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羊群效應

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他們在豢養羊群柵欄的出口處,橫放一塊木板,然後驅趕羊群跑出柵欄,只要第一隻羊跳躍過這塊木板,接著第二隻、第三隻、第四隻就會一一跟著跳過了,即使把木板悄悄移走,後面的羊群還是會跟著前面的羊隻,向上跳躍一下。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羊群效應」。   以下的實驗,也引證了人的羊群效應。我們或許會覺得羊群的可笑,但冷靜想想人類,又何嘗不是像羊群那樣地盲從可笑呢?日常生活中我們「從眾」而不自知;我們「媚俗」而不自覺,於是「人云亦云」;於是「一犬吠影,萬犬吠聲」;於是「一人吐虛,萬人傳實」;於是我們也加入了「羊群效應」的行列而不自知。  

Continue Reading人類的羊群效應

批評容易讚美難

一顆懂得欣賞的心,一對懂得欣賞的眼睛,一張懂得欣賞的嘴巴,令你在人際關係上天下無敵。 現實是,批評別人就很容易,欣賞別人卻是很難,更不用談上讚美,結果做成人際關係決裂、猜疑和不信任。 我們習慣在批評的時候,可以衝口而出,滔滔不絕。但讚美總是經過深思熟慮,說不出口,擔心讚壞別人,不知道這是不是中國人的習慣,從小父母很少當面讚孩子,長大之後,才領悟到讚美的力量。 如能學到用心欣賞是第一步,用口說出來,才是真正的讚美。 欣賞就是用眼睛去看,用心去領會和認同,再用說話去表達出讚賞。 在工作及生活中,人是需要彼此欣賞的,欣賞別人是一種對人的尊重和認同。 我們都渴望被人欣賞、被人關懷、被人愛戴,但卻往往忽略了欣賞別人,或者更多的時候,我們太過關注去找別人的缺點,別人的不稱職、不自覺地又跨大了自己的優點,甚至在別人不幸的時候,尋找自己的幸福。 說到底,欣賞是相互的,你想被人欣賞,就得先去欣賞別人,只有懂得欣賞別人的人才會被別人欣賞。 人人都喜歡聽好話,能夠說出欣賞別人的話,誰都愛聽。 你準備好讚美的說話沒有? 如果還沒有,不是沒有讚美的人和事,只是沒有一對欣賞的眼睛。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作者: Lawrence Chu 版權所有 - 文章轉貼請引述出處,謝謝。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批評容易讚美難

一聲問好

分享一個很啟發人的故事 一位女士在一家奶品工廠工作已經十五年,在一個寒冬的工作天,她走進冷庫作例行檢查,在忘於工作期間,不慎沒有注意到冷庫門意外地關上了,她被鎖在裡面。 雖然她竭盡全力地尖叫著,敲打著,她的叫喊聲卻沒有人能夠聽到。這個時候大部分工人都已經下班了,在冰冷的冷庫房間裡,沒有人能夠聽到裡面發生的事。 五個小時後,當她頻臨死亡的邊緣,突然聽到開門的聲音,工廠保安走進來,最終發現了她,亦奇蹟地救了她。 後來她問保安,他怎麼會去開冷庫的門,這不是他的日常工作。 保安先生隨即說:我在這家工廠工作了十年,每天都有幾百名工人進進出出,但你是唯一一位每天早晨上班向我問好,晚上下班跟我道別的人。許多人視我為透明,麾我為看不見的。 今天,你像往常一樣來上班,簡單地跟我說聲「你好」。但下班後,我卻未曾聽到你說「再見」,好像還沒有跟你見面。 於是,我決定去工廠裡面看看。我期待你的「問好」和「再見」,因為這話讓我知道有人見到我,讓我知道我誰。沒聽到你的告別,我知道可能發生了一些事。   於是,我在每個角落尋找你。 這一篇小故事,讓我體會,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明天發生的事,當我們一句簡單的問好,讓人感到存在,感到被尊重,這樣,對別人是何等的價值! NLP身心語言程式學執行師認證課程

Continue Reading一聲問好

優勢做就成功

我很慶幸,十五年前就決定要走自己培訓的道路,開始裝備自己,開始學習不同的學科。這是一段相當漫長的日子,當時我堅持的主要理由就是做自己喜愛的工作,做自己有興趣的工作。

我很喜歡學習,每次機構有培訓課程,總是希望可以被選上,可以參加。很不幸,多次因為資源分配問題,學額有限,最終都不能如願。不竟打工的人,自己沒有最終話事權,不是你想去,老闆就一定安排,這也怪不得誰。 (more…)

Continue Reading優勢做就成功

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才能展現一流的自己!

