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女人唔願離開賤男人?

很有趣的一篇文章,女人不願意離開那些壞男人的五大常見原因無一跟真愛相關。只要你於一段關係中得不到幸福快樂,就係時候認清一下自己有沒有下列想法。 作者 Chingyi Cosmo   轉貼文章    點解女人唔願離開賤男人 1. 「我就係咁命苦」 唔少女人千揀萬揀餐餐都揀中個爛燈盞,久而久之賴神賴鬼賴命運──係阿媽生我條命咁苦。其實,歸咎父母又真係唔錯得晒。心理學都有教,父母用錯管教方法,令一個小朋友感受不到愛,會從小就認定自己不值得被愛,於是長大成人後,受潛意識影響下,傾向被一類滿足不到他情感需求的壞男人所吸引。專家話,這類姊妹願意含辛茹苦留守在賤男身邊,期待有朝一日得到對方注意。 2. 「我信佢會改過」 好多女士將「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故事幻想得太美麗,其實呢句話說明賤男覺悟改過的機會微乎其微,否則又點駛「金不換」呢?「死性難改」呢句話更貼近現實,心理學又有教,人的性格、核心價值以至各種行為,是小時候受家庭(特別係父母)的影響而形成。三歲定八十,多情男人唔會輕易變得專情,可惜唔少姊妹對浪子回頭抱有太大希望,結果因期望而失望,唯有一喊置之。 「我信佢會改過」 3. 「其實我都有責任」 個男人成日鬧你批評你,得你搵佢冇佢搵你,約親都遲到甚至冇到,年年唔記得你生日,紅酒情慾短訊私生子通通冇你份,仲要大禍臨頭搵你孭飛……。你都唔介意的話,可能你需要加強自尊心。 個男人成日鬧你批評你 女人肯同一個賤到出面嘅男人一齊,外國臨床心理學博士Dennis Sugrue解釋,「因為小時候得不到父母的愛。每當發生問題,會較易將件事合理化,歸咎自己,然後將責任孭上身。」搵個完美情人就話唔易,但搵個比賤男好少少的男人其實係冇難度,可惜自尊心較低的姊妹未必睇得透呢個事實。 4. 「我唔想孤獨終老」 女孩子自小被「公主與王子從此快樂地一起生活」的童話故事洗腦未必有問題,問題係擺錯重點,忽略了「快樂地」,又誤以為女人有男人「一起」才能生活,害怕將來要做老「孤」婆。害怕孤獨嘅想法,說穿了,其實係「我需要男人照顧」,抱有此憂慮的女生,反映出佢哋自我照顧能力低,所以寧願留守賤男身邊,都唔願一人快樂。 5. 「佢冇咗我唔得」 有心理學家指,即使從對方得到的回報比自己所付出的少,女人都寧願蝕底地繼續付出,唔少臨床個案甚至會幻想好多可能性,擔心對方因為分手後一蹶不振,甚至染上壞習慣如吸毒賭錢自殘等等,於是唯有「被迫」留喺佢身邊。其實,無論男女都喜歡「被需要」,因為自我感覺良好。重要嘅係,要認清究竟係「佢冇咗你唔得」,定係你驚冇人再需要你?別忘記,他的生活唔係只有你。 Workshop on Managing Difficult Personalities/Customers

Continue Reading點解女人唔願離開賤男人?

誰能比自閉症的患者更了解自閉症

究竟誰是專家,誰會比患者更了解患者。 短片中的 CARLY, 自少患有嚴重自閉症,出現很多別人看來怪異的行為,就連專家都不會通透為何他們會如此表現。CARLY 不懂言語表達,但奇蹟卻出現在她身上,讓專家門可以透過她更了解自閉症。 CARLY 不但讓專家更了解自閉症,更讓我們向患者學者謙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BpLGE_Rl1w  

