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考

先想好目的地,再定你的路線,你會發現捷徑何在。思考人生方向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又實用的方法,就是﹕逆向思考。 創意是開發不完的寶藏,也是強而有力的武器。有效運用想像力,顛覆傳統思考模式,很多過去無法處理的問題,不但迎刃而解,還可以找到新的方向。 逆向思考就是說一個人的思想模式,不能只有直線的,也不能只是單向的,凡事要從前後、左右、上下、正反等多方面去思考;也就是說,當事情陷入膠著狀態時,不妨換個角度來看,事情往往就會出現轉機。 一個失戀的少女,因為不甘被離棄而哭泣,在公園裏巧遇到一位哲學家。哲學家知道她為了失去男朋友而哭起來後,反而笑道:「你不過是損失了一個不愛你的人,而他卻損失了一個愛他的人,究竟是誰的損失較大呢?」當然是他啦,因為他損失了一個愛他的人呀。 有一位將軍在遭遇到敵人猛烈進攻後撤退,曾對他的部隊說﹕「我們並未撤退,只是換過方向前進吧。」多麼鼓舞人的話呀。 如果你不小心丟掉一百塊錢,只知道它好像丟在某個你走過的地方,你會花兩百塊錢的車費去把那一百塊找回來嗎?當然不會吧! 可是,相似的事情卻在人生中不斷發生…做錯了一件事,明知自己有問題,卻死也不肯認錯,反而花加倍的時間來找藉口,結果令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大打折扣,你說是誰的損失較大呢? 為一件事情發火,不惜損人不利己,不惜時間,只為報復,不也一樣無聊? 失去一個不愛你的人,明知一切已無法挽回,卻還是那麼傷心,一傷心就是好幾年,比談那段感情存續的時間還要長,借酒澆愁,一點用也沒有,只是損失更多。 逆向思考能破除傳統的思想束縛,逆向思考能化腐朽為神奇,逆向思考能把垃圾變資源,逆向思考能把無用變為有用。很多新開發的方案,都是由逆向思考激發出來的。大海,我們認為沒有辦法征服,但是我們可以用高原之土壤來填海,不但可以增加新的土地,甚至沙漠也能作最佳的利用,美國拉斯維加斯就是最好的一例。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逆向思考

欣賞、認同和讚美

要別人喜歡自己,成為笑容滿面且運氣好的人,首先要懂得珍惜自己留給別人的良好印象。就像一塊磁鐵一樣,一個溝通能手,總能以某種方式,把別人吸引過來,成為知己好友。 其實方法很簡單。人,非常喜歡受人欣賞,被人認同和接受讚美。 就是讓自己經常保持欣賞別人的態度、認同別人的感受、讚美別人的優點,因為欣賞、認同和讚美的心情是美好的,而且會引導出你最美好的感覺,吸引最好的人和事到你身上。 或許你曾注意到,當別人欣賞你的時候,你感到喜悅;當別人認同你的時候,你感到被接納;當別人讚美你的時候,你總是願意為他們付出更多。 任何人都喜歡得到別人真摰誠懇的稱讚,說熱切地盼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和認同也不為過。看看你是多麼喜歡懂得欣賞、認同和讚美你的人,不正是表明這個道理嗎 ﹖ 人生下來就希望毫無保留地被別人所認同、討別人的喜愛,哪怕是缺點在內。 世上有三樣東西,無須用上金錢,可以推動別人進步、增加團隊工作士氣、改善人際關係、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哪就是欣賞、認同和讚美了。 請找出你身邊人的長處、以及值的你感謝的地方,並充分地表達出來吧。對於家人和戀人,要主動地說﹕「和你一起真高興」、「我非常喜歡你」。無條件地為對方的存在而心存喜悅,是愛的最高表現。 對於職場上的同事、剛認識的新朋友,可以具體地表達你欣賞對方的地方,例如說﹕「你的笑容,令人感到很親切…」、「你總是笑瞇瞇的,和你在一起感到很輕鬆…」,採用這樣明確表達和具體稱讚的方式,必使你在對方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作者: 朱德俊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欣賞、認同和讚美

