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禮物

作者: 蔡綺文     信報專欄作家 最近被應邀到不同的學校,主持家長講座,家長們都不約而同地談論,什麽是『最佳禮物』?以下是幾位媽媽,有關禮物的問題上,各抒己見: 張太,本身是一名律師,女兒10歲。〝雖然我工作繁忙,而且下班時間很晚,但只要一有空,那怕是午飯時段,我都會為女兒買漂亮的裙子和她最喜愛的飾物。〞 陳太,行政秘書,兒子11歲。〝我不會亂買禮物給孩子,一般來說,只要他測驗成績好,默書達90分或以上,才作獎賞。〞 王太,家庭主婦,女兒11歲。〝我認為給孩子的最佳禮物,是提升她的競爭力。我為她報讀了不同的興趣班,除了彈鋼琴、跳芭蕾舞,也有公文數、英詩朗誦,而且學習四種語言,能文能武,為她的未來打好基礎是給她的最佳禮物。〞 『禮物』的意義 『禮物』的意義和功能真的多着!『禮物』可彌補親情?可作交換成績條件?可作贏在起跑線上的工具?事實上,在親子關係中,『禮物』的而且確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須知慾望總是無窮盡,任意去滿足孩子的虛榮和渴求,孩子又何來學懂珍惜?孩子成長的必修課:明白想要 ≠需要;享受欣賞≠ 享受擁有。愈想用物質來彌補親情,愈難建立温韾的親子關係。 此外,父母切勿把物質獎賞變成孩子學習和生活的主要目的。例如:孩子考到三名之內,便有禮物。這種賄賂手法,表面上有效,但實際上有效期短暫;最重要是孩子變貪得無厭和物質化,對孩子的成長具負面影響。 我育有一對雙生兒,還記得大孖12歲的那年,做了一個很大手術,還要送到深切治療病房,其後的一星期,卧在病牀上,劇痛難當。我可以做到的就是陪伴,陪他聊天、陪他痛楚、陪他說故事、陪他看電視。然而,孩子對媽媽的陪伴,常懷感激、常存感恩。今日,大孖已經是大學生,我的最佳禮物,就是他常常都跟我說:『媽媽,我很愛你!』 無價寶 陪伴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讓他肯定自己在父母心中,比一切都要珍貴。 當父母没有時間陪伴孩子,他才希望從物質上尋求滿足。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物質就變得次要了。當孩子擁有愛,就會懂得分享愛。 Your children need your presence, more than your presents. Jesse Jackson 在這愛的懷抱裡,普天同慶!祝聖誕快樂!温韾滿載!…

Continue Reading最佳禮物

簡單不一定容易

很多人經常將「簡單」及「容易」連在一起,其實兩者實質不同。簡單,即是由只有一件事、一個元素或一個部份所組成。容易,即事情用很少的力量、要求,或努力就可以完成。從來不覺得簡單就是容易。瘦身減肥其實好簡單,從兩個元素入手,「出」與「入」著手,即減少進食量及增加消耗量。道理好簡單,要實行就不容易。結婚其實都是很簡單,一個元素,就是一紙婚書,在法律上已經是夫婦關係,在拉斯維加斯即時就可以完成手續。要維繫婚姻承諾就絕不容易,相信你都同意!要做父母都好簡單,有小孩便是了,要為人父母就不容易。要做生意好簡單,取一張商業登記證便是了,要生意賺錢就不容易。「簡單」「容易」已經成為口頭說話的連詞,在運用上一般都不會太著意當中在詞彙上的分別,以致將人的思想限制了,更誤以為兩者相同。簡單容易其實絕不容易,內裏可能大有學問。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2014Certificate Course of Foundation Coaching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簡單不一定容易

說「忙」是一種炫耀

    我想很多人都有這一種經驗,當遇上很久不見的朋友時,都會隨口問句近來如何,跟著你會聽到的回答 --- 「好忙」、「忙到不得了」、「都未停個手』...。 「忙」似乎成了社交談話的開場白,要是說「唔忙」、「好得閒」...等字眼會是好大罪,好像會給人白眼,讓人覺得不被公司重用,上帝會日後清算,還有...。到底,在「忙」字背後我們還可以理解到什麼? 假若你善於聆聽,「忙」字背後可以有多種涵義,說忙的人,除了表示你所做的事情不及他的重要外,其實是在說我的工作做得比別人好、服務及產品很受歡迎;意味著我很重要,很多事情沒有我搞不來,部門不能少了我,公司要靠我去弄好關係、世界沒有了我就不能轉。這一切都迫使我忙到不得了。 「忙」到這裡成了一種生活態度,是說話的口頭禪,建立自我形象的手段。 不禁反問及反思,究竟忙出了什麼成果? 忙的是什麼? 忙的時間有沒有抓緊重點? 不要再借著說﹕「忙」--- 成了自我的炫耀。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2014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身心語言程式學執行師認證課程 