Continue Reading誰能比自閉症的患者更了解自閉症

老闆都是神經病?「病態人格」的神經科學

轉貼文章    作者/丹尼爾‧班奈特(Daniel Bennett)    譯者/陳雅汝 擁有少許或適度的病態人格特質,是很有優勢的,不只對個人有利,對社會也有益。連當代病態人格研究之父羅伯特‧海爾博士都說:「我就很希望自己能夠擁有幾種病態人格特質。」 「穿西裝的蛇」(a snake in a suit)。這話是羅伯特‧海爾博士(Robert Hare)和保羅‧巴比亞克博士(Paul Babiak)想出來的,用來形容他們在做研究期間碰到的一種人:他們上班時很會摸魚,卻可以靠著一路鑽營而爬到公司最高層;他們心狠手辣,沒血沒淚,但又人見人愛——他們能爬到高位,靠的就是上述人格特質。是不是很熟悉?這種人表面上裝得像小綿羊,討人喜歡,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們不只是陰險毒辣而已,他們其實是「企業裡的神經病」(corporate psychopath)〈註1〉。 巴比亞克是一位工商心理學家,過去三年來,有七家企業聘用他來評估他們的員工是不是「升遷的料」。他所評估的對象從主管到執行長都有,甚至還有總裁。 巴比亞克考核這些人的工作表現和整體潛力;他獲得授權,可以使用「海爾病態人格檢核表」(Hare Psychopathy Checklist)來評估這些人。「海爾病態人格檢核表」是一種心理評量,通常是用來評估罪犯是否具有病態人格。巴比亞克考核了二百零三個人,他發現,儘管這些人過去都沒有犯過罪,但他們當中每二十五個就有一個可以被歸類為病態人格者,和普通人群裡的病態人格者比例相比,足足四倍之多。 海爾仔細研究這些數據後有了新的發現。海爾表示,「企業內部對這些人的評估經常是:『這個人是團隊的領導人;他們很會創新,很開朗,很可靠,是萬人迷,諸如此類的。』事實上,病態人格檢核表分數越高的人,給人留下的印象就越好。」 「不過當我們衡量這些人的工作表現,研究他們對公司的貢獻,我們發現,檢核表分數越高的人,工作表現就越差。事實上分數很高的人,工作表現通常都欠佳。公司早就該炒這些人魷魚,請他們回家吃自己,但他們還是高枕無憂,因為大家都不認為他們做得很爛—這些人很會做表面功夫。」 病態人格測驗 「海爾病態人格檢核表」評量二十種指標性的人格特質,這二十種人格特質都和病態行為有關。所謂的病態行為包括了:巧言令色、很會做表面功夫、性濫交、說謊成性。檢核表中每一種人格特質最多給兩分,最少給零分,總分是四十分,等測驗做完後再來算分數。 三十分以上的人就是病態人格者。這份測驗通常是用來評估住在高度戒備的精神病院裡的病患是否合適重返社會。但在我們討論的情況裡,那些看起來相當正常的人也擁有這些病態人格特質。這些性格特徵可以使人眼睛眨也不眨地去殺人、致人傷殘,也可以讓巴比亞克所評估的企業員工擠下同儕、一路往上爬。 那「神經病主管」和「神經病罪犯」到底有什麼區別?海爾說:「連續殺人狂世上罕有。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一個人會變成連續殺人狂。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一個病態人格者會變成連續殺人犯,而其他成千上百的病態人格者卻不會。這可能是機會問題、機率問題、運氣問題,或是實驗法的問題。我們真的不知道。」 為什麼一個神經病會變成罪犯,而另一個卻會變成執行長?原因我們真的不清楚。不過新墨西哥州有一間監獄正在進行一項研究,這項研究應該可以告訴我們,神經病的腦子裡是怎麼一回事。這間監獄叫作「西新墨西哥州懲教所」(Western New Mexico Correctional Facility),它的牢房和其他地方的不一樣。這裡的囚犯可以布置自己的牢房,他們會在牆上懸掛親朋好友的照片,以及一個相當稀奇的東西:他們腦部的磁共振造影掃描照片。…

Continue Reading老闆都是神經病?「病態人格」的神經科學

100人的荒島,最後會什麼樣?

