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身心語言程式學 – 卓越溝通模式

生命的素質,與我們的溝通素質有直接關係。成功的人士,一般都擁有卓越的溝通能力。相反,在這世上,許多人縱然擁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特殊的才華和能力,但是因為欠缺了良好溝通能力和人際關係,最後得不到協助和資源。人類溝通是一系列非常複雜和抽象的過程。要詮釋這個過程,NLP 的始創人,基於從認知心理學 (Cognitive Psychology) 的基礎上,創造了NLP的溝通模式,它讓我們更瞭解人類的溝通過程及對外界事物刺激而產生反應的認知心理過程。

NLP身心語言程式學 – 資料過濾網

我們透過身體的五個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接收外界的信息。當外在事物被感官吸收,但還沒有產生內心表象之前,這些外在資訊會先被過濾。心理學家喬治米勒 (George Miller, 1953) 曾研究出一個稱為魔術數字的理論,他發現到我們的短暫記憶只能夠處理 5至9 項類別 (chunk) 的資訊。感官系統每秒接收超過兩百萬個「類別」的資訊,為了要應對身邊所發生的事情,感官系統需要決定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信息上。我們透過以下的過濾網:價值觀、信念、記憶、語言及後設模式(慣性過濾網)等,決定外來資料對我們的重要性。

另外,一個容易被忽視,卻很重要的過濾網就是「語言」。其實相對於真實的體驗而言,語言並不是真實的。因為在運用語言時,我們會受「語言」及運用詞彙的限制,將當中的資料整理,同時進行了過濾,把它們:刪減、扭曲及一般化。

 

NLP 溝通模式的刪減過濾 Deletion

當我們用語言表達體驗時,「刪減」是必須的。要道出整個體驗的每個細節太花時間了。不作出「刪減」會使我們淹沒在自己的經歷裏 — 太豐富的資料令我們不知從何入手。

有些人能集中精神,因為他們懂得「刪減」令人分心的事物。假使我們能在一個很多人的環境中「刪減」了所有其他聲音,讓自己專注於某人與我們的對話;那不是很有用嗎?但是,有些人卻過量「刪減」,把所有不喜歡聽的信息全都「刪減」了,變成偏聽!故此,「刪減」的成效,有用與否是很在乎用者的應用方法。

NLP 溝通模式的扭曲 Distortion

「扭曲」是感知過程中,容許對外界事物體驗的改變;透過改動外界事物的某些資料,令體驗切合自己的觀點與角度。「扭曲」的體驗有:

  • 加大/減少
  • 淡化/濃化
  • 擴大至不合比例
  • 更改事情的先後次序
  • 無中生有

其實「扭曲」無分好或壞。它可以令我們感到不快和產生恐懼,亦可以是創意的表現及創意思維的基礎。

NLP 溝通模式的一般化  Generalization

將單一事例代表整個組群便是「一般化」。「一般化」是學習的基礎。我們從經過精心挑選而且具代表性的案例中學習,將學到的規律應用於新案例上。信念就是「一般化」的好例子。它令我們有方法憑過往經驗去預計未來。不過在以下情況,「一般化」是可能沒有成效的:

  • 我們將不尋常或無代表性的事例一般化,而期望將來情況會像這模式一樣。(例如:守株待兔)
  • 我們在某一刻正確地將事例一般化;卻忽略了凡事總有例外,因此封閉了其他可能性。

成為NLP導師進修之路

當已完成 NLP身心語言程式學執行師認證課程 及 NLP高階身心語言程式學執行師認證課程,學員將符合資格報讀由 NLP 創始人「Dr. Richard Bandler」SNLPTM  於美國舉辦的 NLP 認可導師培訓課程 (Licensed Trainer of NLP),課程由 Dr. Richard Bandler 親自教授,詳情請與 SNLPTM 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