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外顯指標:喜歡曬自己的照片

自戀 (Narcissism),古希臘神話裡的美男神,其名字被用來命名水仙花,與中文成語 “顧影自憐” 相類同,正正暗示著自戀者的特顯性格:很愛慕自己,對自己的迷戀,迷戀到瘋狂的境地。 自戀的領導人到處皆是,有人說美國行政總裁的群體中,自戀領導人是導致 2008 年金融風暴的罪魁禍首,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其實是沒有真正的安全感的,他們極度害怕被別人發現自己實際上並不懂得如何管好公司。無論取得什麼樣的成績,他們都仍然覺得不夠滿意。如果他們被提升到領導地位,這樣的自戀症候就發作了。 試想一下,當你被提拔作為一家有大公司的領導人,可能你會疑惑:難道我真的應該得到這個職位?但你必須緘口不言,因為如果別人發現你感覺自己像一個騙子,他們會質問你為什麼還擔任這一職務,還取那麼多薪水。有些人為了彌補這種不安全感而變得更加自戀,目的是勸服自己和他人,自己確有優勝於別人之處。 有學者認為自戀是一種病態的自我認知,自戀的人需要向自己證明自己很特別,應該享有特殊待遇,需要不斷被關注、崇拜。而自戀者,依據其定義,傲慢自大,認為自己是獨特的,具有其他人所沒有的天賦,認為自己理所應當地受到禮遇,剝削他人,缺乏同理心。總之,所有人都要圍著他轉,因為他是上等人,永遠比別人優越。 自戀的外顯行為指標 自戀有兩個有趣的外顯行為指標: 第一,喜歡曬自己的照片 第二,簽名比較大 第一個研究 CEO 簽名尺寸的研究者,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尼克·賽博特 (Nick Seybert) 率領他的小組統計了標普 (S&P) 500 強企業的 600 個CEO 簽名與業績的相關性,他吃驚地發現:簽字越大業績越差! 心理學家證實,簽名的大小幾乎等於自我的大小 (Ego Size),大簽名往往伴隨著喜好冒險、獨斷專行、拒絕反思、為個人過失找藉口等個性特徵。他們善於影響下屬和上級,甚至能把過失包裝成功績。 美國另一項調查研究,一些機構發現在解僱那些自戀者之後,機構業績及發展明顯提高了,即使被革職的自戀者工作效率高,他們離開後依然對提升企業利潤及發展有良好影響。 資料參考來源:…

Continue Reading自戀外顯指標:喜歡曬自己的照片

既熟識又陌生的立法會

得知有機會去立法會,為議員助理及申訴部職員分享如何處理難於應付的申訴者時,感到既興奮,又緊張。培訓當日,積極地作好最佳準備,不竟也是第一次到立法會,既熟識又陌生。首次到立法會感覺良好,參加者學習氣氛投入,不同政黨的同事也很融洽討論和分享,未見平日電視畫面議會內的厲言反擊,連珠炮發的情況。課程完後,還有職員帶領參觀,詳盡講解議會發展及歷史。最後,第二天就收到立法會的傳真致謝信,很欣賞職員的工作效率,多謝給予的正面回饋和鼓勵。

Continue Reading既熟識又陌生的立法會

澳門筷子基家庭服務中心

澳門筷子基家庭服務中心 處理刁難人士之十型人格課程 有人喜歡諸多挑剔,有人經常脾氣暴躁,有人說話喋喋不休……這些人無處不在,可能是上司、同事、顧客,或者結婚多年的丈夫\妻子,總之梗有一個喺左近,避無可避,卻又教人束手無策。要如何面對這些「麻煩人」,這個課程教你如何能圓滑應對,令大家和氣收場? 「處理刁難人士之十型人格」工作坊  Workshop on Managing Difficult Personalities/Customers  香港公開課程第39班: www.10pd.hkspt.org

