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羊群效應

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他們在豢養羊群柵欄的出口處,橫放一塊木板,然後驅趕羊群跑出柵欄,只要第一隻羊跳躍過這塊木板,接著第二隻、第三隻、第四隻就會一一跟著跳過了,即使把木板悄悄移走,後面的羊群還是會跟著前面的羊隻,向上跳躍一下。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羊群效應」。   以下的實驗,也引證了人的羊群效應。我們或許會覺得羊群的可笑,但冷靜想想人類,又何嘗不是像羊群那樣地盲從可笑呢?日常生活中我們「從眾」而不自知;我們「媚俗」而不自覺,於是「人云亦云」;於是「一犬吠影,萬犬吠聲」;於是「一人吐虛,萬人傳實」;於是我們也加入了「羊群效應」的行列而不自知。  

Continue Reading人類的羊群效應

基礎法律常識 Basic legal knowledge

人人都要守法,因為違反法律會受罰,以理財角度來看,受罰代表了超支,所以,一個精於理財的人又怎可以不知法呢? 了解法律,除了可以避免因違反法律而受罰外,還可保障自己的法定權利不受侵犯。要搜尋有關法律,可以到政府網頁(司法機構律及律政司署),那裡有基本法、中英法例條文、以及最近案件的判詞。 九七前,很多人以為他們不明法律,是因為法律是用英交寫的。如今,香港所有法例條文已有中文版了,但他們是否可以因此清楚明白法律呢?答案當然不是。事實上,對一個受過專上敎育人士來說,用英文寫的法律難明,而用中文寫的法律就更加難明 了,為什麼呢?因為很多所謂中文法例,其實是將英文法例生硬地翻譯過來,而為了使兩個文本的法律意義相等,譯者只得照抄英文本的句子結構,及另創大量新的中文法律名詞,然後,就見字譯字,所以,中文法例就變成不中不西的怪物了,這些中文法例不依中文慣用語法,夾雜了大量用中文寫成的英文連接詞彙及不知所謂的法律名詞 (例如在稅務條例中,將lump sum payment硬譯為「整筆收入」,而不譯作通用易明的「一次過的大筆收入」),這樣譯寫出來的中文法例,即使是中文良好的華人律師,亦覺得難以卒讀,而改用英文本來理解法例,若是不懂英語的普通華人,在沒有英語文本幫助下,要讀通中文法例,那就像是大海撈魚那樣艱難。 其實,英文本的法律,對很多讀過法律的人,亦不易完全理解。事實上,不少律師或法官對同一條法例或同一個法例中的詞彙,有時亦會有不同理解。畢竟,普通法已在西方實行過百年了,各地法官對法例的解釋已約定俗成了一些共同採用的基準,而其中有三個基準較為重要,就是:語意定律 (literal rule)、黃金定律(golden rule)和寬免意圖定律(mischief rule),現簡述如下: 語意定律 literal rule 法例的解釋,須以正常文法上的意義(ordinary grammatical meaning)為準。若同一詞彙出現於不同稅例之中,它們的意義必須相同。所謂正常文法上的意義,一般會參照權威字典(如英文的牛津字典)的解釋。 黃金定律 golden rule 法例的解釋,須參考稅例的上文下理(reading the law in its context),然後以正常文法上的意義(ordinary grammatical meaning)為準。這個定律和語意定律相近。簡單來說,就是在解釋稅例裏的詞彙時,必須以正常文法解讀「整段」法例,而不可以斷章取義,孤立地去曲解某個詞彙。 寬免意圖定律…

Continue Reading基礎法律常識 Basic legal knowledge

疏忽 negligence

疏忽,是指行為魯莽、處事不當和未到社會接受的水平。 任何人因別人疏忽而受到傷害,都可以向疏忽者追討損失和賠償。 什麼是行為魯莽、處事不當和未到社會接受的水平?在普通法中,法官在考慮這個問題時,會引用一個著名的法律原則:合理人測試reasonable man test。 什麼是合理人What is a reasonable man?法理上,合理人是指一個正常的普通人,他會遵守法律,做事小心,合情合理,當然,他不是超人聖人,他只是一個合情合理的常人。如果一個人 做事達到了合理人的標準,即使仍有意外或事故,他不會因他未夠完美的行為而負上法律責任。 在考慮賠償責任時,法庭一般會根據以下基本因素: 一. 法律上的責任 二. 有關行為是否低於社會上能接受的水平 三. 受害人的損失和傷害 四. 有關損失或傷害與疏忽的因果關係 五. 受害人是否自願 六. 受害人自己有沒有過錯 在衡量疏忽者的法律責任時,法庭會考慮他是否專業人士或特定職業人士,如醫生、會計師、工程師、教師、社工、司機、管理員…及他們的專業或職業資格, 以及這些專業或職業所要求的「用心負責程度duty of care」,如果他們違反了業內規定的操守和準則而引致他人受害,受害人可循民事訴訟向疏忽者追討損失和賠償。 在衡量受害人的損失及傷害時,法庭會考慮受害人的年齡、受傷程度和賺錢能力。比方說,一個司機由於不小心而撞倒一個當紅女歌星,並引致她容貌受損,他要付出的賠償金比撞倒一個老婆婆高得多了。 在衡量損失或傷害與疏忽的關係時,法庭一般會引用一個名為「可預料測試the…