今日課程開始,我邀請學員自我介紹,其中一位學員的回應:「我們的機構很細,沒有名,而我的崗位更沒有人認識,沒什麼好提的,今天沒有什麼期望,可以直接跳過我。」於是我也沒再多問。 從那一刻起,我就在心裡告訴自己,無論你來自那一個機構,你的崗位是如何低微,只要用心學習,我就把我所有認識的,教給每一個願意學習的學生,唯有讓他們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才能展現一流的自己。 很多人認為自己服務的機構很小,不起眼,自己的崗位更不值一談,所以在工作上就得過且過。但我卻認為這種態度是要不得!無論我們身處於什麼樣的環境,都應盡心付出。相較於把一個本來就很成功的事業來說,把一個原本不被看好的事情做到成功,才是更加了不起的事! 人生並不會永遠如你所期待一樣,可以站到最高峰的位置。但即使身處在一個不如你期望的環境,也不表示你的人生沒了。你今天沒有考上自己最心願的大學,沒有進入一流的機構,也不能敷衍應付,因為所有的年日,都是人生的過程,都是一種累積。 與其不停自怨自艾,覺得懷才不遇,倒不如看清自己的環境,好好運用周邊的資源,培養自己,無論在哪裡,都能夠有所發揮,這樣一來,不管去到什麼地方,都會是一個佼佼者。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才能展現一流的自己!

終身的職業,永遠的身份

老師的身份,有別於其他的職業。當人離開了工作崗位,大部份的職業,別人都不再以他的職業身份稱呼他,唯獨是幾個職業,包括老師、牧師及醫生。有話是這樣說的: 『一日為師,一生為師』。從這裡可以看出,我們對老師這個身份的尊重。 每個人的人生中,必定遇過不少老師,有好的,也有『衰』的。 今天有幸為一間中學進行教師發展日培訓,有感而發,其中一節活動,老師們分享了兒時自己經驗中的好老師和『衰』老師的故事。說到好老師,很感人,也很鼓舞人心,說話者眼中的淚光,盡顯了懷念好老師之情。最後,大家給了一個小結論,心中的好老師,不一定是學術水平很高,很『叻』的,而是真心關懷學生,與學生在一起,像是朋友。 另一邊廂,談到『衰』老師,說話者的內容,雖然已過數十年,說的人還帶著點氣憤。那種被羞辱、被傷害、被虐待的經歷,是烙印,是埋藏心底裏未平反的冤屈。 不竟,人是很容易受傷害的動物,很多人的經歷,就像老師們的分享,我們遇過好老師,相信也必定經歷過『衰』老師的折騰。最後,我借用著名教育心理學家Dr. Heim Ginott,在他1956年出版的書中,他作了一個驚人的結論: 老師是課堂上的決定性因素。 作為一名老師,擁有極大的力量,使孩子的生活在痛苦中,或者歡喜快樂,也能成為酷刑的工具或啟發別人的器具,可以羞辱或幽默,傷害或治癒。在所有情況下,是老師的行動,決定危機是否升溫或降溫,是人性化或去人性化地對待一個孩子。 很發人心省的結論。老師是終身的職業,永遠的身份,作為一名老師,擁有極大的力量,我們永遠尊敬老師,永遠懷念生命中曾啟發我們的老師。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終身的職業,永遠的身份

