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式訪談法(基礎)課程 (第9屆)
Introductory Course on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Class 9)
<課程以 Zoom 直播教學 / 實體教學同步進行>
簡介
動機式訪談法(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 是一套心理語言學的輔導手法(Psycholinguistic Counselling Approach)。它針對輔導員和案主在訪談過程中的語言運用,有策略地導引案主化解矛盾的心理狀態,並促進自我探索,發掘改變原動力。輔導員引導案主喚出個人內在改變動機。MI強調以案主為中心、具目標導向,並以四步過程模式(Four Processes Model) 作為基礎的介入進程。
過去三十多年來,從臨床實踐配合實證研究演變至今, MI已有多達二百個隨機抽樣對照組實驗,而且一直被醫療及護理專業廣泛採納,是目前具實證的輔導手法之一。由最初以簡易介入(FRAME model) 的模式為基礎,針對處理酗酒和物質成癮問題,MI已演化至能廣泛應用於不同範疇,包括成癮輔導、處理焦慮症、提供醫療資訊、服藥依從度、課室管理、家長管教、警務、感化服務等等。
課程目的
完成課程後,學員將能夠 :
- 讓學員認識動機式訪談法
- 透過示範和小組技巧練習,令學員初步掌握動機式訪談法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 使學員更有興趣進一步學習和應用動機式訪談法
課程內容
本訓練課程將根據Miller, W. R., & Rollnick, S. (2013).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Helping people change. Guilford press. 一書作為藍本,提供有系統的MI訓練,讓初學者掌握最新的MI理論、概念和輔導手法。
基礎課程 (兩天):
(適合初次接受MI訓練的學員)
- 動機式訪談法的理論和背景
- 動機式訪談法模式、原則及相關概念
- 四步過程模式
- 學習和掌握案主為本的輔導技巧
- 確認、喚出和回應改變語句
- 確認和回應持續語句和不和狀況
- 簡介動機式訪談法治療忠實度編碼系統
*有關課程之編排,導師會因應教學流程而可能作出修改,敬請留意。
培訓導師
謝家和博士 (Dr. Nick Tse)
- 香港專業培訓學會學術及課程評審顧問
-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 (成癮輔導)
- 倫敦國王學院(英國)、阿德雷德大學(澳大利亞)和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美國)聯合頒授之國際成癮研究理學碩士
-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學士
- 香港首位動機式訪談法導師網絡認證培訓師
- 動機式訪談法導師網絡會員
- 中華動機式訪談法學會創會成員及前主席 (8/2017 - 3/2019)
-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認證輔導員
-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副院士
- 加拿大註冊賭博輔導員
- 婚前輔導/婚姻輔導促進員
- 香港註冊社會工作員
謝家和博士現任職於港專學院社會科學院擔任助理教授,專注成癮、精神健康及動機式訪談法的相關研究工作。謝博士在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取得博士學位,專門研究成癮問題和動機輔導手法,並研發集體動機式訪談法(Collective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 應用於正受吸毒問題困擾的家庭/社交網絡進行面談。謝博士為中華動機式訪談法學會創會成員之一,並曾擔任主席(2017-2019),致力推動動機式訪談法之華語應用,促進國際交流。他是首位取得國際動機式訪談法導師網絡認證之本地培訓師及擔任培訓師評核員。
在加入港專學院前,謝博士曾在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社會科學輔導學碩士課程擔任名譽講師。他曾被邀請向香港醫院管理局、香港社會福利署、香港專業培訓學會及不同的專業團體和大學提供專門的動機式訪談法、成癮及精神健康相關的培訓。
謝博士擁有豐富的輔導的知識和技巧,曾服務於青少年院舍、就業及職涯規劃、外展青少年、戒毒/戒酒輔導服務。從事多年臨床戒癮輔導,謝博士深深體會成癮人士的矛盾爭扎及其問題對家人和社交網絡的影響。
謝博士深信「接納是建立助人關係的先決條件」並懷著使命感致力鑽研具成效的成癮政策和介入手法服務戒癮人士,近年更積極推動網絡遊戲障礙(IGD)的專業培訓及家長講座,並正致力研發有效的處理手法。
課程詳情
日期及時間 :
19/7 及 26/7/2023(星期三) 9:30am – 5:30pm (共14小時)
舉行地點 :
<課程以 Zoom 直播教學 / 實體教學同步進行>
請注意: 如學員選擇以Zoom模式上課,請於報名時註明 或 電郵至 ask@hkspt.org 向本會申請;否則將視作出席實體課程論。
- 香港專業培訓學會
- 香港九龍紅磡德豐街海濱廣場二座2 樓202-204A 室 (黃埔港鐵站 D2 出口步行約 3 分鐘)
- 地圖位置 MAP
對象 : 本課程適合社福機構同工、醫護人員、企業同事及各界有興趣人士參加
學費 :
- 正價:
HK$3,000 - 提早報名: HK$2,800- (開課日前兩個月報名)
授課語言 : 廣東話
活動形式 : 短講、示範、互動練習及分享
證書 : 完成整個課程可獲 Hong Kong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頒發〝Introductory Course on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出席證書