Continue Reading疏忽 negligence

以亞視為鑑 外國專家10個辭職的理由

這一兩年,全球經濟動盪,過了新年之後,很多行業都肯定會汰弱留強,如果公司好似亞洲電視一樣一拖再拖,又隨時關閉,不妨諗諗主動辭職,盡早尋覓新天地。 之不過,很多人都對公司有感情,做久了,不免都會好像亞視員工,希望可以留守到最後一刻,如果真的欠缺一點決心,不妨聽聽外國專家意見,再作定斷吧。 Susan Heathfield,自1987年開始,服務超過100間公司客戶及培訓無數員工;在人事管理方面擁有20多年經驗,不少網站及報章的專欄作者。 Susan Heathfield 認為,有以下10個理由,你需要立即辭職: 1. 士氣大跌,無錢無客,仲要有傳聞會執笠。 2. 員工(包括你)同管理層嘅互信關係已經玩完,傷害大到無法修補。管理層已經顯得唔可信。 3. 人工已經無法支撐你生活,如果剛剛結婚或者有小朋友,就更加要認真考慮離開。為了家人,你需要走。 4. 企業文化已經變到同你嘅價值觀唔夾。公司仲係好階級,但你想透過工作,有更多發揮。如果繼續做一間根本發揮唔到嘅公司,長遠會扭曲你嘅工作態度,到時就好難回頭。 5. 返工唔享受。當你到連早上返工都怕嘅時候,你應該走。 6. 公司變晒,管理層又講大話,甚至會有商業道德問題。 7. 間公司嘅員工,喺行內已經被定義為「失敗者」,例如你好耐無做嘢,Skills又落後;如果到累及自己聲譽嘅時候,是時候考慮離開了。 8. 公司根本無team work,你同任何人基本上已經無合作。 9. 份工壓力已經大到影響你同朋友、屋企人關係,身心都就快burnout。 10. 責任、機會,已經唔存在喺一間公司入面。 事實上,上述論點也不過是老生常談,如果你的機構也像亞視一樣,你會認真考慮,過一個沒有包袱的新年嗎? 資料來源:humanresources.about.com…

Continue Reading以亞視為鑑 外國專家10個辭職的理由

別讓「情緒」成為你的敵人!學會照顧情緒,接納全部的自己

轉載文章 如果,你對情緒只是莫可奈何,忍受情緒衝擊及侵擾,以為風暴過了就沒事了,那麼事實上,你並沒有學會安撫自己,及照顧情緒。 無論情緒發生幾次,在你生命中如何反覆干擾你,你還是對它一無所知。你明明該是最認識你情緒的人,畢竟它在你的生命中,並不是似有似無的存在。你深刻知道它的存在,也體會過它的發生,更知道當它出現後,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然而,你仍然對它一籌莫展、無能為力、動彈不得,只是反覆忍受,或是說服自己它沒什麼。不然,就是任由它干擾自己,侵害別人。 你的情緒,是一個需要被照顧的孩子 你需要了解,當你知覺到你的情緒出現時,你的情緒,都猶如一個需要被照顧,及需要被陪伴、調節那些難受感覺的孩子。 這些情緒,都有著一個過去在你早年生命中,沒有被陪伴、沒有經歷到安撫的孩子,也就是童年的自己。 所以,請擁抱你自己,當你感到孤單時。請讓你的心、你的靈魂,可以靜靜安歇避靜,感覺安全安穩的依靠。此刻的你,不需要再拋出自己、漠視自己,也不需要再以顧慮他人為優先、為最重要的事。 你需要的是靜靜感受,沉穩地靠近自己多一些些。試著讓心柔軟,撫觸自己的情緒小孩,讓它感受到安心的陪伴。在安穩的力量中,你可以溫柔地撫慰與理解這一份孤單,或恐懼。 生命裡那些苦、那些痛、那些傷、那些為難,正因為好難完全被他人體會、理解及關注,所以,即便再沒有人懂或支持,也不放棄給予自己一份信任及理解。 當你真心願意負起照顧情緒的責任,情緒,才不會成為一個你避之唯恐不及的干擾及麻煩。 你一定看過嫌棄孩子是麻煩及問題的父母,他們與孩子的關係,肯定充滿矛盾、糾結及拉扯。關係,也勢必是衝突,不安穩的。 所以,若你只是嫌惡你的情緒,或是漠視你的情緒,置之不理,並且視為討人厭的麻煩東西,那麼,你與自己情緒之間的關係,也不會好。並且,常常出現內在的混亂,及癱瘓。 你要平穩,要內在的和諧,唯一的方式,就是好好學習照顧及安撫自己的情緒小孩。 懂得和情緒當盟友,才叫做成長 當你還小時,情緒總是快速來去你的內在,衝撞著你,或轟炸著你,你不知道為什麼情緒會發生,也不懂究竟那一團感覺是什麼。但沒關係,孩童的情緒太容易被轉移或受制止,致使你對情緒總是一知半解。 但現在你已成長,正在邁向一個成熟的個體,學習成為真實的自己,那麼情緒的來去,你可以有能力了解,可以回到內心,找尋過去相關的情緒記憶,連結並發現隱含的癥結。你也可以在創作上面發揮,將情緒昇華,化為美麗的事物,表達出來,分享給這個世界,讓許多人感受及感動。 情緒,要成為你的敵人,還是要成為你的盟友,甚至生命的親密夥伴,端看你的態度。你是否能成為自己與情緒之間的和平使節?是否能幫忙自己與內在的情緒,承諾一份不再內戰、內亂的關係? 永保和平的承諾,是告訴自己的內在:「無論如何,我都願意學會認識我的情緒,學會懂我的情緒需求,學會了解自己需要的安撫是什麼。我會停止評斷情緒的好壞,停止指責或羞辱情緒的發生,也停止以傷害自己、傷害他人來平息情緒的痛苦。」 文章出處: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books/view/51368

