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職的勇氣

最近看了一項很有趣的報道,美國亞馬遜公司,在去年一月竟然推出了一項非常獎勵計劃,鼓勵員工辭職。亞馬遜向幾萬名倉務部職員發出邀請,未做滿12個月的職員,若辭職可以拿到二千美元,而每做滿12個月的就增加一千美元,最多的離職特惠獎金為五千美元。你估結果如何? 實況是,只有不到一成的員工辭職,選擇拿取獎金離開。 如果你機構不夠人,每天仍在增聘人手,非常獎勵計劃的意念近乎發瘋,可是,亞馬遜執行長卻認為,機構要保留的,是熱愛工作的員工。如果勉強讓員工留下來,做不喜歡的工作,長遠來說對員工自己及機構也是沒有益處。 非常獎勵辭職計劃很有趣,但不容易實行。如果在香港社福機構實行的話,你認為結果會如何? 如果以獎金鼓勵員工辭職,相信會有很多熱愛自己工作的人,拿了獎金之後去別的NGO處做同樣熱愛的工作。而且現在處處人手短缺,單位主管請齊人已經不容易,送獎金叫人走,相信一發出邀請,結果便會癱瘓全機構的運作。 不過,即使NGO機構不可能鼓勵員工辭職,如果你發現你自己對社福工作沒有熱誠,就不要耽誤自己的時間了。我們生命有限,而大部份的時間,都在機構內渡過,如果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等於浪費生命,浪費時間,即使沒有鼓勵,也應該離職。 這種浪費生命的感覺,在我的工作生涯中出也曾出現。第一次是在醫院當精神科護士的時候,做了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返工就等著放工,特別當夜班的時候,覺得晚上特別長,很不容易才熬到黎明,所以最後決心辭職。第二次不喜歡上班是幾年多前,發覺工作有越來越多的掣肘,發展有限,所以毅然辭職創業。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Trainer: Lawrence Chu  

Continue Reading辭職的勇氣

生氣不生氣,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修養!

朋友在臉書上寫了一段話:「...不知從何時開始,發現愈來愈不喜愛和別人吵架,寧願選擇放棄,年紀大了,心臟受不了那麼多激烈的怒氣了……」果然,馬上很多人說讚。年紀大不大,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可是怒氣沖沖的和別人爭吵,可說是很久沒做過的事情了,但人有七情六欲,你敢說在生活一切暢順?一點讓人生氣的事情也沒有嗎?這樣應該不太可能,然而有人就總是可以平心靜氣處理,有些人,卻是一點小事就爆發,做一個心平氣和的人,真的不容易。 今日香港,工作及生活壓力大,發怒的人似乎愈來愈多了。有研究報告顯示,如怒氣爆發之後,存在著「奪命的兩小時」,在這兩小時內,心臟病發及中風的風險極高,分別增加近五倍及三倍,假若你有心臟,風險尤其高。雖然我們都知道,大發怒火不好,傷精神及身體,可是真正做到遇上生氣的事情,可以不發脾氣,還真有點學問,但如果你可以控制不發脾氣,心裏卻有難解的鬱悶,就更是糟糕了,所謂頂著道氣,氣悶在心裏,長此下去,若得不到紓解,更加傷身傷神,影響精神健康。。 說到底,生氣不生氣,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修養。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真正要做的是不要生氣,就算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快樂,但絕對不要讓負面的情緒在你的生活中佔了主角。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Trainer: Lawrence Chu

Continue Reading生氣不生氣,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修養!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能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解救一生之需。 這說話來自《老子》,其道理很簡單,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餓,卻不能解長久之飢;想永遠有魚吃,就得學會釣魚的方法。 曾有一位富豪說,他做生意對減貧的慈善事業大於他「化身為聖誕老人」施捨現金的貢獻。他認為減貧的唯一手段是增加就業,過去幾十年投在慈善施予的資金高達數萬億美元,但是這些錢到頭來也未能解決貧窮問題。 有一句諺語說:我們交到孩子手裡的應是一個更好的國家﹐但富豪認為把國家交到更好的孩子手裡才更為重要。 富豪雖然並不是完全反對做慈善。他的觀點似乎說,富豪如能將其創造性的精力和天賦用於創造就業而不是施捨現金,社會會因此受益更多。簡單說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 對於這個道理我深表認同。什麼東西都好,自己學會了就是自己終身受益的東西,別人是無法奪去的,最多只能偷學而已。 在投資理財方面,我很喜歡把自己在股票市場上看到的東西,或者是自己日常工作上遇到的買賣經驗當成故事說給朋友聽,同時寫在我的網誌上。在這些分享中,已經蘊含了很多投資心得,如果閣下能細心去啄磨、思考,必定可以從中得益。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Trainer: Lawrence Chu    

