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喻」乃是藉著某一種事物來闡述另一種事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不時運用「引喻」。在人類歷史偉大導師中,例如耶穌、釋迦牟尼、孔子、老子等,都是善用「引喻」的能手,他們運用簡單的語言,很容易便把深奧的道理簡明地教導跟隨者。如果我們撇下宗教的外衣,不容否認,耶穌實是一位善用「引喻」的領袖,當他前去招募漁夫作門徒的時候,耶穌並沒有使用「招募」這個字眼,而是運用了一個他們所熟悉的「引喻」 –「網人」。因為這個「引喻」運用的字眼,是他們熟悉的,就像每天的工作「網魚」一樣,把傳道的艱難任務,換成漁夫「網魚」的工作那麼容易,就大大提高了漁夫們對傳道的信心和承諾。
凡事總可兩邊看,「引喻」可以加強說服力,使一些複雜的道理變得簡單易明。然而,若我們用得不當,它也會侷限了我們的思想。譬如說﹕「我覺得前面好像是一座高山,怎樣我都跨不過…」運用這些負面「引喻」,會潛意識地強化消極情勢,接著就會產生強烈的無力感,叫人放棄。遇有這樣的朋友,我會告訴他,除了去跨越那座山,也可以去挖掘地道,鑽穿那座山,又或繞山而行,最終目的是能到達山的另一邊。
我們必須注意如何使出「引喻」,當我們養成很快便能察覺出自己和別人所用的「引喻」時,想要改變便來得比較容易,我們可以自問﹕「這個引喻使人振奮還是使人洩氣﹖」如果我問你,你覺得人生好比什麼﹖你可能會說﹕「人生好像一潭死水…」或「人生好像一場比賽…」如果你採用了這樣的「引喻」,你會自然衍生出相關的信念,使你的行為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這個「引喻」有關的信念影響。
如果將「人生好像一場比賽…」改為「人生好像一場遊戲…」人生就會全然改變了,你對身邊一切事物的認知亦會因著你的「引喻」而作出變化,就好像槓桿原理中的支點,很輕易地扭轉你舊有的思維模式。語言學家瑪麗拜森 (Mary Bateson) 曾這樣說﹕「沒有什麼東西比引喻更能夠影響人。」事實上,「引喻」對我們人生會做成很大的影響,可惜卻是被大多數人所忽略。
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會採用的「引喻」是「人生好像四季的轉變,而此刻我只不過是處於人生的冬季而已。」今日,就為你人生設下幾個強而有力,能夠振奮人心,抵禦逆境的正面「引喻」。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作者: 朱德俊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