Continue Reading別讓「情緒」成為你的敵人!學會照顧情緒,接納全部的自己

長沙南雅中學一新生發言稿,震驚所有家長

長沙南雅中學一新生發言稿,震驚所有家長 轉貼文章 大家好,我是王寧。今天能站在這裡,純屬偶然。 為什麼說偶然呢? 因為,南雅是個人才濟濟的地方,164班是一個優秀的集體。 個人認為,班級前二十幾名的同學,時機適宜,誰考班上第一名都有可能。 媽媽對我說:考了第一名,不要有壓力,這一次已證明了你有考第一名的實力。 以後,出現名次上下浮動都很正常,以平常心對待。先說明一下,因為時間緊,這份發言稿是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寫的,下面就孩子的學習和家庭教育的幾個觀點和大家探討一下: 1、關於分數 從小學開始,爸爸媽媽對我就是這樣要求的,只要學習態度好,考試考多少分都不會怪我,所以,我考試對分數沒什麼壓力,所以很少有發揮失常的時候,成績也差不到哪去。 我的經驗就是:像考試一樣做認真做作業,像做作業一樣地輕鬆考試。 初中了,媽媽重新告訴我:考試,只要考出你的真實水平,就可以。 比如,某次考試,你的真實水平是90分,你考了90分,就很好。 如果,因為某種原因,你只考了70分,那爸爸媽媽就會為你遺憾,因為你的努力付出沒有得到對等的回報。 在我們家,分數引起的反應基本上是波瀾不驚的,考100分也好,80分也好,沒什麼太大的反響。 人生處處是考場,從容面對,考出自己真實水平就好。在我們家,物質也不與分數,成績掛鉤。 物質上的東西,能給生活帶來便利,而爸爸媽媽的經濟能承受的,就會給我買,與成績沒關係。 爸爸媽媽認為,那種掛鉤很容易培養孩子的功利思想,而偏離了學習和生活的本質。 我身上不缺零用錢,錢包裡有一張銀行卡備用,家裡的小盒子裡,爸爸媽媽也常放了幾百元零錢備用。 爸爸媽媽的理念是,在當今充滿誘惑的時代,孩子不缺錢、不缺愛,到外面走彎路的概率就要小很多。   2、享受生活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有能力創造幸福生活,享受生活。 我們覺得,享受生活,不要說等你長大以後,而是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 有一次,一位奶奶對我說,你父母對你這麼好,你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報答你的父母。 媽媽更正了這種說法,對我說:對父母的報答不是很高的分數,而是從現在開始,好好活著,每一天。 所以,學習只是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交朋友、看電影、打扮漂亮、和小狗狗玩、適當上網玩遊戲放鬆、去鄉下陪伴疼愛我的奶奶、外婆外公、聊有好感的男生等等這些讓我的生活很豐富,也讓我的生活充滿了愛,生命之火激情燃燒。 媽媽說,她從我的每一篇作文中,都感覺到了我對愛的理解。  …

Continue Reading長沙南雅中學一新生發言稿,震驚所有家長

未來 5 年各行各業將全面洗牌,你準備好了嗎?