語言的影響力

你說什麼樣的話,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語言跟思想一樣對我們的環境有影響力。我們說的話表示我們的態度,也從而決定我們能吸引什麼、獲得什麼經驗。 無論你是一個愛說話或是一位愛沈默的人,每天我們與自己說話總是多過與別人交談。我們在清醒的時候,幾乎每一分鐘都在自言自語,在這些自言自語的過程中,反映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真心想尋求快樂的人,出言會非常謹慎,會多說鼓勵的話,不洩自己的氣。我並不是說我們該把自己吹噓得十全十美,而是對自己有較合理和實際的看法。相反,假若成天對自己個人、工作、朋友、家人或周圍每一個人都吹毛求疵,我們又怎可能會感到滿意和快樂呢﹖ 言語對個人具影響力,我們使用的字句會滲透入我們的深層意識,這正是佛洛伊德所謂的潛意識世界,成為人格的一部分。正如心理學家Donald Meichenbaum所說,每一個人在發脾氣之先,腦裏會出現一把強而有力的內在的聲音,一句非常簡短的自語,而情緒就會在瞬間被聲音所挑動,操控了行為。 究竟這些瞬間而過,快得使我們不大察覺的自語是什麼呢﹖這些自語可歸納為四大類﹕ 1. 絕對的 自語包括﹕「我一定要…」、「我應該…」、「我必須…」、「成日都是…」、「我從來都…」 這些自語給自己設下絕對而嚴格的條件,沒有靈活的空間,不存例外。 2. 兩極化 自語包括﹕「好 - 壞」、「成 - 敗」、「得 - 失」、「對 – 錯」 非「黑」即「白」,不是「好」便是「壞」,中間不存有任何灰色地帶。  3. 個人化 自語包括﹕「是因為我…,所以…」、「都係我唔好…」、「是我太過…,所以…」 說話經常誇大事件的重要性和負面影響力,因為「自己…所以…」,把事情歸因為某些人或自己的原故。  4. 以偏概全 自語包括﹕「你總是…」、「從來…」、「成日…」、「次次…」 以偶然的現象當作是恆常發生的,以有限的資料歸納為事情的全部。 我們的言語、身體和心境猶如一支可調的音叉,可互相產生共鳴作用,互相影響。以上四種內心自語都是非理性的,當它出現時會影響著我們的心境,操控著情緒,繼而產生一些負面行為。 既然有共鳴作用,我們何不退一步,海闊天空;只要我們把內心的自語的內容略為修改一下,情緒和行為就可能因而有很大的改變。 Copyrighted…

Continue Reading語言的影響力

笑臉體操令心情變得輕鬆

微笑是人心境的一面鏡子,反映出心鏡平和、心情愉快;微笑是善待人生、樂觀處世的表現,表示心裡充滿陽光;微笑是有自信的表現,對自己的魅力和能力抱有積極和肯定的態度;微笑是內心真誠友善的自然表露,表示心底的坦蕩和善良。既然微笑有這麼多的好處,我們可以什樣做呢﹖ 「感謝法」是心靈的「笑臉體操」 如果你想保持良好的笑臉,可以經常在嘴裡或是心裡說出「非常感謝」這句說話。清早起床,說聲﹕「非常感謝,又是一天的新開始」。外出上班時,看到陽光燦爛,說聲「非常感謝,藍天白雲,天氣真好」。就算是下雨天,你也可以說聲「非常感謝,雨水讓大地得到滋潤」。這樣的話,你的心靈就會漸漸地變得積極、開朗,整個人變得較有生氣和動力,就連臉上的表情也變得輕鬆起來。 當「非常感謝」是發自內心時,則心境就會影響人的臉上形態。當你說了許多次感謝的說話,那麼笑臉就會自然而言然地表露在你的臉上,成為你樣貌很重要的一部份。 即使是坐公共汽車時,也可以在心裡運用感謝法,哪怕並不是非常太認真也沒關係。在沒有其他人在旁的時候,你可以開口大聲說出也行,說的次數愈多愈好。 帶著笑臉的感謝法 為掌握笑臉,由清晨開始,對著鏡子練習,將嘴角用力向上揚,面頰也向上抬,圍繞著眼睛四周的肌肉放鬆,在心裡反復地念「非常感謝,一天的新開始…」。 接著,你需要一點勇氣。例如回到公司時向同事說﹕「早晨,你好」,心裡說出「非常感謝,我有能力工作…」臉上就會自然微笑起來。下班回到家時用宏亮的聲音說﹕「我回來啦」,心裡說出「非常感謝,我回到家啦…」臉上也會自然帶著微笑。 因為笑臉和感謝法有相輔相成的效果,所以心情和臉容一下子就可以改變過來。而當嘴角的肌肉一上揚,腦電波就會產生變化,腦就會發出一系列的訊號,令心情變得開朗、放鬆和自然。 對於以前未曾這樣做的人而言,以上的行動是需要一點勇氣。要持續實施三周,認真去做,你會開始發現,身邊的人也給予你微笑的回應。而你亦慢慢培養出微笑的習慣,笑臉就會成為的面容的一部份。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作者: 朱德俊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LawrenceChu