Continue Reading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焦慮不等於恐懼

儘管都好像是害怕現在或即將發生的事,焦慮與恐懼是不同的。 恐懼是有實體性的害怕,焦慮則沒有一個相對應的實體 (不是那麼絕對,但是可以提供為分類的一種方法)。 例如: 我害怕坐電梯是因為我曾經受困於電梯,或在電梯內遭遇不好的事。這是恐懼。 我害怕坐電梯是因為曾經看到受困的人,感受他的害怕而有焦慮。 焦慮的特徵是: 不是親身經歷的經驗 不必然發生 處理恐懼症,可以使用 NLP 的恐懼症快速療法,或者EFT (FET亦可),眼球快速轉動法,這是公認處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有效處理方式,比傳統心理治療方式有效,也較少痛苦。 處理焦慮,得先讓對方敎會你,他是如何思考 (這是我常說的,你要跨入他的地圖)。 你可以這樣問他: 通常大家都不會這樣,所以你有一個還蠻了不起的成就 (當然,對方要開得起玩笑,才能這樣說)。你可以敎我,你是怎麼辦到的嗎? 如果他無法自行說明,或者你看他侃侃而談 (這是腦袋在說話,如果他那麼行,就不用來找你了,別相信,叫情緒出來跟你一起工作),停住你在做的。 請他回到一個經驗,或者假想如果現在就要坐電梯,引導他到現場(想像,但要夠真實。這是一種治療的必然性,沒有情緒,就沒有治療),然後問他: 接下來發生什麼事? 了解他的思考是如何做連結,例如: 一看到電梯,立刻想到一件事件 (注意裡面的VAK)。 測試,如果還有問題,就是其他的連結還在,發現它,打斷它,直到測試沒有問題為止。 最後,可能處理到一半會發現牽涉到他的某種信念,那就要先處理信念,處理信念的方法,不是這次的重點,因為,那需要較多的篇幅。 還有,不是所有焦慮或恐懼都必須處理,只有當事人覺得,這已經影響到他的生活,而他有意願要處理,才是你出手的時機。 Licensed Practitioner…

Continue Reading焦慮不等於恐懼

老鼠也有惻隱之心

轉貼文章: 明報專訊 「老鼠也有惻隱之心」 芝加哥大學腦神經研究員周四發表研究報告,表示老鼠在同伴被困時,會抵受朱古力粒的引誘,以救同伴為先。 研究人員指出,猿猴也有同情心,但從未有人證明鼠類是否也有同情心,「這是第一項顯示老鼠具同情心的證據」。 寧棄朱古力救同伴 研究員把30隻老鼠分成15對,每對老鼠同籠飼養兩周。牠們隨後被放在新籠中,其中一隻老鼠被綑綁,另一隻則可在籠中自由行動。研究員發現,「自由」的老鼠聽到並看到被困同伴的苦况,表現得一點也不好受,會努力幫助同伴解脫束縛,大部分老鼠最終花3到7天為同伴鬆綁。 當研究員用玩具老鼠代替被困老鼠時,真鼠並不會為其鬆綁。研究員再改變實驗模式,令被困老鼠鬆綁後不能與其同伴共處一籠,但「自由」老鼠仍義不容辭,努力為同伴鬆綁。研究員巴爾塔爾(Inbal Ben-Ami Bartal)表示,這顯示老鼠並非為有鼠相伴而救同伴,而是為了停止被困老鼠的苦痛。 在最後一個實驗中,研究員把老鼠喜愛的朱古力粒和被困老鼠同伴一起放在籠中,雖然有幾隻「自由」老鼠忍不住先吃小量朱古力,但所有老鼠們都會協助同伴解困,並與牠們分享朱古力。 研究員:人沒同情心違本性 研究員梅森(Peggy Mason)表示,這項研究為人類上了重要一課,「沒有同情心的人違背了我們的生理特性,如果我們能依從本性行事,將過得更好。」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Trainer: Lawrence Chu

Continue Reading老鼠也有惻隱之心

享受你的生活,不要與別人比較

最近看了一篇小故事,覺得頗有意思,想跟大家分享一吓: 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釣了非常多的魚,但每釣上一條魚就拿尺量一量。只要比尺大的魚,他都丟回河裡。其他釣客不解地問:別人都希望釣大魚,為什麼只有你將大魚都丟回河裡呢? 這人輕鬆地回答:因為我家的鍋子只有尺這麼長,太大的魚裝不下。 不讓無窮的欲念攫取己心,夠用就好也是不錯的生活態度。當人們在吃到飽的自助餐廳,毫無忌憚的吞食,那可真是一個可怕的景象。取自己夠用的,不必貪求,這也是一個重要的修練。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享受你的生活,不要與別人比較

我們的NLP課程為什麼還活著?