Continue Reading澳門筷子基家庭服務中心

自戀上司不斷製造人禍

如果你不幸遇上了自戀人格的上司,你肯定會受盡無限羞辱和指責。 美國進行過一項調查研究,一些機構發現在解僱那些自戀者之後,機構業績及發展明顯提高了,即使被革職的自戀者工作效率高,他們離開後依然對提升企業利潤及發展有良好影響。 這關鍵在於,自戀者因為滿足個人自尊和強大的權力慾,會不擇手段造成不必要的競爭,以及在成功爬上較高位置後,以上司身份利用下屬宣洩個人威權, 往往不能接受被拒絕、被否認和不服從的情況;在發展事業方面,他們執迷於自以為的「成功感」,不是麻木不仁,就是只能維持在較小規模的單位經營,局限業績,排劑其他意見。 如果你也是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受羞辱,不如早作決定,盡快離開,不被人禍所害。     「處理刁難人士之十型人格」工作坊  Workshop on Managing Difficult Personalities/Customers   

Continue Reading自戀上司不斷製造人禍

投訴者行動前反思

有家長投訴幼稚園考試不設排名,亦有家長投訴小學飯盒供應商安排學生午飯吃薄餅不健康等;更有家長投訴上學時段交通擠塞,竟要求學校特准其子女每日上學遲到五分鐘,但以擔心影響睡眠質素為由拒絕其子女提早五分鐘起床。 一名視障人士帶同導盲犬乘搭港鐵,卻被乘客投訴「看來不似視障人士」,港鐵站長查問後竟提出要他掛上寫明視障人士的名牌。一宗荒謬的投訴,令人反思現今的投訴文化是否已過火? 海洋公園冰極天地,有遊客竟向園方投訴企鵝館太凍,令人啼笑皆非,館內溫度調低至8至10度因這是企鵝生存的環境需要,連這也投訴?道理何在? 惹起爭議的投訴,近年還有屋苑居民不滿雀鳥叫聲擾人清夢,投訴青蛙聲擾民、木棉樹花開花落是滋擾等。 種種莫名其妙的投訴令人咋舌! 社會進步,問責意識抬頭,加上投訴渠道增多,花費一、兩分鐘便可以寫封電郵,已可完成最基本的投訴程序,投訴數字增加不難理解。 時至今日,香港人的投訴文化,滲入日常生活的每個細節,事事以自身權益出發,個人受到「怨屈」或「看不過眼」,事無大小「嘈咗先」,要找「代罪羔羊」,要找人發洩。 這種損人不利己的心態,連年幼小孩亦耳濡目染地成為「投訴專家」,有報道便指有幼稚園學生不滿老師要求放好書包而出言唬嚇:「我媽咪會投訴你!」 投訴固然有其用處,但須有的放矢,顧及有理有節,濫用投訴機制,只會浪費社會資源。 在擁抱投訴的權利時,也應顧及同理心及互相尊重,能否以更大包容來取代事事投訴?值得每個投訴者行動前反思! 「處理刁難人士之十型人格」工作坊 Workshop on Managing Difficult Personalities/Customers

Continue Reading投訴者行動前反思

社會怨氣重,投訴成風,服務業該如何面對?

社會怨氣重,投訴成風,無論是服務性行業、社福機構、政府各部門,都面對著無數的投訴個案。要如何面對,如何化解,是今日營商及服務業必須掌握的知識。 事實上,無論你是從事私營、公營或社會服務機構的前線工作人員,每天均有機會遇上難以理喻的顧客。他們可能是極度敏感,事事挑剔,吹毛求疵的完美主義者,更可能是情緒起伏不定的易變型客人。要提供優質服務的今時今日,服務員確實無法避開這類所謂「刁難」顧客。 近年香港被冠以多一個稱號,「投訴之都」。較早前,網上一篇文章,講及幾位香港朋友,因遲到機場 10多分鐘,航空公司職員拒絕為其辦理登機手續,於是狠批地勤職員「hea做」。當然,並不是所有香港人都是刁難人,有市民卻力撑航空公司地勤處理恰當。不少網民認為遲到者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投訴毫無理據,極度自私,要全機人等你,對其他乘客公平嗎? 空中服務員見盡不少無理取鬧客人,其中有次客人要求調位,若安排不到就發爛渣,甚至拒絕下機,爭取航空公司賠償才很算數。不知何時開始,有部份消費者的心態以為大聲鬧,搞大件事就可取得想要的東西,造成不必要衝突及增加怨氣。 究竟是服務人員的質素真的很差勁,還是當今的顧客欠缺了一份體諒及容量之心。 「處理刁難人士之十型人格」工作坊 Workshop on Managing Difficult Personalities/Customers

Continue Reading社會怨氣重,投訴成風,服務業該如何面對?