Continue Reading笑臉體操令心情變得輕鬆

向兒童學習活在當下

過去、現在、未來... 過去,在我們的腦海中,只是一片記憶。未來,太搖遠了,暫時放下吧﹗ 唯有現在,才是真實的世界。成長的過程中,很多人傾向同時思考或擔心好幾件不同的事情。過去的煩惱、未來的憂慮,全都擠到現在來,苦了當下一刻。 其實,你擁有的只是現在。內心世界的平靜,工作的成效,家庭的快樂…,都決定於我們要如何活在現在這一刻。不論昨天曾發生過什麼事,也不論明天有什麼事即將來臨,你永遠置身「現在」。從這個觀點來看,快樂與滿足的秘密,就是全心全意集中於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之上。 兒童是人成長過程中最懂得活在當下的階段。事實上,我們有很多地方可以向兒童學習。很多家長都只把教育兒女作單向的歷程,我卻相信他們如果花點時間觀察小孩,多點時間向孩子學習,說不定收穫更大。 小孩遠比成年人懂得活在當下,懂得如何尋找快樂。孩子知道如何歡笑,他們很容易就被逗得大笑起來,跳躍不停。他們歡笑,因為歡笑本身就帶給人快樂。 孩子快樂是自然而然的,他們不會凡事分析、查根究底,他們只是忙於「做自己」。孩子對很多新奇事物著迷,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一隻螞蟻、一塊貝殼、一條小溪,都可以令他們興奮。 孩子也非常有包容力。他們對事情沒有預設成見,不管貧富、種族,他們都不嫌棄;更不會計較你的膚色和政治立場。 與孩子的天真對話,常帶給我們的意外的發現和驚喜。 小孩子最美妙的一點,就是他們會完全沈浸於現在的片刻裏,全神貫注。我並不是叫成年人每一刻都完全像孩童一樣沈浸於現在的歡樂裏,不過很多成年人卻剛剛相反,每一刻都沈浸於過去和未來的煩惱,而卻忘記我們可以選擇回到現在。 花多點時間向孩子學習,與他們相處,多學習他們的歡笑、自然、好奇、包容、不屈不撓、信任別人、真誠、想像力和活在當下的精神。孩子是這方面是成年人最好的老師。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作者: 朱德俊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向兒童學習活在當下

引喻的潛藏威力

「引喻」乃是藉著某一種事物來闡述另一種事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不時運用「引喻」。在人類歷史偉大導師中,例如耶穌、釋迦牟尼、孔子、老子等,都是善用「引喻」的能手,他們運用簡單的語言,很容易便把深奧的道理簡明地教導跟隨者。如果我們撇下宗教的外衣,不容否認,耶穌實是一位善用「引喻」的領袖,當他前去招募漁夫作門徒的時候,耶穌並沒有使用「招募」這個字眼,而是運用了一個他們所熟悉的「引喻」 --「網人」。因為這個「引喻」運用的字眼,是他們熟悉的,就像每天的工作「網魚」一樣,把傳道的艱難任務,換成漁夫「網魚」的工作那麼容易,就大大提高了漁夫們對傳道的信心和承諾。 凡事總可兩邊看,「引喻」可以加強說服力,使一些複雜的道理變得簡單易明。然而,若我們用得不當,它也會侷限了我們的思想。譬如說﹕「我覺得前面好像是一座高山,怎樣我都跨不過…」運用這些負面「引喻」,會潛意識地強化消極情勢,接著就會產生強烈的無力感,叫人放棄。遇有這樣的朋友,我會告訴他,除了去跨越那座山,也可以去挖掘地道,鑽穿那座山,又或繞山而行,最終目的是能到達山的另一邊。 我們必須注意如何使出「引喻」,當我們養成很快便能察覺出自己和別人所用的「引喻」時,想要改變便來得比較容易,我們可以自問﹕「這個引喻使人振奮還是使人洩氣﹖」如果我問你,你覺得人生好比什麼﹖你可能會說﹕「人生好像一潭死水…」或「人生好像一場比賽…」如果你採用了這樣的「引喻」,你會自然衍生出相關的信念,使你的行為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這個「引喻」有關的信念影響。 如果將「人生好像一場比賽…」改為「人生好像一場遊戲…」人生就會全然改變了,你對身邊一切事物的認知亦會因著你的「引喻」而作出變化,就好像槓桿原理中的支點,很輕易地扭轉你舊有的思維模式。語言學家瑪麗拜森 (Mary Bateson) 曾這樣說﹕「沒有什麼東西比引喻更能夠影響人。」事實上,「引喻」對我們人生會做成很大的影響,可惜卻是被大多數人所忽略。 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會採用的「引喻」是「人生好像四季的轉變,而此刻我只不過是處於人生的冬季而已。」今日,就為你人生設下幾個強而有力,能夠振奮人心,抵禦逆境的正面「引喻」。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作者: 朱德俊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身心語言程式學執行師認證課程 