辭職的勇氣

最近看了一項很有趣的報道,美國亞馬遜公司,在去年一月竟然推出了一項非常獎勵計劃,鼓勵員工辭職。亞馬遜向幾萬名倉務部職員發出邀請,未做滿12個月的職員,若辭職可以拿到二千美元,而每做滿12個月的就增加一千美元,最多的離職特惠獎金為五千美元。你估結果如何? 實況是,只有不到一成的員工辭職,選擇拿取獎金離開。 如果你機構不夠人,每天仍在增聘人手,非常獎勵計劃的意念近乎發瘋,可是,亞馬遜執行長卻認為,機構要保留的,是熱愛工作的員工。如果勉強讓員工留下來,做不喜歡的工作,長遠來說對員工自己及機構也是沒有益處。 非常獎勵辭職計劃很有趣,但不容易實行。如果在香港社福機構實行的話,你認為結果會如何? 如果以獎金鼓勵員工辭職,相信會有很多熱愛自己工作的人,拿了獎金之後去別的NGO處做同樣熱愛的工作。而且現在處處人手短缺,單位主管請齊人已經不容易,送獎金叫人走,相信一發出邀請,結果便會癱瘓全機構的運作。 不過,即使NGO機構不可能鼓勵員工辭職,如果你發現你自己對社福工作沒有熱誠,就不要耽誤自己的時間了。我們生命有限,而大部份的時間,都在機構內渡過,如果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等於浪費生命,浪費時間,即使沒有鼓勵,也應該離職。 這種浪費生命的感覺,在我的工作生涯中出也曾出現。第一次是在醫院當精神科護士的時候,做了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返工就等著放工,特別當夜班的時候,覺得晚上特別長,很不容易才熬到黎明,所以最後決心辭職。第二次不喜歡上班是幾年多前,發覺工作有越來越多的掣肘,發展有限,所以毅然辭職創業。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Trainer: Lawrence Chu  

Continue Reading辭職的勇氣

生氣不生氣,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修養!

朋友在臉書上寫了一段話:「...不知從何時開始,發現愈來愈不喜愛和別人吵架,寧願選擇放棄,年紀大了,心臟受不了那麼多激烈的怒氣了……」果然,馬上很多人說讚。年紀大不大,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可是怒氣沖沖的和別人爭吵,可說是很久沒做過的事情了,但人有七情六欲,你敢說在生活一切暢順?一點讓人生氣的事情也沒有嗎?這樣應該不太可能,然而有人就總是可以平心靜氣處理,有些人,卻是一點小事就爆發,做一個心平氣和的人,真的不容易。 今日香港,工作及生活壓力大,發怒的人似乎愈來愈多了。有研究報告顯示,如怒氣爆發之後,存在著「奪命的兩小時」,在這兩小時內,心臟病發及中風的風險極高,分別增加近五倍及三倍,假若你有心臟,風險尤其高。雖然我們都知道,大發怒火不好,傷精神及身體,可是真正做到遇上生氣的事情,可以不發脾氣,還真有點學問,但如果你可以控制不發脾氣,心裏卻有難解的鬱悶,就更是糟糕了,所謂頂著道氣,氣悶在心裏,長此下去,若得不到紓解,更加傷身傷神,影響精神健康。。 說到底,生氣不生氣,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修養。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真正要做的是不要生氣,就算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快樂,但絕對不要讓負面的情緒在你的生活中佔了主角。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Trainer: Lawrence Chu

Continue Reading生氣不生氣,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修養!

享受你的生活,不要與別人比較

最近看了一篇小故事,覺得頗有意思,想跟大家分享一吓: 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釣了非常多的魚,但每釣上一條魚就拿尺量一量。只要比尺大的魚,他都丟回河裡。其他釣客不解地問:別人都希望釣大魚,為什麼只有你將大魚都丟回河裡呢? 這人輕鬆地回答:因為我家的鍋子只有尺這麼長,太大的魚裝不下。 不讓無窮的欲念攫取己心,夠用就好也是不錯的生活態度。當人們在吃到飽的自助餐廳,毫無忌憚的吞食,那可真是一個可怕的景象。取自己夠用的,不必貪求,這也是一個重要的修練。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享受你的生活,不要與別人比較

我們的NLP課程為什麼還活著?