Continue Reading說「忙」是一種炫耀

「三為一體」的腦

以前讀生物學 (biology),覺得人腦的結構很複雜,大腦小腦、左腦右腦、主腦副腦,弄得頭腦紛亂。究竟人有一個腦、兩個還是三個呢? 如果你和我一樣,對複雜的生物名稱覺得難以掌握,不妨試試以下三分法,去理解下我們的腦袋。 一般人認為一個人只有一個腦,1952年研究大腦的一個權威學者Paul D. MacLean博士發表「三腦一體」的腦結構理論。MacLean指出人腦是由三個互相聯繫的腦組織按進化階段而組成,分別為爬蟲腦、邊緣系統及新腦皮質。 1. 第一層腦﹕爬蟲腦 (腦幹) 這部份腦的結構與功能類似於爬蟲動物的腦袋,故稱之為爬蟲腦(Reptilian Brain)。位置處於大腦的深處,又稱為腦幹,它控制反射與原始本能行為,負責維持生命基本功能及防衛反應,如覓食、體溫控制、生殖、心跳、呼吸、打或逃跑的驚恐反應等等。這是三個大腦裡最原始的一個,是先天的預設程式,故難於從行為經驗中學習,運作過程按程序自動化運行。 2. 第二層腦﹕哺乳腦 (邊緣系統) 對動物來說,這部份的腦功能較為複雜,結構包括內層大腦的周邊組織,包括海馬迴(Hippocampus)、杏仁核 (Amygdala)、視丘(Thalamus)、下視丘等,統稱邊緣系統 (Limbic System)。邊緣系統位置於腦幹邊緣,是掌管情緒和動機的中心。人類與哺乳類動物,如貓、狗、老鼠,擁有著相近的哺乳腦組織及功能,包括情緒、感覺、社交、荷爾蒙及產生腦傳遞物質、擁有玩樂的欲望,也是母性來源。 而杏仁核又稱為「恐懼控制中心」,其形狀似果仁而得此名,該部位是負責掌管人的焦躁及驚恐等情緒。最近一項有趣的研究發現,不少「天生賭徒」的杏仁核出現異常,從而降低了對金錢損失的恐懼感,容易嗜賭成性。由美國及英國組成的研究團隊,一共請來14名志願者,當中有兩名女性由於患基因疾病,致使腦部的杏仁核受損,但其他區域及智商均為正常。研究人員將這兩名女子與其他12名志願者分為兩組作賭博測試,結果顯示,這兩名女性比常人更敢於下注,哪怕明知輸錢的機率大於贏錢。 3. 第三層腦﹕新腦皮質 人類的新腦皮質(neocortex)是人類心智所在,也是演化的最高產物,屬於靈長類動物所持有的功能,負責心智及在認知的運作下之高階情緒表達。這種構造讓人類異於其他哺乳類動物。 新皮質中有許多不同的腦葉結構,不同的腦葉反應不同的機能, 人類的新腦皮質比其他動物都大,也是人類能夠成為萬物之靈的關鍵。新腦皮質也是思考的重地,負責理解、感覺、語言、推理、邏輯、學習,和情緒控制 (EQ) 等功能。 人類異於其他動物,勝於其他動物,其中主要原因是人類擁有第三個層次的高階腦組織。有些人工作懶散,做事馬虎,會被人罵作「不用腦」,相信所指的腦是我們的第三個腦。如果不想被人標籤為「無腦」,就應該好好運用我們特有的新腦皮質,多作思考。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ontinue Reading「三為一體」的腦

思覺失調和精神病有什麼不同之處?

「思覺失調」的電視宣傳片多了,普羅大眾對「思覺失調」聽得多了,應該認識也會多了。可惜聽得多不等於認識多,而我總覺得大眾對「思覺失調」有愈來愈多的誤解,其中一項是誤以為「思覺失調」是一種精神病,或甚是一種青少年才有的精神病。 其實,思覺失調是一系列的病徵,是認知、感官、情緒症狀的統稱,或者簡單點講就是「幻覺」及「妄念」。這兩項徵狀會出現在多種「重性精神病」中,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鬱症、老人痴呆症、妄想症...等等。我們從五個感官系統接收世界資訊,包括﹕ 眼 --->  睇  (腦呈現圖像) 耳 --->  聽  (腦呈現聲音) 鼻 --->  嗅  (腦呈現氣味) 舌 --->  味  (腦呈現味感) 皮膚 -> 感  (冷、熱、痛...等等) 「幻覺」就是感官系統在沒有刺激的情況下仍收到信息,這個問題跟接收器官,眼、耳、鼻、舌及皮膚無關。問題出現在資料的傳送過程,即跟神經線/系統有關 (即上圖的箭咀有關 --->)。 簡單講,基於我們運用五個感官接收訊息,幻覺就分類為﹕ 視幻覺 聽幻覺 嗅幻覺 味幻覺…

Continue Reading思覺失調和精神病有什麼不同之處?