專業學分 :
- 社工 CPD : 14 學分
- 職業治療師 CPD : 申請批核中
查詢 : 如有任何查詢,歡迎致電 3111 0264 與本會職員聯絡。
報名須知
- 如有任何疑問,歡迎瀏覽本學會網頁hkspt.org 或致電 3111 0264 查詢。
- 報名之收納將以先到先得為原則。
- 課程申請一經提交則不能退款、取消和更改。
- 如更改報名者名稱,請以書面申請,經批核後,須繳付港幣二百元行政費用。
- 我們將會在開課前兩個星期或之前電郵回覆閣下課程是否確認開課,未有收信者請聯絡本學會職員。
- 正式收據將於上課第一日派發,並請妥善保存,如要補發收據需繳付港幣五十元行政費。
報名方法
1. 支票付款
- 請填妥報名表及附上學費支票,抬頭請寫「香港專業培訓學會」或「Hong Kong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寄回九龍紅磡 德豐街 海濱廣場 第二座 202-204A室「香港專業培訓學會」收。
2.轉數快 / PayMe / 銀行現金入數 或 過數
- 請於本會網頁下載有關課程報名表格,每位參加者請填寫一份表格 (如多人報讀,可將學費總額存入)
- 轉數快: 請將學費以轉數快支付系統,本會快速支付系統識別碼 (FPS) : 8835217 ,存入本學會之中國銀行(香港) 帳戶,戶口名稱將顯示首四位字母為 MTCL 或
- PayMe : 請按掃瞄本會之 PayMe QR Code 付款。請閣下保留螢幕截圖之付款紀錄。
- 銀行現金入數 或 過數: 本學會之中國銀行(香港) 帳戶:012-890-1-038-682-9
- 將屏幕截圖 或 入數存根,連同報名表一併以 傳真852-2125 7900 或 電郵 (PDF檔) 回本會辦理即可
- 本會收到閣下的報名傳真 或 電郵後,將於一星期內以電郵確認收妥,未有收信者請聯絡本會職員
3.澳門學員繳費辦法 – 按此查看澳門國際銀行入數安排
4.中國內地及其他地區繳費辦法 – 按此查詢PayPal 付款安排
學員回應
- 講者表達清晰、具體、反應快、互動強。不錯! 社工
- 欣賞主講者即場示範 MI 技巧。 護士
- 導師能引導學員思考,集思廣益。 社工
- 欣賞導師用心認真、謙卑。 社工 - Man
- 欣賞 case sharing、 trainer的準備、及分享實際工作實踐經驗。 社工
- Interactive, instructor is able to deliver content clearly. Nurse - Kammy
- 充足的實戰機會。 社工 - Sing
- 欣賞整個 MI framework & the proces & skills。對 M.I. concept 有具體了解。 社工
動機式訪談法 謝家和博士 廣東話示範 (目標:執屋)│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Helping People Change
【動機式訪談法簡介】
著:謝家和博士
(香港首位MINT認證培訓師和培訓師評核員)
刊登日期:2022年2月7日
引用:
謝家和 (2022年2月7日) 動機式訪談法簡介。www.nicktse.net/
Tse, N, (2022, February 7) Brief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www.nicktse.net/
動機式訪談法背景
動機式訪談法由美國心理學及精神醫學教授米勒(Miller)和英國心理學家羅爾尼克(Rollnick)研發。最早可以追溯到Miller, W. R. (1983).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with problem drinkers. 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11(2), 147-172. 這篇文章成了動機式訪談法的重要介入原則和心理學理論基礎。若讀者有意尋根,便不能錯過觀賞原著。
早年,米勒在一所酗酒治療中心專責處理酗酒個案。當時美國主流大眾普遍以道德倫理角度 (Moral model) 批判成癮者,給他們標籤、指責他們選擇自甘墮落,社會充斥著邊緣化他們的氛圍,令成癮者缺乏求助動力。剛巧米勒工作的酗酒治療中心當時採納由卡爾·羅哲斯 (Carl Rogers) 的「以人為中心」輔導手法,又稱為「非指導式治療」。這手法強調案主的個人正向發展和成長,並要求治療師呈現「一致」、「真誠」、「無條件肯定」和「同感」。米勒在這薰陶下,吸取了「以人為中心」的養分,並融會處理抗阻和矛盾心態的實務智慧和經驗,研發出「動機式訪談法」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這動機提升輔導手法扎根於「以人為中心」的基礎上,並以導引式溝通模式,帶動輔導的方向性。
何為動機訪談定義
動機訪談法是一種協作式、以目標為導向的溝通方式,特別關注改變的語言。 輔導員需要營造接受和至誠為案主的氛圍,繼而喚出和探索案主改變的原因,並加以強化個人改變動機和承諾 (Miller & Rollnick, 2013)。

動機式訪談法的基本精神 │ Spirit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合作(Partnership)
動機式訪談中強調輔導員和案主的合作關係。「合作」體現於輔導員以案主為中心,致力保持輔導過程中的平等參與,減低專業權威性的指導和教授,讓案主有充分的自由和空間表示他們的感受和想法。輔導員須避免與案主以說服的溝通模式或爭辯。我們不一定要認同案主的想法和行為,但輔導員在過程中會選擇尊重案主有這種想法和感受,並表示對案主的想法和感受表示興趣,讓案主有更多空間表達,讓輔導員對案主有更深層的認識和了解,從而更有效的建立互信工作關係。
接納(Acceptance)
動機式訪談中所提倡的接納包括四個元素:
(─) ,絕對價值 (你相信案主的能力和潛能改變嗎?)