剛剛完成最近一期的NLP課程,可以靜下來想想未來課程的發展。上互聯網查看其他同行的課程發展,搜尋了幾個商業模式的NLP課程,原來大部份已經停業或近期沒有更新課程資訊,心裡感到悲哀,NLP課程在香港能持續辦下去的機構愈來愈少,要開辦課程實在不容易,很多導師都在掙扎找出生存之道。 感恩我們開辦NLP課程,至今已踏入第八個年頭,想想我們的NLP課程,為什麼還活著?以下是我的堅持: 第一,堅持教授 NLP 的核心概念,而不是一大堆治療技巧,不套上商業形式,亦不以贈品作為利誘。參加者會學到的是 NLP 思維學問 (Pure NLP),而不是經包裝的周邊課題。 第二,堅持不花費於包裝及宣傳,只著眼於課程質素,我們的參加者,大部份都是由家人、同事及朋友真誠推介。在此衷心多謝歷屆推薦朋友參加的學生,你的行動,令我們可以持續發展,萬分感激。 最後,堅持選用社福機構作為培訓場地,以相宜的價錢,是希望以普及的收費推廣 NLP 課程,讓更多人受惠。 幸好我們不是經營一盤生意,我們是經營一盤理念,為社會機構啟發正能量,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理想的社會,大家一齊努力!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我們的NLP課程為什麼還活著?

事事干涉的老闆,不值得你為他賣命

機構有不同的專業同工,你的單位主管可能不是跟你的專業範疇一樣。假如有一日,你的單位主管,叫你做一件你專業範疇內的事,而根據你的專業判斷,這是不應該做的,除了因為出錯之外,後果亦會很嚴重。結果,你不斷遊說上司,希望改變他的主意,你的上司依然一意孤行,你會如何應對? 你大概可以有以下兩種選擇: 第一,既然上司堅持要做,就跟他的意思去幹吧了;不過大部份下屬,都會馬虎地幹,陽奉陰違,也不見得會有好成果。假如最後真的出錯,這明顯也是老闆的錯,暗地裏偷笑便算吧!  因為,作為專業的你,已經盡了責任講解清楚,老闆不聽從,作為小下屬,也沒辦法,只好讓老闆自作業! 假如,上司真的正確,也只好承認老闆英明了。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這樣做,似乎是最安全的辦法。但事實卻是不一樣的,原來,無論結果對或錯,作為下屬的你,也不會有好日子過。如果事情弄錯了,也不一定是上司的錯,他可以諉過於你,反正那是你的專業範疇,你有責任把關。如果上司是對的,你更加沒有好日子過,他以後會看不起你,和這樣的老闆共事你也不會有甚麼尊嚴。 第二種做法是忠於你的專業判斷,洗手不幹,並即時辭職,以表明上司的做法與你無關,並不是你的專業判斷出了問題。這樣做會得到即時的掌聲,也會得到其他人的對你的尊重,佩服你不為五斗米折腰,忠於自己,有立場。當然,要這樣行動,你可能需要一定的經濟能力,而且也有一定的風險,如果老闆的胡作妄為,令公司贏了漂亮一仗,那便將你的專業判斷比下去了。 第一種做法,基本上不是一種辦法,除非你有苟且偷生的準備。第二種做法雖然也有風險,但其他人也會認為你有原則和信念,即使判斷錯誤,仍能獲得其他人的尊重。再者,遇著事事干涉的上司,除了他不會為機構有大作為外,更不值得你為他賣命,為他做替死鬼,所以如果是我,我還是忠於自己的信念而行。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Nursing Council of Hong Kong Accredited CNE Provider)    