檢控施暴者是預防職場暴力的最有效方法

一對同居情侶帶同女兒到屯門醫院求診久候兩小時後,以粗口辱罵醫生,又直斥醫生「讀屎片」、「無醫德」,並高叫「你叫我冷靜,我試下打你一鑊?」,又向警員指「警方最多3萬人,我都可以call人,呢度唔X關你事!」 幾年前,金管局高級經理錢曾珙與家人遲到被拒登上國泰航機,他竟以粗口辱罵及拍打地勤職員。事主最後被裁判官訓斥,應對其不光彩行為感到羞恥,指他身為知識分子,有高級教育程度,應知道規矩。 從以上兩綜案件,似乎以粗口辱罵職員的野蠻顧客,根學歷沒有太大關係,反而與個人修養、素質及情緒管理尤關。最後,雖然兩件暴力事件都是罪了一千幾百元,對很多人來說不是什麼,但事件卻引起公眾關注職場暴力。 事實上,近年職場暴力愈來愈多,野蠻顧客動輒出手打人,我對醫管局及院及國泰航空採取報警處理這事,極度讚同。事件可能因為當事人是被傳媒廣泛報導,起了一個很好的範本作用。不要以為靠惡、大聲、粗言威嚇就能得逞。同時案例亦可讓各機構管理層醒悟,不再執迷於顧客永遠是對的,不敢得罪米飯班主,卻苦了前線職員。 對於今次判決,相信兩件案例的被告已經得到教訓,還醫管局及國泰前線同事一個公道。事實上,在眾多服務行業中,包括社福界的同工,返工經常受到無理顧客 /服務使用者粗言及人身暴力對待。好一個典範,被告受法律制裁,前線同事得到伸冤,其實還有無數的社福界 、醫護界 、服務業前線職員同樣受到好像幾位被告這樣盲不講理的刁民以粗言辱罵,甚至人身攻擊。 要預防職場暴力事故,機構管理層擔當著很重要的角色,既然有法可依;法律、機構政策及守則的落實執行,起了把關及保護作用。如果每個顧客、服務使用者施暴後都受到法律制裁,我相信職場暴力就可以迅速減少。期望各社福界、醫護界 、服務業的管理層可以鼓勵職員舉報那些施暴者,落實執行相關法例,保護職員。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4 新聞來源: 頭條日報 Certificate Course of Physical Restraint & Breakaway Techniques (NFPS-UK System) 「暴力行為控制及脫身法技巧」認證課程

Continue Reading檢控施暴者是預防職場暴力的最有效方法

什麼是妥瑞症 ? What is “Tourette syndrome” ?

什麼是妥瑞症? 很棒的十分鐘影片,值得大力推薦! 這是一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故事主人翁是Brad Cohen ,他也是位妥瑞人 Tourette syndrome: A tic is a sudden, repetitive, nonrhythmic motor movement or vocalization involving discrete muscle groups.[1][2] Tics can be invisible to the observer, such…

Continue Reading什麼是妥瑞症 ? What is “Tourette syndrome” ?

一個人在生氣時,智商只有五歲!

轉貼文章﹕ 作者:施以諾 一個人在生氣時,智商只有五歲! 有一位企業家,素以行事穩健著稱, 即便每天身處在瞬息萬變的商場之中, 他也幾乎沒有犯下過什麼致命性的大錯, 所以,他所經營的公司也就日漸成長。 幾年後,他要退休了! 在榮退茶會上,記者們問他這幾十年來的成功祕訣, 他只笑笑的說: 「其實我沒什麼特別秘訣,我之所以能順利, 是因為我懂得在憤怒的時候少說話、少做決定, 所以我不容易壞了大事。」 短短的一句話,卻讓當天在場的人上了重要的一課。 每當我冷靜地回想自己過去在生氣時曾出現的情緒、念頭, 或觀察一些在盛怒中的人們,我可以發現一個共通點: 生氣時,智商只有五歲! 無論一個人現年幾歲,當他(她)在氣急之時, 其思慮之不成熟,情緒之一發不可收拾, 言語之不知節制,表現之失態等等, 彷彿就像一個五歲的孩子一樣地不成熟。 《聖經》上說: 「人有見識就不輕易發怒。」 可不是嗎? 當一個人在生氣時, 他(她)的智慧、EQ、儀態….都會大大的「退化」! 乃至所講出的話,所做出的決定,往往都會壞事。 誠如那位退休的企業家,他之所以能夠一路平穩、順利, 不在於他有什麼樣的特殊手腕, 乃是他懂得在憤怒時少說話、少做決定,…