剛剛完成最近一期的NLP課程,可以靜下來想想未來課程的發展。上互聯網查看其他同行的課程發展,搜尋了幾個商業模式的NLP課程,原來大部份已經停業或近期沒有更新課程資訊,心裡感到悲哀,NLP課程在香港能持續辦下去的機構愈來愈少,要開辦課程實在不容易,很多導師都在掙扎找出生存之道。 感恩我們開辦NLP課程,至今已踏入第八個年頭,想想我們的NLP課程,為什麼還活著?以下是我的堅持: 第一,堅持教授 NLP 的核心概念,而不是一大堆治療技巧,不套上商業形式,亦不以贈品作為利誘。參加者會學到的是 NLP 思維學問 (Pure NLP),而不是經包裝的周邊課題。 第二,堅持不花費於包裝及宣傳,只著眼於課程質素,我們的參加者,大部份都是由家人、同事及朋友真誠推介。在此衷心多謝歷屆推薦朋友參加的學生,你的行動,令我們可以持續發展,萬分感激。 最後,堅持選用社福機構作為培訓場地,以相宜的價錢,是希望以普及的收費推廣 NLP 課程,讓更多人受惠。 幸好我們不是經營一盤生意,我們是經營一盤理念,為社會機構啟發正能量,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理想的社會,大家一齊努力!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我們的NLP課程為什麼還活著?

重複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

如果將一隻蜜蜂和一隻蒼蠅放進一個玻璃瓶中,然後將玻璃瓶平放,瓶底朝向較光的窗口,再打開瓶蓋,你猜會怎樣? 何者會逃出生天? 實驗證明,智商較高的蜜蜂會不斷地向瓶底找出口,卻不斷撞向瓶底,直至力竭而死;而蒼蠅卻可以在不到短時間內,從玻璃瓶口逃出。 機智慧戰勝傳統教條蜜蜂之死,是因為被傳統智慧和邏輯所誤。牠們以為,「瓶」的出口必然是在光線最明亮的地方,因此只管拚命撞向瓶底,重複這種牠們認為合乎邏輯的行動。對牠們來說,自然界並無玻璃這種不能穿透的透明物體,因此牠們的智力愈高,愈重視邏輯和經驗,這種奇怪的障礙物就愈發不可理解。 相反,智力較低的蒼蠅對邏輯毫不在意,只管四下亂飛,卻誤打誤撞地找到了出口,構成了一個智者消亡、頭腦簡單者卻得救的警世故事。這不單是一個寓言,而是美國一個著名的組織行為學者卡爾偉克的實驗。他總結這個實驗的教訓時指出,冒險、試錯、即興發揮、隨機應變以及迂迴前進,都有助應付瞬息萬變的世情。這樣的問題之所以緊迫,是因為模糊和不確定性,已成為當今企業管理的難題。面對複雜的世界,我們需要的是隨機性的智慧,而不是教條式的智慧。更不應重複舊的做法,期望得到新的結果。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重複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

對培訓工作的尊重

上個月,我在某機構一連有三天的講學,我問在場職員,可否找一張較高的椅子或是吧台凳,好讓我在全日七小時的講學中,間時可以坐下,讓腰背可以舒緩一下。工作人員不解地說:「我們每個導師做培訓都是坐這些椅子,他們都沒問題。」跟著,我只好坐在那椅子上,問最後兩排的學生:「你能看到我嗎?」對方說看不到。然後我站著地問,他們說看到了。不用多解釋,令在場職員心服口服明白讓所有觀眾看到主講人是準備場地的基本要求和責任。場地條件有限制的演講會,我唯有站著,也不讓後排的觀眾見不到講者,觀眾的舒服應是首要的考慮。 在多年培訓工作中,我都是自行帶備自用的白板筆,部份機構職員最初也費解,因為從來沒有其他導師這樣做。我發現大部份機構,所提供的白板筆都是沒出色的,或是他們實在太環保,每枝白板筆都用到最後一滴墨水,寫出來根本就淺色到看不到。作為一個有要求的培訓工作者,我最後還是自己帶備白板筆,因為我試過很多次,叫職員去更換白板筆,結果換過來的也是沒出色的。只可說這些小事他們沒顧慮到。作為培訓安排的工作人員,只要關注一下這些細節,肯定會提升培訓工作的質素及成效。 對嚴謹的要求也是讓別人進步。別小看每一件事情,做好每一小步,才是真正的尊重。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對培訓工作的尊重