你遇到過投訴狂嗎?

你遇到過投訴狂嗎? 他們可能會因為一些小事,而不斷投訴,有時候還會出言恐嚇,而上司則愛理不理,反而責備你做得未夠好。記得前幾年,一篇新聞報導講述一名投訴狂泳客,他會因為些小事,包括有人游得比他快、泳池邊有水漬、廁所玻璃有水氣或者某些池邊黃線輕微損毀而投訴當值救生員。有時候,面對這些投訴王,什麼都可以投訴一餐,上司也不理會,確實真的很難受。有時候,會嘗試和他們理論,但好像永遠都會輸,甚至反被投訴;這些刁難投訴王及牢騷王,應該如何處理呢? 筆者曾經和朋友討論過這個問題,發覺有些消費者心態是覺得自己既然付了錢,無論是一百元,十元還是只付了$ 2.8買雪糕,自己就是老闆,最大! 可以「話哂事」! 不用理會別人的感受。筆者朋友更直言,這些人最愛找小便宜,想得到最多最好,無論自己付出多小… 這句說話令筆者回想起自己一個前度女朋友,她也是一名投訴狂,會因為一些小事就投訴餐廳。記得有一次,在某茶餐廳的米粉清湯中發現有一小蝦頭,我心想,這清湯不錯呀,竟然還會用蝦頭做清湯,可是當她發現清湯中有蝦腳卻發了瘋一樣,要求職員解釋,還發誓永遠不到那一家茶餐廳,可笑的是,她前一星期才說,這是她吃過最好的茶餐廳。從那一日起連續一個月,她再也不去那家茶餐廳,而一個月過後,又愛上那間餐廳了。 無論是面對客人還是面對伴侶,這些投訴狂或者刁難人士往往令人無所適從,面對無理指控或投訴,好像無論怎樣都無法令他們滿意。曾經看過在某討論區中說不要理會這些人說的話,只要敷衍他們,不斷說是的...是的...就可以了,但筆者心想,真的行嗎? 他們不會變本加嚴厲嗎?  真的不和他們吵就可能了事了嗎? 刁難人士種類有那麼多,真的可以用同一個方法,解決所以刁難人士的麻煩投訴嗎 ? 事實上,人與人之間,不是Rocket Science,也不是普通科學能夠解釋的。人,千變萬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以上的刁難問題,如果是你,你又會如何解決呢? 是他們要調整自己的態度,還是我們該調整我們的心態呢? 作者: 中島祈 Copyrighted by HKSPT 「處理刁難人士之十型人格」工作坊

Continue Reading你遇到過投訴狂嗎?

如何在Facebook 發現自戀型人格者

如何在Facebook 發現自戀型人格者 古希臘有一個神話故事,講一位英俊的少年叫納喀索斯。一天,他於水中發現了自己的影子,便一見傾心,再無心戀及他人他事,在水邊依依不忍離去,最終因為太過愛慕水中的自己,要擁抱水影中的自己而死。後來,心理學上便以納喀索斯的名字來命名自戀症。 自戀型人格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渴望權力及別人的注意,覺得自己比其他人重要,時常剝削別人。他們夢想有無限的成就和才智,讓他們可繼績自我陶醉。 今日的面書”Facebook”,肯定是自戀型人格的天堂,這一套短片,講及如何在 facebook 發現自戀型傾向者,很有趣味,值得參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glGxQ71Urc Workshop on Managing Difficult Personalities / Customers