Continue Reading一個人在生氣時,智商只有五歲!

How could anyone

我們會擔心遺留了手提電話,害怕與人失去聯絡,我們卻不曾想到,最要聯繫的竟然就是自己的內心深處。是時候可以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內在聲音。 生命中有不同的眼淚,每一滴眼淚都有不同的故事,很喜歡這首;2006年第一次接觸已很受感動,非常深刻的體會,與自己最深最真的接觸。 希望你喜歡這一首歌,歌曲的內在小孩,鼓舞振奮。 How Could Anyone Music & Lyrics: Libby Roderick © 1990. Turtle Island Records How could anyone ever tell you You were anything less than beautiful How could…

Continue ReadingHow could anyone

快樂,只是一場取捨

在網路上無意發現一篇發人心省的文章,很欣賞文地貓為理想而作出的努力和冒險精神。為香港不繼埋怨的打工一族提出了一點反思。如果不想單單為別人的理想而工作,為老闆而工作,以下文章值得一看。 文地貓:快樂,只是一場取捨 (轉貼文章) 香港的打工族,非常愛埋怨,怨辛苦,怨忙,怨悶,怨人工低,怨上司無能… 天天在怨,怨,怨,卻沒有計畫離開他們口中那片一無是處的辦公室。 本地漫畫家文地貓理直氣壯說道:下次見到我,拜託別擺出一副羨慕的表情,並說「看妳多好,不用上班」事實上,你也行啊! 大學畢業後便投身傳媒行業的文地貓,10多年來過著幾乎沒有自己時間的職場生活,每天指定動作就是見客,開會,做訪問,寫稿,回到家還要繼續埋首創作自己的漫畫。 趕稿的日子,什麼人也不想見,就算跟家人見面的機會亦不多,難過。 累倒的日子,連跟家中的貓咪也沒太多時間相處,內疚。 假期時,只想好好休息,睡個夠… 日復日的營營役役,終於,在30歲那年,文地貓不斷問自己一個問題: 「到底, 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撫心自問,工作了10多年,身體累,心更累。 「最叫我難受的,莫過於遇到一些不想見的人, 彼此還要心知肚明跟對方不咬弦,卻因工作關係一定要碰頭,沒辦法,唯有交戲。」 沒錯呢,難怪有人形容一份人工,除了買您時間和能力外,其實還包括了受氣與做戲。 30歲,正好是女人的一個心理關口,也同時提醒了文地貓,要早點清楚自己想過什麼的人生,別再錯誤地把時間投資在不值得的地方。 之後,她迷茫了一、兩年,才想通。 「我希望可以自主生活時間表,人, 能夠選擇,才會感到幸福。」 當然,世上沒有免費午餐,想過A生活,便得放棄一些只會出現在B生活裡頭的項目,沒商量餘地。 接下來, 她便開始了一連串為理想生活而努力的計畫,「香港是非常現實的地方,少一塊錢也活不下去的。我要交租,也要吃飯, 不能光為理想而餓死。」 因此, 她積極工作, 也學會儲蓄, 再找相熟的朋友幫她作點小投資, 為的,…

Continue Reading快樂,只是一場取捨

不要無謂的加班 (OT)

聽到舊機構的同事加班、再把工作拿回家加班、開會、再開會、然後再出外開會,忙過不得已。 我覺得這種工作觀念實在要不得,是錯誤的,就如多數人以為留在機構的時間愈長,就一定能完成愈多的事;或是認為,只要自己拚命加班了,就必然會得到上司的賞識。 很可惜,這類人多數只得一個工作狂的稱號,至於心中預期的提拔或獎賞,不一定就會發生,最後還可能賠上健康。 我總覺得,有能力的人不會讓自己接下超量的工作,對他們而言,工作的「質」比「量」更為重要。所以能者並不應多勞,因為他們比一般人更重視工作效率及生活平衡,更也懂得生活。 真正能者清楚知道自己能力在哪裡,也懂得選擇生活。能者不會讓自己長期忙得昏頭轉向、忙得加班再加班。如果你是我所說的那種工作狂熱者,值得反思。 慶幸我已離開這樣的機構。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1-2014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不要無謂的加班 (OT)