Continue Reading事事干涉的老闆,不值得你為他賣命

「求職」的心態不要得

最近,經常被問到面試求職時的策略及應對方法,有機構看了我的網誌 (BLOG) 後,還叫我去為他們搞有關求職與面試的專題講座,亦有要求我們開面試班,教教年青人求職應有的心態、事前該作些甚麼準備、臨場可如何應對、以及面試時的儀表與禮貌等。 我本人對「求職」一詞感覺很不舒服,還有點抗拒。 上一次面試已經是16年前的事,當時抱著一份看看是否合適的心態去了解一份新工作,為甚麼把我說成是「求」者?那對方豈不是成了「賜予」者? 當我不再以「求」的心態,定位一變,骨子裡每一個細胞都能表現自然自信。明明是雙方見面,互相看看彼此是否合適,為何用上「求職」一詞,雇主和僱員都有權選擇,雙方不外是締約的兩方,各有付出,各有回報,你情我願,各不虧欠。 所以,我一向的態度祇是去「認職」,不是去「求職」;也就是去認識及了解一個機會,看看這個職位是否適合自己,亦讓雇主看一看,我是否適合做這份工作。如果你是一位雇主,你亦應該經驗過,遇到好的面試者,還擔心他們不選擇加入你機構、擔心付出的條件不及別家公司好,希望早一點叫對方上來簽約,及早就職。 朋友聽了我這樣說,第一個反應是覺得這種取態似乎傲慢了一點,雖然自我感覺良好,但雇主不一定接受;持着這樣的心態去見工,不容易找到工作。 我認為這關鍵是在於你的態度及你的能力,又或是你打算去見哪一類工作。如果你不刻意去高攀一些勉強的職位,你自然不用去「求」,反而是雇主擔心請不到你。 如果我們願意挑選一份有足夠能力的工作,合理的報酬,我們去面試的時候就不用太緊張。面試的正確態度,是盡量讓雇主了解自己,以方便對方作出正確的決定。作為雇主的,有責任讓應徵者詳細了解工作的性質、工作的環境與工作的要求。很不幸,眼見有些機構經理人在面試時,不讓應徵者真正了解實際工作情境,例如要加班的情況,有些還刻意誤導,先讓你進入機構,待你坐定後才以真面目對待。 其實,應徵者應該透過面試去了解、評估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擔起這個職責,讓雇主對自己的性格與能力有一個確切的了解,這樣雇主才有條件去衡量是否應該聘用這位應徵者,任何一方作錯了決定,都對這段相互關係沒有好處。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Nursing Council of Hong Kong Accredited CNE…

Continue Reading「求職」的心態不要得

自由工作最快樂

我在三年前辭去舊機構的工作,全力發展自己的培訓事業。我是自僱人士,再加上公司的工作性質,我就像個 Freelancers (自由培訓師)——有工作的時候忙完成工作,沒工作的時候忙於學習及開發新課程。早前看過一個有關 Freelancers 的調查,就看得特別用心,還有深切體會。 為何有這麼多人要辭去固定收入的工作? 原來有差不多八成的人是想掌控自己的時間,有 74% 的人是想有自己的事業,73% 的人不想在固定位置返工,想隨時隨地可以在外出走走看看,66% 的人是希望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 我的想法跟以上的大致一樣,只是我想補充,從前是不能推掉老闆的無謂工作,現在我是可以因為不喜歡某個課題,然後就寧可少賺一點,多睡一點。這個除了讓我覺得很爽外,而且我覺得很公平,我接了的課程,就有收入;沒接下來的就沒有錢。另外,我也是個愛好自由的人,能去不同的國家地區進修或工作,對我來說都是一件賞心樂事。 雖然,也有人說當全職員工賺得較多,較穩定,可是,也有人發現 Freelancers 的薪水較高;不過,有一個數據,你看了後一定認同,當了 Freelancers 後,是不是更快樂呢? 原來調查結果顯示,有 93% 的人當了 Freelancers  後更快樂。 事實上,金錢很多時候都買不到快樂,但自由卻給人帶來滿足。如果我們有自由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即使多賺少賺,肯定會更快樂。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Continue Reading自由工作最快樂