Continue Reading如何在Facebook 發現自戀型人格者

這母親可能患上人格障礙

看了這篇新聞,讓我聯想到這位母親,從她的角度看來,一切都是為了女兒的好處,旁人都不明白她的苦心,全世界都誤會了她。 她的問題出在何處? 我認為她可能患上人格障礙  - 很大可能是戲劇型人格障礙,將女兒當成展品,當成工具,獲取注視。 (轉貼新聞) 來源: 英國太陽報 盼躋娛圈成名 母替7歲女整容打 Botox 豐唇 被轟虐兒 【明報專訊】英國 一名年輕母親渴望7歲女兒在選美會稱后、躋身娛樂圈成名,不惜親自替她整容,為她注射肉毒桿菌素、豐唇和紋眉,引起輿論質疑這是否等同虐兒和會否危害兒童健康。 盼成選美王后 英國《太陽報》報道,33歲母親莎倫(Sharon Evans)獨力撫養女兒布里(Bree Evans),為了短期內可令女兒在選美會上脫穎而出,像當今荷李活 女童星Will Smith般出名,將來當明星大紅大紫,於是私下為女兒展開危險的美容療程。4年前讀過12周美容課程的莎倫,去年9月從網上購得肉毒桿菌素(Botox)和豐唇填充物,每隔兩個月在女兒前額注射Botox,每隔3個月在唇上注射填充物,今年3月又她幫女兒紋眉。 現居美國 加州聖迭戈的莎倫說﹕「如今所有頂級女演員和名媛都是由小時候開始的,布里會憑著她的厚唇,光滑無皺紋的肌膚,鶴立雞群。」她聲稱,美國現在流行替小至7歲的女孩打Botox和豐唇,並聽說除了能使她們看來更容光煥發外,將來更不會有皺紋,省掉買化妝品和整容的金錢。莎倫稱,雖然女兒最初對整容有點害怕,但她對樣子可能變得像明星般好看,感到很興奮。 另一個移居三藩市 的34歲英國單親媽媽凱利(Kelly)也為了捧讀小學的女兒布賴妮(Britney)做明星,去年5月給女兒的前額、嘴唇和眼睛周圍注射Botox,又替她脫腿毛和腋毛,以及紋眉等。 醫生不贊成為孩子整容 加州醫療局(Medical Board of California)稱,非醫療人員不可為他人注射Botox。肉毒桿菌素注射過量可致中毒,輕則使人嘔吐、呼吸困難,重則奪命。英美皆無立法禁止給孩子注射Botox及美容填充物,只要求業界自律,而大部分整容醫生都不贊成給孩子不必要的整型,像莎倫最初要給布里注射Botox,就連遭15名醫生拒絕。 母﹕我做的一切為女兒…

Continue Reading這母親可能患上人格障礙

強迫症患者會不會強迫人?

最近,收到幾位友人查詢有關強迫症的問題,更有學生提問強迫症跟強迫型人格障礙有何分別? 兩者名稱幾近相同,難怪亦令不人士誤以為是相同病症。 首先要同大家理解幾個經常混淆的名稱及概念﹕ 強迫思想(Obsessive) 強迫行為 (Compulsive) 強迫思想行為症 <又稱為強迫症>  (Obsessive-Compuslsive Disorder) OCD 強迫型人格障礙 (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OCPD 強迫思想(Obsessive) 強迫思想(Obsessive),講明是思想,當然同思想相關。思想是外人看不見的,外人所見的是思想的結果 - 即強迫行為。簡單講,強迫思想指的是那些持續地在腦海中出現的意念、想法、影像或衝動。如果被老板罵完之後,終日腦海中都出現當刻情境,揮之不去;而重覆的影像、聲音及感受的出現令患者感到無法控制,以致引發焦慮和情緒困擾,這些現象,就是強迫思想。一般常見的強迫思想包括擔心污染或被細菌病毒沾染;懷疑自己出錯而引致傷害或嚴重後果;腦中浮現色情影像,或出現不吉利的念頭等等。 強迫行為 (Compulsive) 強迫行為 (Compulsive),講明是行為,當然可以從外觀察得到,是思想的產品。強迫行為是指重複而費時的行為動作,患者利用這些行為來減輕「強迫思想」所帶來的焦慮,而強迫行為的表現會重複及儀式化,大致可分為三類﹕清潔、排列及檢查行為。較常見的「強迫行為」包括:過度洗手 、檢查門瑣及爐具、重覆點算物件 、 重覆排列物件及重覆念誦某些字句等。 強迫思想(Obsessive)和強迫行為 (Compulsive)是因果關係,有了思想才有行為,兩者是癥狀 (Signs…

Continue Reading強迫症患者會不會強迫人?