精神分裂症的優勢

精神分裂症的「分裂」,很容易令人聯想起個人性格或內在出現分裂,這當然是錯誤的理解,真正的分裂是個人與現實環境(Reality)出現之「分裂」。精神病分裂的成因是什麼? 到現在醫學界仍然未有肯定的答案。一般相信它是先天與後天因素配合而成的病。而先天的因素主要是遺傳,後天的因素包括環境壓力、人生際遇、意外及人際關係等等。有趣的是,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精神分裂症,發現在這百多年來,精神分裂症的人口比率卻保持相當穩定,終身病發率約為人口的1%。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帶病的基因應該隨著年月的流逝而減少。根據研究資料顯示,精神分裂的患者,他/她們的生殖能力皆比普通人為低 (Kendell, 1990),而他/她們的負性徵狀亦令他/她們較少結識異性及生兒育女。從遺傳學及數學的推理來說,沒有下一代,遺傳基因傳遞便會斷路,精神病分裂的患者應愈來愈少。結果遺傳學者大跌眼鏡,精神分裂症的發病率仍然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究竟原因何在 ? 或許,看看科學家多年前有趣的發現,從中找點啟示。根據資料顯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同時患上風濕性關節 (Rheumatoid Arthritis) 的機會卻比常人為少。如此同時,一群丹麥學者,亦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患上癌病的機會較少 (Gulbinat et al); 而 2001年,另一群學者 (Lichtermann et al) 亦發現,與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直接血緣的家屬,患上癌病的機會也比常人為低,因此推斷,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可能擁有異於常人的「基因」(Gene),而這些「基因」同時起了保護作用,讓帶有相同或近似基因的家屬可以更有抗禦癌病的生存能力。 究竟是那一個基因同時起了保護某種疾病的作用,讓帶有精神分裂症基因的人更有生存能力,就有待科學家探究了!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2014 Certificate Course in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 & Mental…

Continue Reading精神分裂症的優勢

「需要」與「想要」

人各有志,工作對很多人來說,都不單單只為「薪優糧準」,不然的話,公務員、NGO 等穩定發薪的機構就不會有人辭職。 當然,時機未到,仍要努力進修,儲儲錢,趁機會提升自己在市場的競爭能力。到了時機成熟,內心自然會有把聲音﹕「出去啦、去闖闖、發揮吓啦...」就好似有條虫虫要鑽出來,引誘你,慢慢那種勇氣便在安舒地帶關口建立起來。 其實,工作不外是「需要」與「想要」之間的考量。內心的聲音,讓我開始諗諗自己是需要一份工作,還是想要一份工作,如果是需要的,自然會找份收入高而又穩定的去迎合「需要」的目的。假若是後者,就應該想想「想要」什麼 ? 「想要」可以是天馬行空的,「想要」是個人理想化的,如果不是為了金錢的考慮,人生不仿冒險下,真正為自己「想要」而活。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需要」與「想要」

精神錯亂跟精神病又有何關係

最近剛剛為一間私人企業完成第一班的精神健康課程,發現一個有趣的概念。對於普羅大眾來說,精神病就係「黐線」、「傻」、「發癲」、「有病」…等。而當我們每日出口講這些字眼的時候,大部份時間都是形容正常人的不正常行為或思想。這些字眼在 DSM (美國精神病診斷手冊) 及 ICD-10 (WHO 疾病診斷手冊第10版) 診斷手冊裏是找不到的。哈哈,原來「黐線」、「傻」、「發癲」、「有病」是形容你我身邊所謂的正常人。 常聽到的精神錯亂,跟精神病又有何關係? 精神病係一個統稱,其包含的範圍廣泛,據根美國 DSM 診斷手冊,共分16類,幾百種疾病,大至所有有關於精神方面的疾病,小至緊張焦慮、失眠、健忘及適應等問題,都歸屬於精神科的範圍。精神病和精神錯亂的關係,是一個大的系統和一個小的系統的關係,大系統裏面包含了很多小系統。同時小系統亦是另一個小系統的大系統。 就如情緒病 (Mood Disorders) 是一類精神病,但精神病卻不是單單包括情緒病。抑鬱症(Depressive Disorders)是情緒病的一種,但情緒病卻不單單指有抑鬱症,也有鬱躁症及其他等。 既然精神科的涵蓋範圍廣闊,所以不能單單以任何一種精神科疾病作代表,否則就是以局部窺全貌,容易以偏概全,得到錯誤的訊息,而失去真正瞭解精神病。 一般人一提到精神病,就會聯想到「暴力」、「發狂」、「精神錯亂」等的景象,於是就把「精神病」和「青山」劃上等號,再把「青山」和「精神錯亂」劃上等號。即「精神病」=「青山」=「精神錯亂」。「青山」給予印象是神秘和恐懼,加上誤解和想像力,「青山」就變化成一種強烈的負面心錨,不易改變對其印象。 精神錯亂不一定是精神病,有些可能是腦部出現器質性的問題,甚或身體其他器官出現問題而造成的,如果能把病變或器官造成的問題恢復過來,患者是可以康復,回復正常。這種情況和醉酒的情況相似,酒醒後就能回復正常。 濫用精神科藥物及醉酒亦會引致精神錯亂,總之,不要單憑精神錯亂而去斷定有精神病。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2014

