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瀅 譯 轉貼文章來源:http://hk.positivepsychologynews.com/news/kathryn-britton/20080123106 |
我提名 Sonja Lyubomirsky’ 的著作 The How of Happiness: A Scientific Approach to Getting the Life You Want 為一本最值得為書架添置的正面心理學書籍。近來有很多好書,其中有一些對某幾個特定的範疇作出了深入的探討,但當你需要向一個只會看一本書的人推介時,我想應該是這本書。 第一部分探討的問題,「有可能變得更快樂嗎?」和「那為什麼有關係?」。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母親常說快樂是一些小贈品 lagniappe — 那是一個 Cajun 的字,意思大概是指那是面包師傅一打面包中的第十三個。面包師傅可能選了加入它,但那並不是必然要做的。因此我長大後認為追求快樂是一個愚蠢的目標。 Sonja 解釋了為什麼追求快樂並不是一個愚蠢的目標,即使建造快樂是一個較追求快樂為好的形容。她指出有50% 的快樂是取決於基因 (快樂的調整點);而大概只有 10% 是取決於我們以快樂之名來追求的東西︰生活環境如財富、擁有的東西、職業、生活條件、家庭關係、宗教信仰。剩下的40% 取決於習慣、行為,思考模式,以及一些與有目的行為直接連繫的東西。她認為向與我們行為有關的40% 著手較向與生活環境有關的10% 著手收獲更大。 同時也有另一個原因證明快樂並不是一個愚蠢的目標。Sonja 解釋快樂的人傾向比較健康,做事較有效率,較有活力,以及對身邊的人更有好處。這是對大眾一個很重要的訊息。 第二部分包括12種具體的活動,透過有目的行為來增加快樂︰
對於從事正面心理學的人來說這些都不是新穎的東西,但作者以中肯切題的方法把它們組織在一起,令大眾讀者易於明白。她的註腳包括了其他參考資料以方便讀者作更深入的探討 — 如參閱 Bob Emmons 有關感恩的書或 Csikszentmihalyi 有關頂峰經驗的書。那12種活動中有一些存在多樣的變數,令它們更能適應於不同的個人環境。大多數也有簡單的研究說明來顯示它們能帶來改變。讀者看到一些如「慶賀好消息」或「常擁抱」的計策時也許會打呵欠,但她包含了研究資料,令讀者以新的角度來看這些計策。她亦論及各方法的局限。寫日記也許在對抗困難、練習樂觀及致力實踐目標有幫助,但在細味生活方面它可能未如理想。 在正面心理學日誌裡,我們有很多環繞如何把人和事作合適配對的討論。Sonja 用了一個課題來探討選擇符合個人興趣、價值及需要的活動。這課題包括她改編自 Ken Sheldon 的著作Person-Activity Fit Diagnostic,以幫助選擇四個最合適的活動。她提到一些對於這診斷工具有效性的觀察性認證。它看來在某一些個人活動中未至於十分成熟,但無論如何,它在拓展新的領域。 第三部分探討永恆快樂的秘密。在12種活動之中,任何一種如果可以持之以恆都有很好的效果,但我們可以怎樣持之以恆?她討論到有關時間及變化、社會支持、推動力,以及把引發快樂的行為變成習慣的科學。 我認為包括一個給抑鬱人士的附言是非常負責任的︰「但是我強調,即使抑鬱人士可以正面地參與一個計劃,本書亦不能保證他們可以從抑鬱症中康復。」她羅列了一些很有用的資料來鼓勵他們到其他地方尋求協助。 總括來說,本書包含了一個非常實用的計劃來讓大眾把正面心理學的不同範疇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雖然它並沒有包含所有的正向心理學,例如沒有提及明白和運用自己的強項的重要性,但它為研究、實質建議及例子下了清楚的界線和說明。上星期一位朋友問我在這課題上她該買哪一本書,而這本書就是我的建議。
「正向心理學」專業證書課程Certificate in Positive Psychology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