未來五年各行業將全面洗牌,你會在哪裡? 「趨勢就像一匹馬,如果在馬後面追,你永遠都追不上」 你只有騎在馬上面,才能和馬一樣的快, 這就叫馬上成功! 未來 5年 會有那些巨變,深刻影響你的發展呢?接著 看下去...   一、網路的巨變 我們設想一下,晚上帶著家人去吃飯,拿出手機點擊附近餐廳,看完餐廳介紹,比了一下,挑了一家評價最好、好吃又實惠的餐廳,在手機上領取一張會員卡,訂好座位,等時間到了,點擊導航,直接去吃飯,不用排隊。 吃飯的時候,哪個好吃的就拍個照,放到Faebook,與朋友共享,因為以後朋友來這裡吃飯的時候,憑著你的分享,朋友可以優惠,商家還要給你返利,既能吃到好東西,分享又能賺錢,真的很愜意。 吃完飯,去商場購物,看到哪個產品喜歡的,拿起來掃一下二維碼,用手機比比價,放入網絡購物車,逛完商場,在手機上點擊送貨時間和送貨地址,直接付款,不用拎東西,也不用排隊,然後去看電影,因為電影票在吃飯的時候已經用手機買好了 這就是我們未來的生活,你覺得能實現嗎?我想很快!   二、巨人的倒下 世界上曾經有一家世界500強的企業,名叫“柯達”,在1991年的時候,他的技術領先世界同行10年,但是2012年1月破產了,被做數位相機的幹掉了。 當 SonyEricsson 還沉浸在數位技術領先的喜悅中時,突然發現,原來全世界賣照相機賣的最好的不是他,而是做手機的“諾基亞”,因為每部手機都是一部照相機,然後呢? 然後原來做電腦的“蘋果”出來了,把手機世界老大的“諾基亞”給幹掉了,而且沒有還手之力, 2013年9月,“諾基亞”被微軟收購了   三、整合、創新引領時代發展  淘寶電子商務2012年一萬億的銷量,逼得“蘇寧、國美”這些傳統零售巨頭不得不轉型,逼得“李寧服裝”關掉了全國1800多家專賣店,連天上發了衛星的“沃爾瑪”都難以招架,如果馬雲“菜鳥”行動成功話,24小時內全國到貨的夢想實現, 那麼 這些零售巨頭的命運 未來只能是網購的補充! 馬雲“餘額寶”的出台,18天狂收57個億資金存款,一家網購公司,竟然 連銀行的鐵飯碗都搶了。 那穩如泰山的保險業者 又如何呢?…

Continue Reading未來 5 年各行各業將全面洗牌,你準備好了嗎?

下班後8小時,決定你的未來!每天花 1小時做這 5件事,一年後你會很不一樣…

轉載文章: http://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42897 你6點下班,12點上床睡覺。這6個小時內,你都是如何度過的?看看電視?滑手機逛臉書、看影片? 其實,6點到12點這段時間內做什麼,對你的重要程度超乎想象。我們中有太多人相信,自己的事業、職業規劃都來自8小時以內的努力和辛勤,只要花短短的一小時,你也可以讓自己的事業、人生更美好... 栽培你的,永遠只有你自己 如果你真的沒什麼進步,你可不該完全怪你的公司沒有好好對你進行“栽培”。 1. 重要的是你晚上在做些什麼 我大學的專業是市場營銷,但我期望成為一名設計師。因此,我日以繼夜地練習,接一些無償的設計私活來提高自己的設計能力。這花了我很長時間。當我成為老闆之後,我已經不再需要去自己搞設計了,因此我又重回市場營銷領域。每天,當我的孩子都睡覺後,我開始學習這方面的知識,這又花了我很長時間,但我已從中得到了回報。 如果我依靠上班時間上獲取到的技能,我永遠都不會成為一名創意總監、產品經理,或者是像今天這樣,給MBA學生講授Marketing。我所憑借的,都是自己給自己“上課”。而且我認識的大多數成功人士,走的都是這樣一條路。我有一個歷史系畢業的朋友,但卻對技術和銷售頗感興趣。他白天做電話銷售,晚上學習編程,最終,他成為一家創業公司的銷售副總,現在,已經做到了CTO了。 我還有個朋友,他獲得了政治學的學位,但對創業十分感興趣。他學習了很多設計方面的知識,繼而創辦了一個代理公司,之後又賣掉了它,現在,他已經拿到了風投。 對於他們來說,晚上6點到12點間做的事情,才真正決定了他們的未來。很顯然,我們需要生活和工作上的平衡。如果你有妻兒,每天晚上,你都得陪著他們。哪怕你是單身,你也需要合理分配時間去健身、與朋友見面或者獨處冥想等等。當然,看看電影、打打游戲也是挺好的。但有些事情你並沒有必要去做,比如說在Netflix上等新一季的《唐頓莊園》,每周有14小時的時間耗在看電視上(這也是美國人看電視的平均時長)。 把時間耗在玩CandyCrush這種小游戲,或者是在Facebook刷刷高中校友的動態上,似乎也不太好。那麼你應該做什麼呢? 2. 多讀書,讀啥都行 我的大學導師出生於亞拉巴馬州一個貧窮的非裔家庭中。他考上了西點軍校,成了家裡面第一個上大學的人。在去哈佛念MBA之前,他是一名受過勛的軍官。當我遇見他的時候,他已經在科泉市發展自己的事業了。 我問他,他成功最大的原因是什麼,他回答說,因為他一直保持讀書的習慣,並且從來沒有停止過。他相信,若你要得到生命中想要的東西,知識其實是關鍵所在。他經常問面試者最近在讀什麼書。優秀的面試者可以毫不猶豫地給出答案。閱讀能夠給予你的,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而這,往往是你的同輩無法得到的。相較於他人,你更可能會知道其他行業的一些策略和戰術,而這也許對你們公司很有幫助。 你能夠在組織內部傳遞你的這些知識,為你的公司創造新的可能性。而且,你的聊天內容,也會變得更有趣。你應該不會在社交活動的時候 大談特談市場營銷的4P原則或者其他你從課本上看到的概念。但你很可能會談到長尾理論,一萬小時定論。 AnthonyRobbins(美國作家、演說家)曾說,如果你每天花1小時來學習關於某個主題的知識,一年後,在這方面,你所獲得的知識將會比世界上99.999%的人都要多。即使每晚你只擁有30分鐘的時間,一周下來,你也能輕松讀完一本書。你或許不是專家,但我保證,你會比你的同輩知道的更多。 3. 別紙上談兵,動手做些什麼事吧! 能將你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工作場景中,這僅僅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如果你的公司沒給你這個機會,那就來自己創造機會吧。你可以做一些自願性的工作。它們可以為你帶來名氣,在與小組成員一起共事的過程中,你開始學習到某項原則是如何在某個實際的行業中適用的,以及它最終是怎樣影響實際客戶的。你學習到了如何在截止日期來臨前去執行任務,能夠從實作反饋中知道你到底做了些什麼,並從中得益。 當你還不夠強的時候,這些經驗也許並沒有什麼價值。但若你還是個新手,那麼這些經驗可比你賺的那點少得可憐的錢 要有價值多了。如果你確實能說服別人為你的勞動成果掏腰包, 那就去試試吧。但是別讓這些事情妨礙了你得工作。 4. 積極構建你的人脈關系 在你的職業路上,一個強有力的人脈關系網能讓一切加速。如果你還沒建立起自己的人脈關系,那可要抽出相當一部分時間來做這件事了。一張強大的關系網,有可能讓你:接觸到聰明的朋友,並且汲取他們的意見了解到輕易很難獲得的信息和知識幫你現在的公司尋求到更多的潛在合作伙伴或者創收機會認識下一份工作的同事或老闆…… 如果你是一名創業者,你的人脈網絡將會成為你的早期客戶、員工甚至是資本的來源。相較於回家,或者是去酒吧瞎逛,你還是應該找一找有沒有一些線下的聚會小組。有許多與你職業高度相關的小團體,你應該試著去融入這些圈子。每周,你都可以跟新認識的朋友一起喝咖啡、飲酒或者共進早餐。 你還可以到LinkedIn領英上看看大家的職業發展動態,和那些可能的職場導師們建立專業聯系。他們有可能是你下一份工作的雇主,誰知道呢?你的人脈關系將會成為你最強有力的職場資產,既然你有時間看《中國好聲音》,你就有時間去構建社交網絡。…

