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對個人具影響力

change-l

你說什麼樣的話,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語言跟思想一樣對我們的環境有影響力。我們說的話表示我們的態度,也從而決定我們能吸引什麼、獲得什麼經驗。

無論你是一個愛說話或是一位愛沈默的人,每天我們與自己說話總是多過與別人交談。我們在清醒的時候,幾乎每一分鐘都在自言自語,在這些自言自語的過程中,反映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真心想尋求快樂的人,出言會非常謹慎,會多說鼓勵的話,不洩自己的氣。我並不是說我們該把自己吹噓得十全十美,而是對自己有較合理和實際的看法。相反,假若成天對自己個人、工作、朋友、家人或周圍每一個人都吹毛求疵,我們又怎可能會感到滿意和快樂呢﹖

言語對個人具影響力,我們使用的字句會滲透入我們的深層意識,這正是佛洛伊德所謂的潛意識世界,成為人格的一部分。正如心理學家Donald Meichenbaum所說,每一個人在發脾氣之先,腦裏會出現一把強而有力的內在的聲音,一句非常簡短的自語,而情緒就會在瞬間被聲音所挑動,操控了行為。

究竟這些瞬間而過,快得使我們不大察覺的自語是什麼呢﹖這些自語可歸納為四大類﹕

1. 絕對的

自語包括﹕「我一定要…」、「我應該…」、「我必須…」、「成日都是…」、「我從來都…」

這些自語給自己設下絕對而嚴格的條件,沒有靈活的空間,不存例外。

2.兩極化

自語包括﹕「好 – 壞」、「成 – 敗」、「得 – 失」、「對 – 錯」

非「黑」即「白」,不是「好」便是「壞」,中間不存有任何灰色地帶。

3. 個人化

自語包括﹕「是因為我…,所以…」、「都係我唔好…」、「是我太過…,所以…」

說話經常誇大事件的重要性和負面影響力,因為「自己…所以…」,把事情歸因為某些人或自己的原故。

4. 以偏概全

自語包括﹕「你總是…」、「從來…」、「成日…」、「次次…」

以偶然的現象當作是恆常發生的,以有限的資料歸納為事情的全部。

我們的言語、身體和心境猶如一支可調的音叉,可互相產生共鳴作用,互相影響。以上四種內心自語都是非理性的,當它出現時會影響著我們的心境,操控著情緒,繼而產生一些負面行為。

既然有共鳴作用,我們何不退一步,海闊天空;只要我們把內心的自語的內容略為修改一下,情緒和行為就可能因而有很大的改變。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4

NLP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身心語言程式學執行師認證課程 

Leave a Reply

Time limit is exhausted. Please reload the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