好書介紹: 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

作者:瑪莎.史圖特博士 Martha Stout Ph.D. 好書介紹﹕四%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 「這是一本探討『好人為什麼會好而壞人為什麼會壞』以及『好人應該如何保護自己不要受到壞人傷害』的書,這本書很重要,也很引人入勝。」 在你身邊,有4%的人沒有良知,他們可以做出任何壞事,卻不會感到絲毫罪惡感! 小心,變態就在你身邊! 我們往往忽視一群潛藏在身邊的危險人物。我們以為,所謂反社會的變態會帶著一副罪犯的猙獰面目,能辨識,能加以提防。 但是這群反社會者不具這些特徵,他可能是你會說謊的前男友、你的好同事、學校裡頭嚴厲的體育老師,或是自戀的公司主管。 一般而言,有反社會性格的人毫無社會意識且缺乏道德感,不易接受社會習慣和規範的限制,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而任性而為。 作者多年研究與觀察,描繪出這群人的真實相貌。我們周遭有將近4%的人口比例為反社會性格的人,這些人自小開始隱藏內心深處想控制他人和不認輸的真實性格,並且對外展現出迷人有趣的個人形象,正因如此,一般大眾往往臣服在這些人熱情、複雜和性感的魅力之下,最後卻遍體鱗傷。 作者藉由過去二十五年的臨床經驗,剖析許多遭受反社會性格的人影響的真實案例,幫助讀者釐清諸多冷血社會新聞的根源,並且提供為人處世的建議。就算無法提防,但我們要藉由體認義務、友誼和愛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勇敢面對社會的殘酷和折磨,讓生活平安。 你認識沒有良心的人嗎? 是你那個撒謊成性、老是騙人的前夫嗎? 是你那個殘酷成性的高中體育老師嗎? 是你那個愛在開會時把人罵到狗血淋頭的老闆嗎? 是你那個剽竊你的創意的同事嗎? 讀完本書後,你會發現你並沒有誤會你的前夫。他是反社會人格者。至於你的老闆、老師或同事呢?他們或許也是。 我們要如何辨認沒有良心的人?他們有一個主要特徵,他們身上有某種光芒或是個人魅力,這會讓他們看起來更迷人、更有意思,也會讓別人都相形失色。他們比別人隨性、熱情、複雜、性感,所以我們很難辨認出他們,也很容易被他們迷得團團轉的。更重要的是,反社會人格者跟我們截然不同,因為他們無法愛人。反社會人格者早早就學會了如何流露虛假的情感,但實際上他們對別人的痛苦是漠不關心的。他們只喜歡控制,只喜歡贏。 事實上,我們都認識起碼一個以上的反社會人格者。我們可能讀這本書讀到一半就突然發現我們認識的某個人(跟我們共事的人,或是跟我們有關係的人,或是我們把票投給他的人)竟然是反社會人格者。但我們能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呢?史圖特醫生說,為了對抗反社會人格者,我們必須質疑權威,提防諂媚,當心裝可憐的戲碼。但首先,如果有反社會人格者在向我們招手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隨他們起舞。 本書教你如何辨識反社會人格者,也教你如何擊敗你所認識的反社會人格者。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Continue Reading好書介紹: 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