Continue Reading下班後8小時,決定你的未來!每天花 1小時做這 5件事,一年後你會很不一樣…

日上社交網逾3小時 青年易患精神病

資料來源:【晴報專訊】 瀏覽社交媒體已成都市人生活一部分。有英國研究顯示,56%青年日花三小時上facebook、Twitter等,當中部分人更花逾三小時,有27%較高風險有精神問題,是沒有被社交媒體「荼毒」人士的兩倍。 英國國家統計局在2012至2013年,針對約兩萬名10至15歲及16至24歲青年進行研究,整體有37%沒有上社交媒體,而56%人則每日花三小時上fb、Twitter及Pinterest,當中11%人經檢測後有精神問題症狀。 患病風險高兩倍多 在10至15歲群組中,約8%每日花三小時以上瀏覽社交媒體;而女性沉迷社交媒體程度,較男生嚴重,每日用社交媒體超過三小時的男女比率,分別為11%及5%。報告指,每日花逾三小時上社交媒體的青年,有27%屬高風險精神病患者,較不用社交媒體(12%)及每日使用三小時(11%)的青年,高逾兩倍。 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兼精神科專科醫生陳仲謀表示,隨着科技發達,資訊氾濫,不少青年在未能自行辨別錯與對、害與益的情況下,或吸收過多錯誤資訊,對精神健康造成影響。 陳續說,工作繁忙的父母未有做到「家長指引」,令青年在生活中缺乏關愛及滿足感,依賴社交媒體作寄託,「究竟是有病先沉迷,定因沉迷所以有病,乃雞與雞蛋的問題」。他稱,目前接觸到的自閉症個案有增加,「好多患者因與外界相處有困難,都選擇玩手機」,提醒父母多留意孩子行為,「孩童或青少年有不良行為,背後一定係因為缺少某些東西,例如關心」。 父母宜作榜樣勿沉迷 陳建議父母以身作則,勿做低頭族及多陪伴子女。另每用電子產品30至45分鐘便應離開屏幕休息,以防影響眼及關節。 資料來源: https://hk.news.yahoo.com/%E6%97%A5%E4%B8%8A%E7%A4%BE%E4%BA%A4%E7%B6%B2%E9%80%BE3%E5%B0%8F%E6%99%82-%E9%9D%92%E5%B9%B4%E6%98%93%E6%82%A3%E7%B2%BE%E7%A5%9E%E7%97%85-225021431.html