Continue Reading精神錯亂跟精神病又有何關係

如何在Facebook 發現自戀型人格者

如何在Facebook 發現自戀型人格者 古希臘有一個神話故事,講一位英俊的少年叫納喀索斯。一天,他於水中發現了自己的影子,便一見傾心,再無心戀及他人他事,在水邊依依不忍離去,最終因為太過愛慕水中的自己,要擁抱水影中的自己而死。後來,心理學上便以納喀索斯的名字來命名自戀症。 自戀型人格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渴望權力及別人的注意,覺得自己比其他人重要,時常剝削別人。他們夢想有無限的成就和才智,讓他們可繼績自我陶醉。 今日的面書”Facebook”,肯定是自戀型人格的天堂,這一套短片,講及如何在 facebook 發現自戀型傾向者,很有趣味,值得參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glGxQ71Urc Workshop on Managing Difficult Personalities / Customers

Continue Reading如何在Facebook 發現自戀型人格者

這母親可能患上人格障礙

看了這篇新聞,讓我聯想到這位母親,從她的角度看來,一切都是為了女兒的好處,旁人都不明白她的苦心,全世界都誤會了她。 她的問題出在何處? 我認為她可能患上人格障礙  - 很大可能是戲劇型人格障礙,將女兒當成展品,當成工具,獲取注視。 (轉貼新聞) 來源: 英國太陽報 盼躋娛圈成名 母替7歲女整容打 Botox 豐唇 被轟虐兒 【明報專訊】英國 一名年輕母親渴望7歲女兒在選美會稱后、躋身娛樂圈成名,不惜親自替她整容,為她注射肉毒桿菌素、豐唇和紋眉,引起輿論質疑這是否等同虐兒和會否危害兒童健康。 盼成選美王后 英國《太陽報》報道,33歲母親莎倫(Sharon Evans)獨力撫養女兒布里(Bree Evans),為了短期內可令女兒在選美會上脫穎而出,像當今荷李活 女童星Will Smith般出名,將來當明星大紅大紫,於是私下為女兒展開危險的美容療程。4年前讀過12周美容課程的莎倫,去年9月從網上購得肉毒桿菌素(Botox)和豐唇填充物,每隔兩個月在女兒前額注射Botox,每隔3個月在唇上注射填充物,今年3月又她幫女兒紋眉。 現居美國 加州聖迭戈的莎倫說﹕「如今所有頂級女演員和名媛都是由小時候開始的,布里會憑著她的厚唇,光滑無皺紋的肌膚,鶴立雞群。」她聲稱,美國現在流行替小至7歲的女孩打Botox和豐唇,並聽說除了能使她們看來更容光煥發外,將來更不會有皺紋,省掉買化妝品和整容的金錢。莎倫稱,雖然女兒最初對整容有點害怕,但她對樣子可能變得像明星般好看,感到很興奮。 另一個移居三藩市 的34歲英國單親媽媽凱利(Kelly)也為了捧讀小學的女兒布賴妮(Britney)做明星,去年5月給女兒的前額、嘴唇和眼睛周圍注射Botox,又替她脫腿毛和腋毛,以及紋眉等。 醫生不贊成為孩子整容 加州醫療局(Medical Board of California)稱,非醫療人員不可為他人注射Botox。肉毒桿菌素注射過量可致中毒,輕則使人嘔吐、呼吸困難,重則奪命。英美皆無立法禁止給孩子注射Botox及美容填充物,只要求業界自律,而大部分整容醫生都不贊成給孩子不必要的整型,像莎倫最初要給布里注射Botox,就連遭15名醫生拒絕。 母﹕我做的一切為女兒…