十型人格之兩極化的邊緣型性格者

在社福界機構工作生涯中,間時會發現一些自殘甚至最終自殺的人士,他們都可能患有邊緣型性格障礙。一般情況,他們表現情緒不穩、易發脾氣、衝動、罔顧後果、做出魯莽甚至自殘、自殺及暴力行為,令旁人非常害怕及擔心。 根據DSM-IV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對邊緣型人格疾患的診斷標準描述如下: 起於成人早期之前,在各種環境背景下表現的一種廣泛模式,對人際關係、自我形象、情感表現極為不穩定,而且非常容易衝動,常表現下列各項中五項(或五項以上): 瘋狂努力以避免真實或想像中的被遺棄。 不穩定而且緊張的人際模式,特徵為變換在過度理想化,以及否定其價值兩極端之間。 有自我認同的困擾,自我形象或自我感受持續明顯不穩定。 至少兩方面可能導致自我傷害的衝動行為,例如花錢、性、物質濫用、暴食。 一再自殺的行為、姿態、威脅或是自傷行為。 由於心情過度易於反應而情感表現不穩定,例如強烈且陣發性的心情惡劣、易怒、或焦慮,通常僅持續數小時,極少會超過幾天。 長期感到空虛。 不合宜而且強烈的憤怒,或對憤怒難以控制,例如常發脾氣、總是憤怒、一再打架。 暫時性與壓力源相關聯的妄想意念或嚴重的解離症狀。 遇到邊緣人格者,多數人都很難接受被他們誣告、被抹黑,被自殺行為要脅。 當不幸遇上這樣的事,我們可以什麼辦?以下是一些具體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大家與邊緣人格者溝通。 當謊言、謠言和指控滿天飛時 (抹黑行動) 不少抹黑行動都是因為邊緣人格者真的或感覺自己被拋棄,感到失望、被拒絕而引起的,對他們來說,這是可怕得要命的事。 事實上,脆弱的邊緣人格者會把伴侶離去(分手),看作是毀滅性的全面攻擊,以致產生被出賣、被迫害和陰謀等偏執思想。在他們來看,伴侶或任何盟友,都可能是危險且具侵略性的;他們為了自我保護,可能會先發制人,作出攻擊。 即使有兩個人的處境近乎相同,用在其中一個人身上的方法十分恰當,套用在另一人身上,卻可能結果不一樣。 如有需要,請盡快找合資格的醫療及社工專業協助跟進。同時,務請給邊緣人格者尊重和尊嚴。切勿因為出於蔑視或報復而傷害對方。 切記首要保護自己, 想採取與邊緣人格者有關的重大行動前,不管是設定界限或提出分手,務必要仔細考慮對方可能的反應。然後,想想如何保護自己,採取哪些措施或尋求協助。 不回應 有時候,不管你做了什麼回應,都會助長邊緣人格者的惡行。對方的激烈行為,就是為了讓你留在關係中不得脫身。 細想對方行為的長短期影響,假若後果並不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可嘗試抽離現場,不作任何回應。由其他親友繼續觀察。 回答但不辯解 當你從友人當中得知被誣告,別人跟你談到有關你錯誤失實的指控時,請牢記以下要點﹕ 無論你有多難受,務請冷靜、從容不迫、按步就班地採取行動。 先驗證對方(友人)的看法,再說明事實。先向友人解釋,假如那些謠言屬實,對你來說是非常嚴重的。 切記,就算你覺得邊緣人格者太過份,也不能貶低他們;反而得誠心地表現你對邊緣人格者的愛護、關心及憂慮,亦表達不清楚為何他們有這樣失實的指控。…

Continue Reading十型人格之兩極化的邊緣型性格者

好書介紹﹕我只是特別,不是難搞

作者簡介:南琦 好書介紹﹕我只是特別,不是難搞 許多人喜歡透過命理節目、報章雜誌和網路上的人格遊戲,瞭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這些人格「小測驗」或許正好點出了某些困擾,卻無法分析成因或是預測未來的變化。如果想要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你應該試試另一種專業的模式。 精神醫學將問題人格分為三大類共十種,其中許多人格特質在一般人身上都可以看到,是否造成問題通常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臨床心理師南琦以這些分類為基礎,描繪十種不同的人格面向,敏銳的觀察加上生動的文筆,讓讀者能解讀自己主要的人格樣貌,並從其中找出人格的優勢。 無論是生性多疑、衝動愛冒險、活潑自信、敏感內向或是追求完美……這些穩定不易改變的特質,長期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反應,過與不及都會造成生活上的麻煩或是人際關係的困擾。例如愛乾淨本該是件好事,但時時要求一塵不染甚至要周遭的人一起配合,就很容易讓自己太過辛苦,或是引起其他人的抱怨;不過像是醫院或餐廳等地方,對於衛生有嚴格的要求,這些追求完美又愛整潔的人如果從事相關的工作就能一展長才,甚至表現傑出。 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人格符碼,無關好壞,只有適應不適應的問題,如果有些功能不良的狀況,也可以利用相關的認知與行為技巧來調整。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彈性運用自己的特色,找到能夠盡情發揮的舞臺。 Workshop on Managing Difficult Personalities 處理刁難人士之十型人格工作坊