Continue Reading日上社交網逾3小時 青年易患精神病

數學家的真實經歷

轉貼文章    文章出處: http://pansci.asia/archives/83916

數學家奈許: 真實經歷比電影更意味深長——《有一天會成真!》

《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導演:朗.霍華Ron Howard

文/方弦

對很多人來說,數學家可能是遙不可及的存在。他們醉心於那個由各種抽象符號組成的世界,卻離現實很遠。以他們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少之又少,其中最著名的大概是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美麗境界》。

《美麗境界》以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翰.奈許的經歷為素材,講述了一位患上思覺失調博士與思覺失調症抗爭的過程。那麼,他屬於數學家的一面,又是如何呢?

「這人是個天才。」這就是奈許的碩士導師給他寫的推薦信,只有一句話的推薦信。 (more…)

Continue Reading數學家的真實經歷

學校修指引 刪「勿打999」 開學前培訓教師 灌輸以人為本

文章轉載

文章出處: 明報 (2015/08/21)

【明報專訊】基真小學事件令社會關注學校的處理危機方法,不少學校也在事件後檢視校內有關指引,其中數間學校已更新指引,包括將召喚救護車程序提前、刪掉「勿打999」字眼等。有校長指開學前會特別開會培訓教師如何處理危機,強調「以人為本」,任何人都可直接召喚救護車,毋須「等埋校長」指示。

(more…)

Continue Reading學校修指引 刪「勿打999」 開學前培訓教師 灌輸以人為本

衝動症狀反叛行為較多 ADHD死亡率高1.5倍

文章轉載   文章出處: AM730 (20/8/2015)

上班時明明有大量文件要處理,但對著電腦卻腦袋放空,或總是被其他事情分心,令工作遲遲未能完成,影響效率甚至上司的評價。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上述情況可能是成人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的症狀,除影響工作表現外,外國已有大型研究發現,ADHD患者出現反叛行為機會大,死亡率較非患者高1.5倍,故建議有ADHD症狀者應盡早求醫,透過藥物或行為治療改善病情。

(more…)

Continue Reading衝動症狀反叛行為較多 ADHD死亡率高1.5倍

真實做自己,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轉貼文章 以下文章取自 〈專訪家族治療大師瑪莉亞葛莫利:真實做自己,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部份內容 作者:賓靜蓀 薩提爾模式強調人要表裡一致,可以自由做自己,這和自私有何不同? 這是好問題,很多人常搞混。表裡一致表示我知道我的感受,我知道我是誰,我不給自己不真實的感受,不好時不會偽裝或掩飾。有安全感的人可以分享他的喜怒哀樂,可以真實做自己,不需要假裝開心、強顏歡笑。但沒有一個人能真正完全了解自己,只能嘗試去了解,這很不容易。 自由與自私 自由,是為了自己,而且內外一致。別人過得好,我也很高興,想跟他們分享。做自己是謙虛的,承認自己的限制,想成長。 自私是自我中心,一切只為自己,是基於比較,我要比你好,要從你這裡拿什麼,要你有的東西,自私是低自尊。 作者:賓靜蓀 文章出處: 家樂學線上家教 (http://qagogo.pixnet.net/blog/post/58972208)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真實做自己,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表揚與鼓勵的差別有多大?

斯坦福實驗:表揚與鼓勵的差別有多大? 文/波·布朗森 / 阿什利·梅裡曼 來源:摘自《教養大震撼》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過去的10年裡,和她的團隊都在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他們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這項研究結果令學術界震驚。 在實驗中,他們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 首先,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裡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並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於智商的誇獎,即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一句關於努力的誇獎,即鼓勵,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為什麼只給一句誇獎的話呢? 對此,德韋克解釋說:“我們想看看孩子對表揚或鼓勵有多敏感。我當時有一種直覺:一句誇獎的話足以看到效果。” 隨後,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種測試。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結果發現,那些在第一輪中被誇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由此可見,自以為聰明的孩子,不喜歡面對挑戰。 為什麼會這樣呢? 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這也就是實驗中“聰明”的孩子的所作所為: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醜的風險。 接下來又進行了第三輪測試。這一次,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沒有選擇。這次測試很難,是初一水準的考題。可想而知,孩子們都失敗了。先前得到不同誇獎的孩子們,對失敗產生了差異巨大的反應。那些先前被誇獎努力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 德韋克回憶說:“這些孩子在測試中非常投入,並努力用各種方法來解決難題,好幾個孩子都告訴我:‘這是我最喜歡的測驗。’”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他們在測試中一直很緊張,抓耳撓腮,做不出題就覺得沮喪。 第三輪測試中,德韋克團隊故意讓孩子們遭受挫折。接下來,他們給孩子們做了第四輪測試,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誇獎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德韋克一直懷疑,表揚對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這個實驗的結果,還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釋說:“鼓勵,即誇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表揚,即誇獎孩子聰明,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在後面對孩子們的追蹤訪談中,德韋克發現,那些認為天賦是成功關鍵的孩子,不自覺地看輕努力的重要性。這些孩子會這樣推理:我很聰明,所以,我不用那麼用功。他們甚至認為,努力很愚蠢,等於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 德韋克的實驗重複了很多次。她發現,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誇獎聰明後遭受挫折的失敗感。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好成績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甚至學齡前兒童也一樣,這樣的表揚都會害了他們。 鼓勵是指鼓勁而支持,表揚則是指對一件事或品行的顯揚、宣揚。 鼓勵通常是針對過程和態度的,"爸爸看到你這學期的努力,為你驕傲!"表揚通常是針對結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績提高,為你高興!" 多鼓勵,少表揚;多描述,少評價,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揚綁架,或輸不起,未達目的而不擇手段。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表揚與鼓勵的差別有多大?