懷著一份好奇開辦解夢課程

我是做夢皇,經常發一些趕車、趕船、趕飛機,卻不幸遇上迷路的惡夢,究竟有可啟示,今日終找到答案。夢境內容是一種語言,每個人有其專屬的語言,也就是潛意識透過夢來告訴我目前的狀況。懷著一份好奇開辦解夢課程,就是自我療癒的開始,如何了解夢境意義,聽懂夢的語言,化暗示為開示,從創造出的夢境中,了解心靈裡表達出生活上真正的感受與想法,善巧運用內在智慧,進而認識真正的自己。 夢境內容並不邏輯,但解夢的過程卻可以很有邏輯,夢是人類記憶的資料總管,也是開發直覺力的一種方式,更是自我療癒的最佳管道。今日學了解夢之後,非常建議想要更了解自己、讓生活更順暢的人,開始紀錄夢境,假以時日你會發現原來身心靈的對話是如此的巧妙,如此重要,而你對周遭所發生的生活事情和的感受,也將更加正確清晰。 今日還學了如何把夢記下來,方便分析,大家可以試試看 1.在床邊放筆記本,隨時容易書寫、紀錄 2.每日睡前把今天的大事、心情、感受,簡略紀錄 3.睡醒前,別急著下床,重溫一次夢境,然後把腦海的任何東西寫出來 剛剛開始的時後,不必要求每天都把夢記下來,你可以從每周一、二次開始,再嘗試解夢。 多謝導師 Hailey 的分享,多謝40多位同學的參與,創造了一個歡樂而充滿啟發的課程。 夢境分析輔導證書課程   基礎催眠治療輔導工具證書課程 Foundation Course in Hypnotherapy for Counseling

Continue Reading懷著一份好奇開辦解夢課程

恰當地看積極思維 (2)

清晰思路+積極態度 首先,要理解何為清晰思路。作為一個思維清晰的人,並不意味你不需要正向思想和行為。 態度是一種生活方式,當態度成為習慣時,就會成為思維傾向。這是一種極快速的思維選擇,甚至你不自覺,使你的態度,你的精神,變成一種積極的、享受的、更美好的生活。當你正面思維成為習慣,你會更容易識別的美好的人和事。 有時候,預期好事發生的慣性思維模式,會讓你發掘更多的可能性,並讓你有能力、信心和方法去排除障礙。今天並不等於未來,你的行動可以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改變未來。 要記住,清晰思路是起點,接著才是積極思考。即「清晰思路」加上「積極態度」,清晰思路讓你對前路看得更清,讓你看到事情的利與弊,看準機遇,面對挑戰。 把「思想」和「態度」轉化為「行動」 要知道擁有「清晰思路」加上「積極態度」並不足夠令你成功,最重要的,還要有所行動。 這三樣東西,思路清晰,積極態度,然後用行動去實踐,才真正讓你達成目標。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恰當地看積極思維 (2)