Continue Reading這母親可能患上人格障礙

超級記名法

在日常社交場合中,我們會不斷認識到新朋友,想獲得別人的好感,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牢記別人的名字,這是一種既簡單而又重要的獲取好感方法。事實上,能善於記住別人的姓名是一種禮貌,也是一種感情投入,在人際交往中會起到意想不到的親和感效果。 上海有一家上市公司的營運經理,請公司的代理商和經銷商吃飯時,他的秘書會私下按座位的位置把每位客人的名字記下。這樣經理在飯桌上與每位賓客交談時,便能隨口叫出他們的名字,這使每個人都驚訝不已,生意也順利地談成了。 要記著別人的名字,我暫時仍沒有秘書代勞,這並不表示我不能把他們的名字記下。一般而言,一班二三十人的課堂,在學生自我介紹完後,我便能記上他們的名字,當發問時,我會叫上他們的名字,同學感到都驚訝、好奇之餘,亦增加了親和感和專注力,更令訓練果效提升。 要記著別人的名字,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以下是我常用的方法﹕ 1.你得相信你能夠做到,不然的話,你亦無必要看下去。 2. 要有效增強記憶,是將「現存的意念」聯想到「新的意念」,彼此要有關係,要掛鈎。 3. 所有超級記憶法,都用上 「圖象化」和 「荒謬的聯想」。處理抽象的字詞時,要問第一個在腦海中浮現的圖像是甚麼或利用近音法將其轉成圖像。 即NLP 所講的視創效果 (VC),去建立有意義的聯想。例如: 紐約 New York—自由神像 朱經武 – 一隻「豬」「經過」你面前 黃山竹—聯想到他是美麗的「黃山」上的「竹子」 PETER –想起你另一位同時也叫PETER 的朋友在場,將幻想出來的PETER放在現時的PETER旁邊。這個幻想出來的PETER 可以是你的朋友,亦可以是位藝人、歌手…,只要能想像出圖像便可。有次,有位學員叫李麗珊,我就想像奧運金牌李麗珊也參加我的課程。 對一般來說,記樣貌不會像記姓名那樣困難,記姓名容易出現到了口邊說不上來的窘況。觀察一個人的樣貌要選擇其最突出的特徵,如五官、身材中的特別之處,這樣你就容易記住這個人了。 4. 多次重複這個人的姓名。你要清楚地聽到這個姓名,介紹之後要立刻重複這個姓名(可以在自語中進行),交談中盡可能多叫對方姓名,以便在頭腦中紮下根來。另一種加強法,可看著對方的額頭,幻想在他的額頭上看到他的名字。然後在腦中叫他的名字,重複數次。 5. 最後可以私下用自己的手指,在大腿、手臂,手掌上模擬寫上對方的名字,重複多次。…

Continue Reading超級記名法

強迫症患者會不會強迫人?

最近,收到幾位友人查詢有關強迫症的問題,更有學生提問強迫症跟強迫型人格障礙有何分別? 兩者名稱幾近相同,難怪亦令不人士誤以為是相同病症。 首先要同大家理解幾個經常混淆的名稱及概念﹕ 強迫思想(Obsessive) 強迫行為 (Compulsive) 強迫思想行為症 <又稱為強迫症>  (Obsessive-Compuslsive Disorder) OCD 強迫型人格障礙 (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OCPD 強迫思想(Obsessive) 強迫思想(Obsessive),講明是思想,當然同思想相關。思想是外人看不見的,外人所見的是思想的結果 - 即強迫行為。簡單講,強迫思想指的是那些持續地在腦海中出現的意念、想法、影像或衝動。如果被老板罵完之後,終日腦海中都出現當刻情境,揮之不去;而重覆的影像、聲音及感受的出現令患者感到無法控制,以致引發焦慮和情緒困擾,這些現象,就是強迫思想。一般常見的強迫思想包括擔心污染或被細菌病毒沾染;懷疑自己出錯而引致傷害或嚴重後果;腦中浮現色情影像,或出現不吉利的念頭等等。 強迫行為 (Compulsive) 強迫行為 (Compulsive),講明是行為,當然可以從外觀察得到,是思想的產品。強迫行為是指重複而費時的行為動作,患者利用這些行為來減輕「強迫思想」所帶來的焦慮,而強迫行為的表現會重複及儀式化,大致可分為三類﹕清潔、排列及檢查行為。較常見的「強迫行為」包括:過度洗手 、檢查門瑣及爐具、重覆點算物件 、 重覆排列物件及重覆念誦某些字句等。 強迫思想(Obsessive)和強迫行為 (Compulsive)是因果關係,有了思想才有行為,兩者是癥狀 (Signs…

Continue Reading強迫症患者會不會強迫人?