Continue Reading好書介紹﹕我只是特別,不是難搞

好書推介: 歷史名人的心理分析

好書推介: 歷史名人的心理分析完成了超過 100 班「處理刁難人士之十型人格」工作坊 (公開課程及企業培訓),我開始相信「性格決定命運」這道理。 課堂中,學生會不時要求介紹有關書籍閱讀,以增進對人性人格的理解。以下是我推薦的另一本好書,相信你們會喜歡的。這是一本兩年前商務出版(2009年)的書 -《歷史名人的心理分析》。 近年中小學裏常提及「通識」,通識其中主要元素是「跨學科」,這書正是「跨學科」的典範。作者岳曉東是一位心理學家,書中分析的心理問題,都是以歷史人物作例子,讓我們更易理解及掌握。我個人認為,要認識心理病,最好能用具體案例分析,這樣比抽象講理論更易於掌握,也比起一般學術書籍以我們不認識的病人個案講解更實際。對於不太認識病理學的朋友而言,我認為讀這本書有幾個好處:深入淺出,易於明白及理解,讓人對心理問題有更多認識從史實中切入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觀念新穎獨到,亦可作為自我反思,以史為戒除了重溫一些歷史人物的事蹟,這書創新地將歷史學與心理學結合,啟發我們將兩門知識,交互理解 (Crossover Understanding),揭示了人物性格、心理對其自身乃至歷史發展的影響。全書共二百多頁,分成五個大課題,人格障礙、認知障礙、人格缺陷、自我認知及人格完善等,選取22位古今中外的歷史名人,如希特勒、李世民、袁世凱等,剖析歷史。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剖析歷史,從史實中切入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此書除了讓我一覽這群名人之生平,豐富歷史知識外,也給我很多人生啟示,讓我好好檢視自己,反思人生。哈哈,只要每日抽空看一、兩題目,兩星期便應看完,實在很適合上下班交通時間閱讀。 值得推薦! 處理刁難人士「十型人格」工作坊Workshop on Managing Difficult Personalities / Customers

Continue Reading好書推介: 歷史名人的心理分析

點解女人唔願離開賤男人?