Continue Reading引喻的潛藏威力

休息是為了要走更長的路

最近聽到一則值得深省的小故事,對一心努力向前衝刺的人,提供了另類的提醒。故事談的是養殖小鰤魚的事,鰤魚是養在架在海裡的四方形網裡,小鰤魚會不斷地在網裡繞圈而游,養殖的人也會不斷餵食,讓魚兒盡快長大,賣得好價。有一天,那位從事養殖小鰤魚的老先生,無意發現網的四個角落竟然停留著偷懶不游的小鰤魚。老先生以為魚兒要是不游就不會長大。所以,他就想了一個辦法,把四方形的網更換成圓形的網。他的構想的確很有果效,小鰤魚果然找不到休息的地方,只能在圓形的網不停環游。結果,架起圓形網的數個月後,魚兒並沒有因此而長得更大;相反,卻令小鰤魚太累,全都死光了。 原來魚兒們都是在適度的休息後才再游的。休息是必要的,身體在休息中可以達到恢復體力的目的。如果缺乏休息,身體會積勞成疾,甚至出現重大危機。休息是對身體的充電。每當電池快沒電時,我們就要及時充電,如此才能確保它會繼續正常運作。魚是一樣,人也是一樣,經過一天的持續工作之後,我們的能量需要進行補充,否則恐怕難以在第二天保持旺盛的精力。 休息,就是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作的已經夠了;付出體力及心力過後,需要藉著休竭重新得力。 休息,就是懂得欣賞自己所作的;當自己在有限的時間及空間內盡了力,就是夠好的了。 休息,就是知道自己所能作的有限;盡了本分後,就需要暫停及移位,讓其他人繼續參與,使工作獲得更佳的成效,最終眾人可分享成就和榮耀。 據說有一位修行大師,帶領著一群弟子,研究哲學。其中一位弟子非常用功,因而受到大家的重視。不料學習到某個很重要的階段時,他竟然生病起來,雖然如此,他仍堅持要追隨大師繼續學習。他認為生命苦短,為了追求智慧,絕不願意浪費一點時間。大師知道後,沒有因為這弟子的勤奮而嘉許他,卻語重心長地說:「其實,智慧不一定在前面!很可能智慧在你身後,它想趕上來,而你跑得太快,所以還沒碰到一塊兒呢。只要放鬆身心,隨著自然的節拍,也能得到智慧。」成功,可能在你背後,多麼有創意的逆向思考。值得一味向前奔跑的人,再三體會。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2014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身心語言程式學執行師認證課程 

Continue Reading休息是為了要走更長的路

三心两意親子情

作者: 蔡綺文     信報專欄作家 現在養兒育女真的不簡單!我們的上一代,經濟相對困難,加上子女的數目多,為生活而打拼,那有餘暇全副精神放在孩子身上,健康成長,於願足矣!反觀現今世代,環境富裕,物資豐盛,孩子的起居飲食,無微不至。隨着社會競爭力强,大部份父母的焦點都放在孩子的學業成績上,望子成龍,冀能贏在起跑線。無怪乎,『直升機家長』、『怪獸家長』、『虎媽媽』等相繼出現! 唯一責任 星期三為某政府機構主持親子講座,當中不少身居要職的高官貴人,不約而同地,九成的父母都投訴同一問題,孩子的成績未如理想。黃太理直氣壯:『我兒14歲,他要求甚麽我都給他,給他最好的。我只有一個要求 - 讀好書。我日夜鞭策,但他的學業毫無起色,我自問要求非常合理,科科80分或以上,我所做的一切都為他好。讀好書 - 是他唯一的責任!』 三大問題 那麽,又是否父母的唯一責任呢?千禧孩子被標籤以『港童』,『溺愛世代』;認為他們自理能力差、情緒管理差、責任感差…,又誰人負責?歸因父母,不離三項:1.過度給予 2. 過度要求 3. 過度保護。 三心两意 作為雙生兒的母親,很明白父母都用心良苦,無私奉獻。只想苦口婆心,分享一些育兒之道,借此作鏡。三心两意的親子情,絕非僥倖! 關心 關心情緒、關注成長 不宜只注重學業成績,應多關心子女的興趣、強項、弱項,和成長中的困難等,加以善導。 正心 不縱不緊、管教中庸 縱成溺愛,緊成抑壓。平常心看待子女,不求十項全能,也不要他們完成父母自己的夢想,而忽略子女本身的興趣。 安心 放心放手,得心應手 讓子女去冒合理的險,承擔責任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才能鼓勵孩子獨立成長。當孩子在不需要時,保護反而有害無益。 善意…