刁難波士

在眾電影中,這套電影很成功《邊個波士唔抵死》,除了幽默抵死外,亦讓人笑個飽。這套電影,很大程度反映了現時的社會現象,同時也能抒發了打工一族被刁難老闆欺壓的心理鬱結。 無論你是從事私營、公營或社會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每天均有機會遇上難以理喻的顧客,更有可能遇上在電影中抵死上司,或許你會懷疑:「究竟這些精神健康有問題的人又怎樣可以升上高層呢?」哈哈,這些人的面額上當然不會雕上文字,讓你把他們分別出來。從表面來看,他們不會有異樣,而他們可能比一般人更有個人魅力,表現風度、迷人、說話動容。根據哈佛大學精神病學學者 Dr. Martha Stout, PHD  在  "The sociopath Next Door"  的分享,這些反社會型人格者能言善變,說話乖巧,懂得包裝,表面及奉承工夫做到神氣活現,收放自如,自然容易說服及影響上級、老闆、股東及公眾人士;這亦解釋到為何他們能夠平步青雲,遙遙領先,升到高層。 性格所出現的問題,是性情特質中的「過份」與「不足」的程度,輕微的情況可能被視為一般人的困擾、缺點或麻煩,而嚴重的情況,也就是精神醫學所稱的「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s)。 事實上,從精神醫學及心理健康的觀點探討性格,某些人的性格特質在競爭激烈的現今社會確有優勢,亦令他們較平常人容易走上高層位置,他們可能是較愛冒險及沒有良心的反社會型人格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 DSM-V,約為 4%人口有此症狀)、過度自信及操縱的自戀型人格 (根據DSM-V, 約為1%人口)、事事挑剔及吹毛求疵的完美主義者 (根據 DSM-V 約為1%人口);他們的行為模式讓人無所適從,叫苦連天。由於他們的行為是從少年時期的性格發展出來,所有行為舉動已經內化成為一系列不自覺的程式,在非意識下運作;再加上他們身處高位,享有權力、名譽和金錢…。對他們而言,一切都是運作正常,識者生存,那會有自覺地認為自己有問題;就算有問題,都是周邊的人弄出來,他們還以為自己是受害者。 「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s) 特質傾向的高層,雖然看起來充滿魅力,有成就,能言善道,但長遠來說,他們沒有真正的朋友,亦不易與人建立長久的友誼。假若遇著這樣的人,我該怎麼辨呢﹖應該是今天學習型社會裏必修的科目。 「處理刁難人士之十型人格」工作坊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ontinue Reading刁難波士

好書推介: 歷史名人的心理分析

好書推介: 歷史名人的心理分析完成了超過 100 班「處理刁難人士之十型人格」工作坊 (公開課程及企業培訓),我開始相信「性格決定命運」這道理。 課堂中,學生會不時要求介紹有關書籍閱讀,以增進對人性人格的理解。以下是我推薦的另一本好書,相信你們會喜歡的。這是一本兩年前商務出版(2009年)的書 -《歷史名人的心理分析》。 近年中小學裏常提及「通識」,通識其中主要元素是「跨學科」,這書正是「跨學科」的典範。作者岳曉東是一位心理學家,書中分析的心理問題,都是以歷史人物作例子,讓我們更易理解及掌握。我個人認為,要認識心理病,最好能用具體案例分析,這樣比抽象講理論更易於掌握,也比起一般學術書籍以我們不認識的病人個案講解更實際。對於不太認識病理學的朋友而言,我認為讀這本書有幾個好處:深入淺出,易於明白及理解,讓人對心理問題有更多認識從史實中切入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觀念新穎獨到,亦可作為自我反思,以史為戒除了重溫一些歷史人物的事蹟,這書創新地將歷史學與心理學結合,啟發我們將兩門知識,交互理解 (Crossover Understanding),揭示了人物性格、心理對其自身乃至歷史發展的影響。全書共二百多頁,分成五個大課題,人格障礙、認知障礙、人格缺陷、自我認知及人格完善等,選取22位古今中外的歷史名人,如希特勒、李世民、袁世凱等,剖析歷史。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剖析歷史,從史實中切入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此書除了讓我一覽這群名人之生平,豐富歷史知識外,也給我很多人生啟示,讓我好好檢視自己,反思人生。哈哈,只要每日抽空看一、兩題目,兩星期便應看完,實在很適合上下班交通時間閱讀。 值得推薦! 處理刁難人士「十型人格」工作坊Workshop on Managing Difficult Personalities / Customers

Continue Reading好書推介: 歷史名人的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