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詞彙的影響力
說話若能用對了的詞彙,就會叫人喜悅、治癒人心、帶給人期盼;相反,若是用了錯誤的詞彙,就會使人失望、傷心、帶給人痛苦。歷史上很多偉人就是善於使用帶有力量的字眼激勵人心,改變世界。事實上,我們每天無論是說出來的,或是心裡盤算的,總是離不開使用不同的字眼去描述我們的認知世界。的確,用對了字眼,不但能鼓舞人心,還能帶出積極的行動,創造成果。
事實上,人類歷史就是由那些具有威力的說話所寫成的。當我們今天可以享受自由的同時,卻不會忘記因為某些字眼的組合而激發出來的行動,就像國父孫中山先生臨終時囑咐國民的一句說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又或是美國民權領袖金恩博士 (Martin Luther King, Jr.)激勵人心的一次講話,他所說的﹕「我有一個夢,期望有一天這個國家能真的站立起來,信守它立國的原則和精神…」這些說話不但影響了當時的民眾,還改變了歷史。
很多人都誤以為只有歷史偉人才擁有那些具威力的語言力量,其實這些語言力量卻同時可以在我們身上找到,它能夠改變我們的情緒、使我們振奮、令生命活得更豐盛。
我們可以留意當跟別人說話時自己習慣採用的字眼,是如何深深影響我們的情緒和感受。譬如你要描述一個很振奮人心的演講會,卻用的字眼是「不沉悶」、「不錯的」演講,那對你和聽你說話的人就很難做成振奮的感覺,這全是因為用錯了具有負面性和侷限性的字眼。另外,很多人養成了動輒便說「討厭」等字眼,在生活中無論形容什麼都離不開「討厭」字眼,結果隨口便說「討厭」、「討厭」做功課、「討厭」上學、「討厭」工作、「討厭」這個「討厭」那個。結果就連自己也變成一個「討厭」的人了。
筆者的孩子,念小學時經常用上「唔識」來處理功課上的困難,功課上稍為遇上一些不明白的、要用時間思考的,就立刻用上「唔識」來作擋箭牌。用上「唔識」這個侷限性的字眼,會給腦子一個強烈清晰的訊號 - 「不用再想了」,腦子當然立即停下來,不再思考。後來我引導他改用另一些可能性字眼,如「讓我想一想」、「有些挑戰」、「先問問同學」,又或者將「唔識」改為「給我多一點時間解決」等積極字句,結果就大大不同了,成績也有了顯著的進步。
在與人溝通的時候,懂得選用積極的關鍵字眼,就會立即影響自己和對方的情緒,同時也帶來積極的行動。聽起來好像很難相信,其實只要我們改變習慣常用的負面字眼,我們的想法、感受和行動便會作出改變。
Copyrighted by HKSPT, No Duplication without permission.
成為NLP導師進修之路
當已完成 NLP身心語言程式學執行師認證課程 及 NLP高階身心語言程式學執行師認證課程,學員將符合資格報讀由 NLP 創始人「Dr. Richard Bandler」SNLPTM 於美國舉辦的 NLP 認可導師培訓課程 (Licensed Trainer of NLP),課程由 Dr. Richard Bandler 親自教授,詳情請與 SNLPTM 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