(二) ,自主 (你願意和案主分享權力,讓案主的自決能力得到彰顯嗎?)
(三) ,準確同感 (你願意在案主的角度看事物嗎?感受到他們的感受嗎?)
(四) ,肯定 (你對案主表示有心無力,你會給案主肯定嗎?如何做到?)
這四大元素所組成的「接納」能建構出一個讓案主感到安全、舒適、非批判和不帶侵略性的溝通環境。
喚出(Evocation)
輔導員相信案主本身已擁有改變所需要的元素,關鍵在於如何喚出案主的改變動力。我們只要導引案主進入共同探索的過程,讓案主發掘出自身有行改變的觀點和動力。輔導員就像一塊鏡子,透過反映給案主,讓案主更了解自己擁有的資源、經驗和能力,以助案主邁向改善。
至誠為人(Compassion)
在動機式訪談的過程中,輔導員需要積極地把案主的需要和福祉作為優先考慮的要素。或許你是戒毒輔導中心的輔導員,目標是協助案主戒毒;或許你是老師,目標是幫助學生考取好成績;或許你是護士,希望病人可以依循醫生的指示服藥,好好控制糖尿和血壓指數。這些都是我們作為助人專業者的良好意願。但我們必需要緊記,案主需要一個怎樣的助人者呢?讓案主/學生/病人了解到,我們總是會從他們的角度和福祉出發,讓他們多一份安心和被重視。
動機式訪談的四步介入過程 (Four-process model)

(歡迎運用此圖片,請註明出處 www.nicktse.net )
導進 (Engaging) 是建立一個互相信任和尊重的有利關係的過程。輔導員專注懷著好奇心,了解案主的想法和需要。
聚焦 (Focusing) 是協助案主釐清個人的想法,以制定具共識的面談方向。輔導員和案主也會參與在制定面談方向的過程,讓整個過程得到均衡參與,體現合作性和協作。
喚出 (Evoking) 是協助案主找出內藏著的改變動機。輔導員會運用開放式喚出問句(Evocative questions) ,來引出案主的改變語句 (Change Talk) ,並運用不同的手法和對應策略(例如:建立價值和目標差異) ,探究案主改變的原因和需要。
計劃 (Planning) 當案主表示已準備好作出改變,並在對談中明確表示作出改變。輔導員在了解案主的需要和進度,看看是否需要和案主一同建立改變的行動計劃。
以上是動機式訪談法的重要介入原則、精神和過程步驟。至於過程中的相關技巧,將於下一編文章講解:【動機式訪談法技巧編】
參考文獻:
Miller, W. R. (1983).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with problem drinkers. 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11(2), 147-172.
Miller, W. R., & Rollnick, S. (2013).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Helping people change. Guilford press.
謝家和博士國際期刊 Dr. Dick T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Collective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for Substance Use Problems: Concept and Implications
Accepted: 10 December 2021 © The Author(s), under exclusive licence to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LLC, part of Springer Nature 2021
Nick Tse, Samson Tse, Paul Wong & Peter Adams
Abstract
Collective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CMI) breaks new ground by extending the theory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 beyond the individual to include the social network. We explain the core concepts of the six-process model of CMI, which involves multiple parties in the motivational process in embodying a spirit of “neutrality.” The semi-structured manual-guided CMI was trialed in persons with substance use with the support of concerned significant others (CSOs), which demonstrated positive outcomes on motivation, social support, frequency of drug use, and adherence to long-term drug treatments. Our developed CMI approach makes a clear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MI and can potentially benefit people with substance use problems with complex needs. Presently, we are refining CMI and have been applying this approach to additional clients and CSOs. We call for more studies to monitor its fidelity and wider application in populations of individuals affected by substance use disor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