Continue Reading三心两意親子情

一切從讚賞開始

作者: 蔡綺文     信報專欄作家 一切從讚賞開始 『你真的讓我們當頭棒喝!』『你幫了我很多!』『衷心謝謝你,我今日才明白!』…。這是昨天工作坊後,家長們的回饋。其實,要感謝的還有我,你們的欣賞和讚美,讓我生命裡添加了感恩和動容! 昨天的講座裡,家長們有以下的提問: 我不想讚孩子,怕會讚壞。 我常常讚孩子,做得好,但不見得愈來愈好! 我會用激將法去讚美,我覺得這方法好,免傷感情。… 聽聽孩子聲 蔡老師,你是第一個用真心讚美我的人。爸爸從本都不表態,媽媽每天只懂問:功課情況和測驗成績;要不然就是說我懶,說我蠢…,我覺得好煩厭。 每天放學,媽媽都說我:做得好,事無大小都話好,我不知好在那裡,我覺得好虛偽。 記得有一次,我抄功課被發現,媽媽對我說:嘩!你真叻!年紀輕輕己有方法不勞而獲!媽,其實你想怎樣,我覺得好迷惘。 以上是青少年班,對父母所謂『讚美』的一些回響。 讚美是一把雙刃劍 『讚美』經常會被誤解和誤用。有些家長認為『讚美』是萬用刀;任何的讚美,孩子都會照單全收。其實,孩子無法接受語帶諷刺的讚美,『嘩!你真叻!』令孩子反感,適得其反,不知方向。 其實,讚美是一把雙刃劍。 恰當的讚美,讓人如沐春風,自信愉悅,努力向前; 錯誤的讚美,却會弄巧反拙,迷失方向,停滯不前! 成功的父母要把握可以讚美或鼓勵孩子的機會,適時適當的讚美,能發揮激勵和鼓舞作用,使孩子能朝着一個正確的方向成長。 讚美之道 1. 真誠:即應讚則讚,態度誠懇。 2. 具體:具體描述他所做的事情。(例如明天上學的東西都準備好了,功課都做好,書都帶了。孩子聽到,就會知道被稱讚原因。) 若只是一個『好』,孩子會感到空洞無物,不明所以,虛偽而己。 3. 稱讚努力過程遠勝於結果。(例如稱讚孩子努力過程,因努力被認同,會加倍努力;相反只看結果,聰明能取得100分,當下次只拿60分時便代表愚蠢。)…

Continue Reading一切從讚賞開始

年年有今日

作者: 蔡綺文     信報專欄作家 笑聲、人聲、歌聲,聲聲入耳;昨天是我的生日。在此多謝各位朋友、家人和學生,送上的無數祝福和讚美。我深深感受到欣慰的同時,也覺受之有愧。謹以此文,獻給家母,感謝養育之恩;衷心期盼,與你互勵共勉。 生日派對 上星期天是分妮的18歲生日,攪了一個盛大的生日派對。五星級的酒店、豪華的佈置、美味佳餚,衣香鬢影,美不勝收。她穿上紅色的魚美裙,鑲滿閃石,再配襯一條鑽石的頸鍊;頓成為眾人的焦點,引來艷羨的目光,讚美之聲不絕於耳。然而…熱鬧過後,分妮坦言,生日派對,讓她被受關注,充滿自信,成為眾人心目中的主人。然而…. 熱鬧過後,難掩愁懷;曲终人散,華衣卸下,還有自信嗎? 若只活在別人的眼裡,添愁添亂, 若能活在自己的心裡,無憂無慮。 慶祝生日 同樣是18歲的生日,當時我的雙生兒還在加拿大唸書,為了慶祝這代表成人的當日,他們做了成人的行為 - 飲酒。他們在電郵中剖白『最遺憾的地方是:沒有了妳和爸爸和我們一起慶祝,一家人一起就是最好的生日禮物。』 每一個人對慶祝生日的著眼點都是不一樣。有些人對生日沒有感覺,過年如過日吧;有些人對生日埋怨,痛恨別人忘記;有些人對生日發愁,年老色衰;有些人會藉生日找朋友慶祝,卡啦OK、唱歌、飲酒…,才是生日快樂。其實,生日快樂不快樂,不在乎有禮物或無禮物,不在乎被記得或被遺忘。快樂不快樂是在於我們的心境,内心愉悅,常懷滿足。生日快樂,完全取決於你自己。  生日意義 在德國,「生日」代表「分娩日」,也就是媽媽小孩的日子。在台灣,「生日」稱「母難日」,就是媽媽受苦難之日。因此生日意義,是感謝父母在這天賦予我們的生命;所以每年生日,都會準備一份禮物給家母,以表養育之恩。也藉此為過去一年作調整和反思。對生命感恩,活著就是幸福! 生日的意義對每個人來說,不盡相同。『年年有今日』,是幸福,是感恩。只要能努力用心,活出真我,自愛愛人。每個人都是獨特,每個人都可以當自己的主人,圓滿自在,生日快樂! 祝大家年年有今日,讓今日有個好開始! 圓滿秘方: 處處存善心,時時是樂時,常常懷感恩,事事行好事,日日是好日,年年有今日。   作者: 蔡綺文     信報專欄作家 蔡綺文 為『香港專業培訓學會』…