欣賞認同和讚美

人都喜歡聽好話,讚美自己的話,誰都愛聽。但是,讚美別人是一種學問,是一種藝術,需要掌握分寸,否則會適得其反。 真心地讚美別人其實就是欣賞別人的優點,能經常注意別人優點的人,肯定是個人見人愛,積極樂觀的人。有些人不愛讚美別人,認為是說一些奉承說話。其實,真心地讚美別人的確讓人聽了很舒服,被認為是恰當的表揚;而有些虛偽的讚揚,卻讓人一聽就知道是假話,當然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奉承了。  唯有懂得真誠讚美別人的人,才是真正值得讚美的人。會讚美別人的人,才能在工作上和人順利相處,只有這樣才能擁有好人緣。 人都是渴望被理解的,如果你認同一個人,就將他的優點說出來。這樣既能讓他知悉,也可以有個好心情,將正面能量散發出去,好叫更多人受惠,而且還能讓人際關係變得更好。 每個人天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讚賞,不要小看讚美的力量,一句小小的讚美就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心理學家兼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類性情中最強烈的,是渴望受人認同。」人際關係專家卡內基曾經說過,對於被人認可,覺得自己很重要,是人之異於禽獸的主要特性。 有些人認為讚美別人好像是一種投機的行為,覺得君子應該坦坦蕩蕩地做人,而不是用一些讚美的恭維話博得別人的好感,這樣的做法讓他們覺得很「小人」。其實他們完全沒必要有這種顧慮,因為人們早已經將讚美別人作為一種合適的、常用的交往方式在生活中運用,並且人們發現用這種方式可以使雙方的關係變得更好。既然讚美別人是一門學問,那我們就應該努力學好這門藝術。  讚美別人要真誠 讚美別人的時候要真誠,這是極為關鍵的,不真誠的讚美往往會讓人覺得很膚淺,覺得這只是單純地恭維對方,不僅不會有什麼好效果,反而會惹人生厭。   讚美行為本身 要讚美行為本身,避免直接讚人外觀,這樣可以避免使人尷尬、混淆概念等弊端。比如,與其說「大強,你這個人太好了!」不如說「大強,這次你提的意見真的很好,對機構的未來發展很有定位」,前者會讓人感覺很抽象,摸不著頭腦,甚至自己可能還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讚美要精確,而且不能多 讚美要精確,而且不能多,多了就變成客套話。避免用模糊的字眼、陳腔濫調,否則聽的人會當做社交寒暄應酬語,隨口應付一番,不以為意。   讚美要具體 讚美時要具體實在,不宜過分誇張,比如,「小雲,你太漂亮了」這句話可能不如「小雲,這件衣服實在是太適合你了」效果好,後者更具體,也會讓人覺得更容易接受。真正能激勵人心的,莫過於精確指出他哪些地方做得很好。分享你的感受。告訴對方他做對了什麼事情,還必須告訴他,你對他做對事情的感受。   讚美要及時 讚美一定要及時,不要事隔很久才想起這檔子事,過期的讚美又有幾分可信度呢?總而言之,讚美別人是一門智慧,適當的讚美會讓人更加信心百倍地投入工作。讚美別人不僅會給他人帶來歡樂,同時也會讓自己變得更加充實、樂觀。   讚美要常練習 對別人說甜言蜜語,知難行易,祕訣在於「練習以養成習慣」,一旦得到正面肯定,你會從此擅用這個良性循環,愛上讚美別人,亦聽到很多別人的讚美說話。   別把讚美的話留在追悼會上才說 參加過追悼會的人,大多會感慨,眾人竭盡所能的稱頌亡者。但是為什麼一定要等到我們所愛的人過世,才來頌揚呢?那人已無法親耳聽到我們的讚美說話,為什麼不趁人家還活著的時候,說出來讓他知道呢? 趁著還來得及,請把欣賞、認同和讚美,也就是內心的財富分送給別人,給得愈多,愈是心靈富足,世上沒有什麼事比帶給別人自信、肯定與快樂更有價值的了。相信你也會認同,對嗎?   Copyrighted by…

Continue Reading欣賞認同和讚美

恰當地看積極思維 (1)

不要麻木的積極思維 積極思想有很多好處,但也可以是很危險的陷阱。懂得把積極思想放對其位,避免它的陷阱,可以令生活更豐盛和幸福。以下文章,小弟想跟大家分享如何將積極思維放對其位。 翻查字典,你會發現「思想」或「思維」這個名詞,它是一種理性的過程。這種理性的過程,透過了解因果關係,基於事實來評估情況。因為是基於事實,過程中的理性部份,應該是既沒有積極的思想,也沒有消極的思維,而僅僅有的,應該是清晰思路,而避免因為負的或正的偏見而扭曲事情。 積極思維與消極思維的危險在於它好像一塊面紗,容易讓人誤以為樂觀或悲觀左右了你的思維,更純真地認為,只有積極思維才有位份,才可立足。在很多年前的一間工作機構裏,與我共事的一位高業績投資營業員,我們稱他為正面先生。他「一切都好好」「正呀」的思想促使他堅持,除去障礙,達到銷售目標。他的問題,在於其超積極的態度,把他的眼睛被蒙住了,無法看到當時的環球經濟實況和客戶真正所需要的。他的意向是好的,但現實是,太多的銷售,誤以為大好市況,最終使他陷入危機及負債。最後送掉了他的職業生涯。這些例子,在97金融風暴、二仟年科網股爆破前夕,不是都有著很多的正面先生。 正面先生的態度很好,可惜他的頭腦卻很貧泛。積極的態度是不能代替思維清晰。現實生活中你需要積極態度和清晰頭腦,兩者缺一不可。 積極態度  與 積極思考 很多人弄不清「積極思維」和「積極態度」,往往把兩者是混淆一起,或者認為是相同的。事實上,對兩者的分野模糊不清是非常危險的。這個世界,真是存在著壞人、祈福黨、掉錢黨等騙子。「積極思維」和「積極態度」,兩者對你的生活都非常重要,但它們是不一樣的。 思維能力是一個邏輯推理過程。態度是一種概括性感覺或對事對人的處置姿態。 要提升你的思考能力,創造你的未來,關鍵是你目前清晰和準確的思維過程,弄清「做什麼」、「為何要做」、「如何做」、「誰做」,並且找對了「時間」去做。在你的思考過程中,同時去思考正面和負面,去掉無理的假設或誇大,把正面或負面,都進行清晰和準確的思維,最後作出理性決定。去與不去,同樣是理性分析後作的決定。 恰當地看積極思維 (2),下篇再續。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恰當地看積極思維 (1)