老鼠也有惻隱之心

轉貼文章: 明報專訊 「老鼠也有惻隱之心」 芝加哥大學腦神經研究員周四發表研究報告,表示老鼠在同伴被困時,會抵受朱古力粒的引誘,以救同伴為先。 研究人員指出,猿猴也有同情心,但從未有人證明鼠類是否也有同情心,「這是第一項顯示老鼠具同情心的證據」。 寧棄朱古力救同伴 研究員把30隻老鼠分成15對,每對老鼠同籠飼養兩周。牠們隨後被放在新籠中,其中一隻老鼠被綑綁,另一隻則可在籠中自由行動。研究員發現,「自由」的老鼠聽到並看到被困同伴的苦况,表現得一點也不好受,會努力幫助同伴解脫束縛,大部分老鼠最終花3到7天為同伴鬆綁。 當研究員用玩具老鼠代替被困老鼠時,真鼠並不會為其鬆綁。研究員再改變實驗模式,令被困老鼠鬆綁後不能與其同伴共處一籠,但「自由」老鼠仍義不容辭,努力為同伴鬆綁。研究員巴爾塔爾(Inbal Ben-Ami Bartal)表示,這顯示老鼠並非為有鼠相伴而救同伴,而是為了停止被困老鼠的苦痛。 在最後一個實驗中,研究員把老鼠喜愛的朱古力粒和被困老鼠同伴一起放在籠中,雖然有幾隻「自由」老鼠忍不住先吃小量朱古力,但所有老鼠們都會協助同伴解困,並與牠們分享朱古力。 研究員:人沒同情心違本性 研究員梅森(Peggy Mason)表示,這項研究為人類上了重要一課,「沒有同情心的人違背了我們的生理特性,如果我們能依從本性行事,將過得更好。」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Trainer: Lawrence Chu

Continue Reading老鼠也有惻隱之心

安慰自己的六種情緒

 轉貼文章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64期 文/吳若女 六種情緒 1.沒有自信,總覺得不如人 2.挫折倒霉,負面念頭縈繞於心 3.傷心難過時,如何為自己打氣 4.容易擔心憂慮 5.憤怒生氣 6.壓力大,喘不過氣來   當我覺得 沒有自信,總覺得不如人。 心靈補帖1. 停止批評和責難自己。 《肯定自己‧欣賞自己》一書的作者克萊基荷芬解釋,會不斷苛責自已,說喪氣話的人,通常是對自己不夠肯定的人。 「要對自己溫柔點,停止猛烈的批評,是建立自信的第一步。」 她建議,拿枝筆列出你不斷在責罵自己的話語,並且自問看到這些話會有何感覺,這樣的責罵是否對自己有好處。 老實說,當然是沒有好處,因此,一定要下定決心停止這種責難。如果一時還做不到,不妨先把注意力放在已經做好的部份,告訴自己做得有多好。   心靈補帖2. 學習積極正面的自我對話。 我們的內心都有一部投影機,每天讀出成千上萬的畫面與情緒,除了要停止負面的批評,還要積極輸入一些正面的鼓勵。 寫一張自己的履歷表,把所有的優點都列上去,每週瀏覽一次,做為自我對話的腳本,在忍不住要責罵自己之前,先想想看自己還有哪些優點,沒有想像中的糟。   心靈補帖3. 每天問自己兩個問題:「我的人生有什麼是好的?」、「還有什麼事可以做?」 心靈文學作品《自尊心的六根支柱》作者布藍登則進一步建議,從這兩個問題啟發自己更有創意的對話,找到自己的價值,才能更肯定自我。   心靈補帖4. 停止和別人比較,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別再羨慕別人的太太比較漂亮,或嫉妒別人比較會賺錢,許多痛苦和不平就是從「跟別人比較」開始的,不只是拿枝筆寫下自己的優點,也列下自己所擁有的,和自己比,也學會珍惜   心靈補帖5. 肯定自己,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我們永遠不會像自己想像的這麼幸福,也不會像自己想的這麼不幸。—作家拉勞士吉 一個人應養成信賴自己的好習慣,即使再危急,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氣與毅力。—拿破崙…