Continue Reading年年有今日

言語對個人具影響力

你說什麼樣的話,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語言跟思想一樣對我們的環境有影響力。我們說的話表示我們的態度,也從而決定我們能吸引什麼、獲得什麼經驗。 無論你是一個愛說話或是一位愛沈默的人,每天我們與自己說話總是多過與別人交談。我們在清醒的時候,幾乎每一分鐘都在自言自語,在這些自言自語的過程中,反映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真心想尋求快樂的人,出言會非常謹慎,會多說鼓勵的話,不洩自己的氣。我並不是說我們該把自己吹噓得十全十美,而是對自己有較合理和實際的看法。相反,假若成天對自己個人、工作、朋友、家人或周圍每一個人都吹毛求疵,我們又怎可能會感到滿意和快樂呢﹖ 言語對個人具影響力,我們使用的字句會滲透入我們的深層意識,這正是佛洛伊德所謂的潛意識世界,成為人格的一部分。正如心理學家Donald Meichenbaum所說,每一個人在發脾氣之先,腦裏會出現一把強而有力的內在的聲音,一句非常簡短的自語,而情緒就會在瞬間被聲音所挑動,操控了行為。 究竟這些瞬間而過,快得使我們不大察覺的自語是什麼呢﹖這些自語可歸納為四大類﹕ 1. 絕對的 自語包括﹕「我一定要…」、「我應該…」、「我必須…」、「成日都是…」、「我從來都…」 這些自語給自己設下絕對而嚴格的條件,沒有靈活的空間,不存例外。 2.兩極化 自語包括﹕「好 - 壞」、「成 - 敗」、「得 - 失」、「對 – 錯」 非「黑」即「白」,不是「好」便是「壞」,中間不存有任何灰色地帶。 3. 個人化 自語包括﹕「是因為我…,所以…」、「都係我唔好…」、「是我太過…,所以…」 說話經常誇大事件的重要性和負面影響力,因為「自己…所以…」,把事情歸因為某些人或自己的原故。 4. 以偏概全 自語包括﹕「你總是…」、「從來…」、「成日…」、「次次…」 以偶然的現象當作是恆常發生的,以有限的資料歸納為事情的全部。 我們的言語、身體和心境猶如一支可調的音叉,可互相產生共鳴作用,互相影響。以上四種內心自語都是非理性的,當它出現時會影響著我們的心境,操控著情緒,繼而產生一些負面行為。 既然有共鳴作用,我們何不退一步,海闊天空;只要我們把內心的自語的內容略為修改一下,情緒和行為就可能因而有很大的改變。 copyrighted by…

Continue Reading言語對個人具影響力

追求型及逃避型的性格模式

為何人類對不同的事物,有著不同的反應﹖為何在看著一杯水的時候,有人認為是半滿,卻有人認為是半空呢﹖  身心語言程式學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原於美國,是70年代由李察賓達(Richard Blander)及尊格靈達(John Grinder)所創立的身、心、行為心理學。身心語言程式學裏有一套稱為「性格模式」(Meta-Programs)的工具,將人類不同類型的性格模式加以分析和歸類。目前已歸類的模式有五十多類,是一套很實用的性格歸類法,透過性格模式,可以了解個人內在思想及行為,讓人得以掌握人類行為的傾向性,加強溝通果效。 事實上,每種性格模式並沒有好壞之分,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行為模式,藉以形成個人的處事態度及行為,若想增進與人的了解及溝通,認識別人的行為傾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性格模式」將是一套非常有效的工具。 在五十多類性格模式當中,其中一類的性格模式是追求型或逃避型,根據「性格模式」就這類型的分析,人類的行為都是為了追求快樂或逃避痛苦。當然這種性格模式的劃分,還不是絕對極端的;但人類在追求與逃避事物的同時,會出現一種強烈的傾向性。例如甲喜歡冒險,追求刺激的生活,這樣使他得到快樂;另一方面,乙卻傾向保守謹慎,處處小心,視一切的新環境為危險,對於會有傷害和威脅的一切行為都會採取逃避的態度,尤其是對於刺激的追求。 對於銷售人員來說,要贏取生意,你必須了解你的客戶是屬於那一類型的人。如果是追求型,你得盡量將產品的優點說出來。相反,若你的客戶是逃避型,那麼你最好讓你的客戶知道,不選用你的產品將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 試想一下,一列火車究竟是向前還是後退,全看它當時所面對的方向。同樣這個道理也適用於人。譬如說要激勵孩子好好用功讀書,你可以這樣說﹕「鄰居大衛因為沒有好好讀書,現在只能找到一份地盤的雜務工作,每天工作十多小時,非常辛苦。」你可以想像說這些話對於激勵你的孩子有多大的作用,這全看你的孩子是屬於那一類型的性格模式,如果是逃避型的,也許會有果效。相反,對於追求型的孩子,相信這番說話便起不了很大的作用。追求型的人傾向追求令他們快樂和興奮的事物,假若你使用了這些逃避式的例子,對他們是起不了作用的。對於追求型的小朋友,你可以對他說﹕「某某大學是全國首屈一指的名校,想考進這所大學必須勤學用功,而且畢業後可以在工作發展上有更大的空間和選擇。」這樣的說話,才能激勵追求型的人。 究竟要選用那一種說話,你得先要了解對方是屬於那一類型的性格模式,把這種模式作為人與人溝通時的考慮因素,將可更有效激勵對方。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4 Certificate Course of Physical Restraint & Breakaway Techniques (NFPS-UK System) 「暴力行為控制及脫身法技巧」認證課程