真正滿足的工作

轉貼 Steve Jobs 格言   你的工作將佔掉你人生的一大部分,唯一真正獲得滿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偉大的工作,而唯一做偉大工作的方法是愛你所做的事。如果你還沒找到這些事,繼續找,別停頓。盡你全心全力,你知道你一定會找到。 www.hkspt.org

Continue Reading真正滿足的工作

準時放工,係一種美德,亦係一種能力的展現。

準時放工,係一種美德,亦係一種能力的展現。 有能力的人肯定不會讓自己接下超量的工作,對能者而言,工作的「質」比「量」更為重要。 所以能者並不會容許自己多勞,因為他們比一般人更重視工作效率及生活平衡,更也懂得生活。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準時放工,係一種美德,亦係一種能力的展現。

問得有道理

  問題具有極為神奇的力量,可以喚醒我們巨大的潛能。思考本身就是個人腦子裏的問與答過程,如果我們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那麼就必須改變我們的思考方法,即是改變提問問題的習慣。你會發現,你提問的問題,可以扭轉思想的焦點,進而影響內心的感受。很有趣,懂得發問問題,能使我們注意到所忽略的事情,發掘出我們可用的資源。 成功者和失敗者,其中一樣最主要的差異,就是在於前者能提問出好的問題,因而導引出好的答案,而答案可以激勵他們,在任何困難當中也可以創造機會,達致想要的結果。 能夠提問好的問題,才產生積極的力量,開創美好的人生。若你能把這句話成為座右銘,你將會有著不一樣的人生。汽車大王享利.福特的成就,就在於他經常提問一些推動自己向前的問題,誓如﹕ 「我怎樣才能增加汽車的生產量呢﹖」 「我怎樣才可以生產更節省電油的汽車呢﹖」 每個人之所以有不同的成就,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提問不同的問題。有些人一輩子都活在失敗的經歷中,仍是因為經常提問一些令自己洩氣的問題所致,誓如﹕ 「我為什麼還要再試呢﹖」 「為什麼我會這樣倒楣﹖」 求什麼,得什麼。提問了糟糕的問題,當然得著糟糕的答案。假若改變了提問的問題,比如﹕ 「我可以怎樣做得更好呢﹖」 「我要怎說才能振奮人心呢﹖」 你要知道,你給腦子輸入什麼樣的問題,它就給你輸出什麼樣的答案。 筆者曾有這樣不幸的經歷,在一次遠行中被盜匪搶去心愛的兩部相機和已拍攝了的照片膠卷,心想這次旅遊真倒楣,在驚慌和不安的情緒中,我知道如果我繼續讓這樣的情緒放縱地在我的思緒中蔓延,我這次大峽谷的旅程必定掃興至極。於是,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怎樣才可以振奮過來﹖」於是我決定要為這次經歷找出十個開心的理由,結果我和太太在數算這十個理由之後,大家一時之間笑了起來。雖然部份理由有點滑稽,但最終我們卻可以選擇以輕鬆愉快的心情遊畢大峽谷和拉斯維加斯。而這段經歷,亦成為我日後經常與人分享的話題。 人生是不斷前進的過程,如果你希望更上一層樓,就得記著時時提問自己一些積極的問題,把你導向積極的一面,活得快樂、活得振奮。 作者: 朱德俊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2014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Continue Reading問得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