假設有100人擱淺在一座資源有限的荒島上,從長遠來看,哪一種性格的人比較有可能存活下來,生下一代,再遺傳其性格特質,再生下一代,一直下去? 能夠生存的,會是正直有良心的人? 還是殘酷無情、無良心、無悔意的反社會型人格者? 當然島上還有 96 % 的良心人,因此 96% 有良知的人會跟 4% 反社會型人生兒育女,而反社會型人格的特質,部份是遺傳的,如此經過好幾代之後,島上能生存的,會不會只剩下沒良知的反社會型人? 最後,這批反社會型人,會不顧他人生死,肆意地搞破壞,殺人放火,自私無情地用盡島上的資源,然後大家一齊都死光? 這個難題,一早就引起人類學者的研究,不過一直還沒有解決。人類看來比其他物種更複雜。人類會打仗,同時又會出錢搞慈善基金,協助受打仗影響的人。人類歷史出現殺人無數的希特勒,也出現無私救人千千萬萬的德蘭修女。根據基本人類演化的生存法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像是德蘭修女這樣善良、無比愛心的人就不夠 4% 的反社會型人鬥,最終會被吃掉,又怎能生存下來 ? 究竟物競天擇是如何運作的 ? 談到物競天擇,「個體」利益和「群體」利益之間似乎會存在衝突,這個演化出來的理論,學者稱為「利他主義」。有學者認為天擇的單位不是「個體」,而是「群體」。這樣說,就出現有些「群體」比其他「群體」更能生存下去。 假如,物競天擇的單位是「個體」,「無私」這個特質在進化過程中必被淘汰,在荒島上最後就剩下殘酷的無情人。但如果物競天擇的單位是「群體」,那麼會出現「利他行為」的德蘭修女便說得通了。1966年,學者 Geoge C. William 認為物競天擇的單位是「基因」,適者生存指的是最適合的「基因」能夠生存下來。「個體」和「群體」只是「基因」的臨時環境,在「基因」還有「群體」的層次上,「良知」是適合生存的,「良知」令人類互相幫助,讓「群體」生存,所以天擇就讓「良知」生存下來。天擇會給人類留下 96% 的有良知人,同時亦留下某程度的「利他行為」特質,讓人類出現德蘭修女。 那 4% 無良知的反社會型人格者之生存問題 別忘記反社會型人格的特質…

Continue Reading100人的荒島,最後會什麼樣?

月暈效應

作者: 不詳  (轉貼文章) 被狗吠的人,不一定是賊;留長鬍子,也不一定是藝術家。但有了「偏」見,就會把「人」看「扁」了 ? 也許你也聽過這則故事.. 有兩個女人,坐在同一張桌子喝飲料。其中一個,把雨傘靠在桌邊,另一個在喝完飲料時,迷迷糊糊的,順手拿起雨傘就走。雨傘的主人大聲叫說:「喂!妳拿了我的雨傘。」前面那個女人一臉尷尬,紅著臉向對方道歉,說是忘了自已沒帶傘,一時誤拿。 這件事,讓她想起需要買把雨傘,順便也買一把給孩子,於是她便去買了兩把。 回家的路上,她正巧又跟那位之前被她誤拿雨傘的女人坐在同一輛公車上。 那女人注視著那兩把雨傘,說:「我看妳今天的成績還不錯嘛!」 人們在判斷別人時常有一種傾向就是把人概分為「好的」或「不好的」兩部分。 當一個人留給人的印象是「好的」時,人們就會把他的言行舉止用「好的」角度去解釋,反之,如果一個人被歸於「不好的」的印象時,那麼,一切「不好的」看法都會加在他的身上。這種現象稱之為「月暈效應」。意即當人們看到月亮的同時,周邊的光環也會被注意到當一個人的「印象確立」之後,人們就會自動「印象概推」(Halo Effect)將第一印象的認知與對方的言行聯想在一起。  幾乎每一分鐘、每一件事,我們都依憑著過去所得的知識、經驗在作判斷。 比方,我們常聽說(或認為):「生意人都很狡猾」、「女人都是爛駕駛」、「男人都很不衛生」、「猶太人都很吝嗇」、「美國人都很浪漫」.......等等。 此後我們心中就會建立一套刻板的印象,並用這個「成見」去解釋或評斷周遭的人事物。 有一則故事,大意是這樣的 :有一位先生初到美國不久,某個早上到公園散步,看到一些白人坐在草坪上聊天、曬太陽,他心想 : 「美國人生活真是悠閒,有錢又懂得享受生活。」 走了不久,又看到有幾個黑人也悠閒地坐在草坪的另一邊,這位先生不禁想到, 「唉!黑人失業的問題還真是嚴重,這些人大概都在領社會救濟金過生活。」 哈茲立特有句話:「偏見是無知的孩子。」 說得一點都不錯,「人」「扁」為偏,人一旦有了偏見,就會把「人」看「扁」、看「偏」了。 大多數的人並不了解你, 你也不完全了解這些人,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該輕易地去論斷他人,當然也不必在意別人的論斷。 因為, 每個人都可能扣錯第一顆釦子。  不是嗎 ? Homepage: www.hkspt.org NLP Training: www.nlp.hkspt.org

Continue Reading月暈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