Continue Reading追求型及逃避型的性格模式

簡單不一定容易

很多人經常將「簡單」及「容易」連在一起,其實兩者實質不同。簡單,即是由只有一件事、一個元素或一個部份所組成。容易,即事情用很少的力量、要求,或努力就可以完成。從來不覺得簡單就是容易。瘦身減肥其實好簡單,從兩個元素入手,「出」與「入」著手,即減少進食量及增加消耗量。道理好簡單,要實行就不容易。結婚其實都是很簡單,一個元素,就是一紙婚書,在法律上已經是夫婦關係,在拉斯維加斯即時就可以完成手續。要維繫婚姻承諾就絕不容易,相信你都同意!要做父母都好簡單,有小孩便是了,要為人父母就不容易。要做生意好簡單,取一張商業登記證便是了,要生意賺錢就不容易。「簡單」「容易」已經成為口頭說話的連詞,在運用上一般都不會太著意當中在詞彙上的分別,以致將人的思想限制了,更誤以為兩者相同。簡單容易其實絕不容易,內裏可能大有學問。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2014Certificate Course of Foundation Coaching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簡單不一定容易

說「忙」是一種炫耀

    我想很多人都有這一種經驗,當遇上很久不見的朋友時,都會隨口問句近來如何,跟著你會聽到的回答 --- 「好忙」、「忙到不得了」、「都未停個手』...。 「忙」似乎成了社交談話的開場白,要是說「唔忙」、「好得閒」...等字眼會是好大罪,好像會給人白眼,讓人覺得不被公司重用,上帝會日後清算,還有...。到底,在「忙」字背後我們還可以理解到什麼? 假若你善於聆聽,「忙」字背後可以有多種涵義,說忙的人,除了表示你所做的事情不及他的重要外,其實是在說我的工作做得比別人好、服務及產品很受歡迎;意味著我很重要,很多事情沒有我搞不來,部門不能少了我,公司要靠我去弄好關係、世界沒有了我就不能轉。這一切都迫使我忙到不得了。 「忙」到這裡成了一種生活態度,是說話的口頭禪,建立自我形象的手段。 不禁反問及反思,究竟忙出了什麼成果? 忙的是什麼? 忙的時間有沒有抓緊重點? 不要再借著說﹕「忙」--- 成了自我的炫耀。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2014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身心語言程式學執行師認證課程 

Continue Reading說「忙」是一種炫耀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能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解救一生之需。 這說話來自《老子》,其道理很簡單,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餓,卻不能解長久之飢;想永遠有魚吃,就得學會釣魚的方法。 曾有一位富豪說,他做生意對減貧的慈善事業大於他「化身為聖誕老人」施捨現金的貢獻。他認為減貧的唯一手段是增加就業,過去幾十年投在慈善施予的資金高達數萬億美元,但是這些錢到頭來也未能解決貧窮問題。 有一句諺語說:我們交到孩子手裡的應是一個更好的國家,但富豪認為把國家交到更好的孩子手裡才更為重要。 富豪雖然並不是完全反對做慈善。他的觀點似乎說,富豪如能將其創造性的精力和天賦用於創造就業而不是施捨現金,社會會因此受益更多。簡單說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 對於這個道理我深表認同。什麼東西都好,自己學會了就是自己終身受益的東西,別人是無法奪去的,最多只能偷學而已。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4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身心語言程式學執行師認證課程       