很有趣的一篇文章,女人不願意離開那些壞男人的五大常見原因無一跟真愛相關。只要你於一段關係中得不到幸福快樂,就係時候認清一下自己有沒有下列想法。 作者 Chingyi Cosmo   轉貼文章    點解女人唔願離開賤男人 1. 「我就係咁命苦」 唔少女人千揀萬揀餐餐都揀中個爛燈盞,久而久之賴神賴鬼賴命運──係阿媽生我條命咁苦。其實,歸咎父母又真係唔錯得晒。心理學都有教,父母用錯管教方法,令一個小朋友感受不到愛,會從小就認定自己不值得被愛,於是長大成人後,受潛意識影響下,傾向被一類滿足不到他情感需求的壞男人所吸引。專家話,這類姊妹願意含辛茹苦留守在賤男身邊,期待有朝一日得到對方注意。 2. 「我信佢會改過」 好多女士將「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故事幻想得太美麗,其實呢句話說明賤男覺悟改過的機會微乎其微,否則又點駛「金不換」呢?「死性難改」呢句話更貼近現實,心理學又有教,人的性格、核心價值以至各種行為,是小時候受家庭(特別係父母)的影響而形成。三歲定八十,多情男人唔會輕易變得專情,可惜唔少姊妹對浪子回頭抱有太大希望,結果因期望而失望,唯有一喊置之。 「我信佢會改過」 3. 「其實我都有責任」 個男人成日鬧你批評你,得你搵佢冇佢搵你,約親都遲到甚至冇到,年年唔記得你生日,紅酒情慾短訊私生子通通冇你份,仲要大禍臨頭搵你孭飛……。你都唔介意的話,可能你需要加強自尊心。 個男人成日鬧你批評你 女人肯同一個賤到出面嘅男人一齊,外國臨床心理學博士Dennis Sugrue解釋,「因為小時候得不到父母的愛。每當發生問題,會較易將件事合理化,歸咎自己,然後將責任孭上身。」搵個完美情人就話唔易,但搵個比賤男好少少的男人其實係冇難度,可惜自尊心較低的姊妹未必睇得透呢個事實。 4. 「我唔想孤獨終老」 女孩子自小被「公主與王子從此快樂地一起生活」的童話故事洗腦未必有問題,問題係擺錯重點,忽略了「快樂地」,又誤以為女人有男人「一起」才能生活,害怕將來要做老「孤」婆。害怕孤獨嘅想法,說穿了,其實係「我需要男人照顧」,抱有此憂慮的女生,反映出佢哋自我照顧能力低,所以寧願留守賤男身邊,都唔願一人快樂。 5. 「佢冇咗我唔得」 有心理學家指,即使從對方得到的回報比自己所付出的少,女人都寧願蝕底地繼續付出,唔少臨床個案甚至會幻想好多可能性,擔心對方因為分手後一蹶不振,甚至染上壞習慣如吸毒賭錢自殘等等,於是唯有「被迫」留喺佢身邊。其實,無論男女都喜歡「被需要」,因為自我感覺良好。重要嘅係,要認清究竟係「佢冇咗你唔得」,定係你驚冇人再需要你?別忘記,他的生活唔係只有你。 Workshop on Managing Difficult Personalities/Customers

Continue Reading點解女人唔願離開賤男人?

100人的荒島,最後會什麼樣?

假設有100人擱淺在一座資源有限的荒島上,從長遠來看,哪一種性格的人比較有可能存活下來,生下一代,再遺傳其性格特質,再生下一代,一直下去? 能夠生存的,會是正直有良心的人? 還是殘酷無情、無良心、無悔意的反社會型人格者? 當然島上還有 96 % 的良心人,因此 96% 有良知的人會跟 4% 反社會型人生兒育女,而反社會型人格的特質,部份是遺傳的,如此經過好幾代之後,島上能生存的,會不會只剩下沒良知的反社會型人? 最後,這批反社會型人,會不顧他人生死,肆意地搞破壞,殺人放火,自私無情地用盡島上的資源,然後大家一齊都死光? 這個難題,一早就引起人類學者的研究,不過一直還沒有解決。人類看來比其他物種更複雜。人類會打仗,同時又會出錢搞慈善基金,協助受打仗影響的人。人類歷史出現殺人無數的希特勒,也出現無私救人千千萬萬的德蘭修女。根據基本人類演化的生存法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像是德蘭修女這樣善良、無比愛心的人就不夠 4% 的反社會型人鬥,最終會被吃掉,又怎能生存下來 ? 究竟物競天擇是如何運作的 ? 談到物競天擇,「個體」利益和「群體」利益之間似乎會存在衝突,這個演化出來的理論,學者稱為「利他主義」。有學者認為天擇的單位不是「個體」,而是「群體」。這樣說,就出現有些「群體」比其他「群體」更能生存下去。 假如,物競天擇的單位是「個體」,「無私」這個特質在進化過程中必被淘汰,在荒島上最後就剩下殘酷的無情人。但如果物競天擇的單位是「群體」,那麼會出現「利他行為」的德蘭修女便說得通了。1966年,學者 Geoge C. William 認為物競天擇的單位是「基因」,適者生存指的是最適合的「基因」能夠生存下來。「個體」和「群體」只是「基因」的臨時環境,在「基因」還有「群體」的層次上,「良知」是適合生存的,「良知」令人類互相幫助,讓「群體」生存,所以天擇就讓「良知」生存下來。天擇會給人類留下 96% 的有良知人,同時亦留下某程度的「利他行為」特質,讓人類出現德蘭修女。 那 4% 無良知的反社會型人格者之生存問題 別忘記反社會型人格的特質…

Continue Reading100人的荒島,最後會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