Continue Reading安慰自己的六種情緒

The How of Happiness by Sonja Lyubomirsky – 書評

吳敏瀅 譯    轉貼文章來源:http://hk.positivepsychologynews.com/news/kathryn-britton/20080123106 我提名 Sonja Lyubomirsky’ 的著作 The How of Happiness: A Scientific Approach to Getting the Life You Want 為一本最值得為書架添置的正面心理學書籍。近來有很多好書,其中有一些對某幾個特定的範疇作出了深入的探討,但當你需要向一個只會看一本書的人推介時,我想應該是這本書。 第一部分探討的問題,「有可能變得更快樂嗎?」和「那為什麼有關係?」。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母親常說快樂是一些小贈品 lagniappe — 那是一個 Cajun 的字,意思大概是指那是面包師傅一打面包中的第十三個。面包師傅可能選了加入它,但那並不是必然要做的。因此我長大後認為追求快樂是一個愚蠢的目標。 Sonja 解釋了為什麼追求快樂並不是一個愚蠢的目標,即使建造快樂是一個較追求快樂為好的形容。她指出有50%…

Continue ReadingThe How of Happiness by Sonja Lyubomirsky – 書評

感謝折磨你的人

要感謝折磨你的人    轉貼文章 作者:黃品喬 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許多種類的人,有的是已經幫你鋪好路的人,有的則是一直折磨你,讓你覺得他們是那麼的無情,甚至可恨的人。 我們總是感謝那些預先幫我們鋪好路的人,因為他們讓我們走的平平順順、安安穩穩的,相反的,我們總會抱怨那些折磨我們的人,罵他們無情無義。但是我們都錯了,我們應該感激那些折磨我們的「貴人」,因為他們的折磨,使我們擁有度過任何挫折的力量,讓我們成為勇敢的獅子。 還記得國小六年級的體育課,總是要做又辛苦又累人的「體適能」,我們每次上課都會抱怨,沒有一次得到「休息」,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年幼無知啊!不能體會老師的用心,幸好老師非常的堅持,才能使我們個個鍛鍊得身強體健,那個老師真是我們人生中的「貴人」啊! 麥克阿瑟的為子祈禱文中,他希望神給自己的兒子多一點挫折,不要讓他過得太舒適。或許有些人會認為他是不是「怪怪的」,怎麼會有人希望自己的兒子過得這麼辛苦,但這才是所謂的「好爸爸」啊!因為遇到挫折不逃避,並勇敢面對去解決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換個角度看,會真正折磨你的人,才是你的「貴人」,如果一生中真的會遇到的話,就一定要好好把握並衷心的感謝他。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感謝折磨你的人

馬雲寫兩個字,賣468萬元。難道人成功了,放的屁都是香的嗎?

轉貼文章:   http://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23201 2014年12月7日晚上,在北京一場浙商慈善拍賣會上,馬雲的一幅墨畫「話禪」,畫上只有2個字,但經過數輪激烈競價,最後以468萬成交。 無論如何,這幅畫都是因為馬雲的成功,跟著身價水漲船高! 難道人成功了,放的屁都是香的嗎? 我們常看到,馬雲又再次語出驚人了,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馬雲說的話,每句都是對的嗎? 用一個三國時代的笑話告訴你... 一日曹操和劉備喝酒論英雄,劉備忽然放了個響屁 二人十分尷尬。正窘迫時,只聽身後關羽坦然地說道:「諸位莫見怪,屁從羽(雨)中來!」 關羽話音剛落,一旁的趙雲跨前一步,道:「諸位莫見怪,屁從雲中來! 」 趙雲剛剛說罷,張飛又接著叫道:「方才一響屁,屁是飛來的! 」 大家一陣哈哈大笑。劉備也已恢復常態。 曹操沒有笑,他對此事深有感觸。送走劉備等人後,曹操對部下們說道: 「劉備的屬下,一見主公有個閃失,都爭先恐後搶著承擔和彌補,連臭屁也會變成香的。 此事要是輪到爾等,能夠辦到嗎?」 眾人都忿忿不平,均想:「不就是個屁事,這有何難! 」 過了幾天,曹操又請劉備喝酒,席間他想放個屁,看看部下反應如何。憋了半天,終於硬憋出個小屁。 眾人早已等候多時,聽到「咕」的一聲,大將許褚連忙搶先喊道:「屁是褚(豬)放的!」 侍中王朗緊跟著說道:「屁是朗(狼)放的! 」 曹操一聽瞪起眼來,其他人以為曹操嫌自己緩慢,都搶著往自己身上攬,夏侯敦爭著道:「屁是敦(蹾)出來的! 」 「不對! 」 徐晃聽了大聲反駁,「屁是晃出來的! 」 滿寵說道:「屁是寵(衝)出來的!…

Continue Reading馬雲寫兩個字,賣468萬元。難道人成功了,放的屁都是香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