Continue Reading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轉變的勇氣

轉眼間,踏入社會工作已二十多個年頭,工作是一種生活體驗、人生必經的階段、成長的過程,當然也是維生的工具。 轉了幾份工作,開始啟發我對自我的更深認識。每份工作,都是一個自我發現、自我了解、自我肯定、自我建立的過程。 工作間的人和事、喜與樂,都不斷提醒自己是屬於哪一種性格、有哪一種長處優勢 (strength)、有哪些限制 (limitation) ;我不喜歡用「弱點」(weakness),即是以哪些環境 (opportunity)及在競爭 (threat) 中,比較有更佳的發展機會和生存空間。 要轉變,需要一份勇氣,如果人生的工作年數是40年,我已完成了。真的,我二十來歲到三十歲中,大部份時間都有兩份工作,一算之下已經三十多年了。 如果工作不是為了糊口,而是人生學習與自我啟發的過程,自我實踐信念的過程。要離開一個薪酬穩定的機構,可以換來更多生命體驗、人生感動、生活的自控權,生活縱然是簡樸一點,對我而言,也是值得。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2014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身心語言程式學執行師認證課程 

Continue Reading轉變的勇氣

大衛像

意大利雕刻家米高安哲奴,用了多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像,當朋友問他,雕琢出栩栩如生大衛像的秘訣,米高安哲奴只是輕描淡寫地說道﹕「大衛本來就隱藏於這塊大理石之內,我只是將不屬於大衛的部份琢走,大衛本來的面目就呈現出來。」 要發展,不一定要改頭換面,脫胎換骨,可以從內在潛能想想,令更美好的真我呈現出來。米高安哲奴用了大衛像作隱喻,值得反思。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1-2014

Continue Reading大衛像

NLP只是工具箱裹的一件工具

Licensed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lass 13 衷心恭賀 NLP 第十三屆執行師畢業同學,祝願你們更上一層樓,追求卓越,再闖高峰。 四個月,八個星期六的課堂終於完結了,彷彿一切就像是昨日才剛過去一樣,一轉眼,你們就畢業了…心中有些高興,有些失落…,依依不捨...! 謝謝你們!學習是終身的,其實,要為學習創造價值,不是導師做了什麼,不是NLP的神秘力量,是你們的熱情投入精神,勇於分享,創造了一個精彩而有價值的學習旅程! 最後,我還是想提醒大家,不要像有些人,開口埋口都說 NLP,好像 NLP 是萬能膏藥,是百合匙,它也有很多限制,它只是工具箱裹的一件工具;要做的,就是反映這件工具的真正面貌。過份吹噓,只會令人反感。 這個課程是終身支援,亦歡迎你有時間回來重上,期望有機會在課堂上再見。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NLP只是工具箱裹的一件工具

有些NGO 比政府架構更官僚

多年工作下來,我發現有些NGO 比政府架構更官僚,多一點獨立思考都是罪,處處要般出大條道理來解釋為何這樣做,為何那樣做 (所謂要 JUSTIFY)。一件簡簡單單的事,要經過多重關卡;一件事縱有一百幾十個解決方法,在老板眼中只有它屬意的才算做得對。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要經由最高領導人決定,認真費時失事。 這點點滴滴的事,讓我悟出一個道理,在一個穩定的機構內,工作本身就是工作,再工作,再工作,不要太多意見,要跟指引,要跟規矩,不要期望有太戲劇性的變化,不論你如何努力去找新體會,它可以改變的幅度仍然很有限。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2014 Certificate Course of Foundation Coaching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有些NGO 比政府架構更官僚

終身返學不等於終身學習

返學≠學習 終身返學不等於終身學習。 返學前不如問吓想學啲乜,點樣去學,點解要學。 最迎,機構內部培訓嚟咗個職員,問佢對今日課程有啲乜野期望,答案係「唔知,無乜期望,老細叫我嚟麻嚟囉...。」 終於見佢瞓左大半日。機構內部培訓好多時都送啲意向極低的同事嚟培訓,希望導師可以幾個鐘頭將佢地變做一個積極人,事實卻苦了TRAINER。 機構要攪內部培訓,管理層最好比職員有得選擇,唔好迫人嚟,比多啲自主決定權員工。不要為左滿足進修學分而叫人返學。意之所在,能量隨來。學習本身就係一個主動過程,卻被部份機構當成例行程序或懲罸 (再培訓)。結果,對部份意向極低的同事,「培訓」變左「陪瞓」。極之浪費資源。哈哈,幸好這是極少數。不過,管理層對培訓安排的思維過程亦值得反思。 Licensed Practitioner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Nursing Council of Hong Kong Accredited CNE Provider)

Continue Reading終身返學不等於終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