別人的行為傾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性格模式」將是一套非常有效的工具。

在五十多類性格模式當中,其中一類的性格模式是追求型或逃避型,根據「性格模式」就這類型的分析,人類的行為都是為了追求快樂或逃避痛苦。當然這種性格模式的劃分,還不是絕對極端的;但人類在追求與逃避事物的同時,會出現一種強烈的傾向性。例如甲喜歡冒險,追求刺激的生活,這樣使他得到快樂;另一方面,乙卻傾向保守謹慎,處處小心,視一切的新環境為危險,對於會有傷害和威脅的一切行為都會採取逃避的態度,尤其是對於刺激的追求。

對於銷售人員來說,要贏取生意,你必須了解你的客戶是屬於那一類型的人。如果是追求型,你得盡量將產品的優點說出來。相反,若你的客戶是逃避型,那麼你最好讓你的客戶知道,不選用你的產品將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

試想一下,一列火車究竟是向前還是後退,全看它當時所面對的方向。同樣這個道理也適用於人。譬如說要激勵孩子好好用功讀書,你可以這樣說﹕「鄰居大衛因為沒有好好讀書,現在只能找到一份地盤的雜務工作,每天工作十多小時,非常辛苦。」你可以想像說這些話對於激勵你的孩子有多大的作用,這全看你的孩子是屬於那一類型的性格模式,如果是逃避型的,也許會有果效。相反,對於追求型的孩子,相信這番說話便起不了很大的作用。追求型的人傾向追求令他們快樂和興奮的事物,假若你使用了這些逃避式的例子,對他們是起不了作用的。對於追求型的小朋友,你可以對他說﹕「某某大學是全國首屈一指的名校,想考進這所大學必須勤學用功,而且畢業後可以在工作發展上有更大的空間和選擇。」這樣的說話,才能激勵追求型的人。

究竟要選用那一種說話,你得先要了解對方是屬於那一類型的性格模式,把這種模式作為人與人溝通時的考慮因素,將可更有效激勵對方。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4

Certificate Course of Physical Restraint & Breakaway Techniques (NFPS-UK System)

「暴力行為控制及脫身法技巧」認證課程

Leave a Reply

Time limit is exhausted. Please reload the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