事事干涉的老闆,不值得你為他賣命

機構有不同的專業同工,你的單位主管可能不是跟你的專業範疇一樣。假如有一日,你的單位主管,叫你做一件你專業範疇內的事,而根據你的專業判斷,這是不應該做的,除了因為出錯之外,後果亦會很嚴重。結果,你不斷遊說上司,希望改變他的主意,你的上司依然一意孤行,你會如何應對? 你大概可以有以下兩種選擇: 第一,既然上司堅持要做,就跟他的意思去幹吧了;不過大部份下屬,都會馬虎地幹,陽奉陰違,也不見得會有好成果。假如最後真的出錯,這明顯也是老闆的錯,暗地裏偷笑便算吧!  因為,作為專業的你,已經盡了責任講解清楚,老闆不聽從,作為小下屬,也沒辦法,只好讓老闆自作業! 假如,上司真的正確,也只好承認老闆英明了。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這樣做,似乎是最安全的辦法。但事實卻是不一樣的,原來,無論結果對或錯,作為下屬的你,也不會有好日子過。如果事情弄錯了,也不一定是上司的錯,他可以諉過於你,反正那是你的專業範疇,你有責任把關。如果上司是對的,你更加沒有好日子過,他以後會看不起你,和這樣的老闆共事你也不會有甚麼尊嚴。 第二種做法是忠於你的專業判斷,洗手不幹,並即時辭職,以表明上司的做法與你無關,並不是你的專業判斷出了問題。這樣做會得到即時的掌聲,也會得到其他人的對你的尊重,佩服你不為五斗米折腰,忠於自己,有立場。當然,要這樣行動,你可能需要一定的經濟能力,而且也有一定的風險,如果老闆的胡作妄為,令公司贏了漂亮一仗,那便將你的專業判斷比下去了。 第一種做法,基本上不是一種辦法,除非你有苟且偷生的準備。第二種做法雖然也有風險,但其他人也會認為你有原則和信念,即使判斷錯誤,仍能獲得其他人的尊重。再者,遇著事事干涉的上司,除了他不會為機構有大作為外,更不值得你為他賣命,為他做替死鬼,所以如果是我,我還是忠於自己的信念而行。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Nursing Council of Hong Kong Accredited CNE Provider)    

Continue Reading事事干涉的老闆,不值得你為他賣命

NFPS UK Physical Restraint & Breakaway Instructor Accreditation Hong Kong Program, Class 3 認真學習、認真交友,珍惜這段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不論是課業、課外知識或新聞熱話,大家都珍惜把握學習的機會,以「求知若渴」的態度去學習,為自己打下紮實的基礎!衷心恭喜第三屆英國 NFPS Licensed Instructor Accreditation畢業的同學,從今天開始,你們又將展開一段新的培訓旅程,相信你們跟我也有同感,肯定這段學習歷程是人生中非常珍貴的經驗!我們身處在一個高度快速轉變的世界裡,不能再躲在自己設限的的角落裡驕傲,要不斷學習,持續進修,借用Steve Jobs的話勉勵你們『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Continue Reading

「求職」的心態不要得

最近,經常被問到面試求職時的策略及應對方法,有機構看了我的網誌 (BLOG) 後,還叫我去為他們搞有關求職與面試的專題講座,亦有要求我們開面試班,教教年青人求職應有的心態、事前該作些甚麼準備、臨場可如何應對、以及面試時的儀表與禮貌等。 我本人對「求職」一詞感覺很不舒服,還有點抗拒。 上一次面試已經是16年前的事,當時抱著一份看看是否合適的心態去了解一份新工作,為甚麼把我說成是「求」者?那對方豈不是成了「賜予」者? 當我不再以「求」的心態,定位一變,骨子裡每一個細胞都能表現自然自信。明明是雙方見面,互相看看彼此是否合適,為何用上「求職」一詞,雇主和僱員都有權選擇,雙方不外是締約的兩方,各有付出,各有回報,你情我願,各不虧欠。 所以,我一向的態度祇是去「認職」,不是去「求職」;也就是去認識及了解一個機會,看看這個職位是否適合自己,亦讓雇主看一看,我是否適合做這份工作。如果你是一位雇主,你亦應該經驗過,遇到好的面試者,還擔心他們不選擇加入你機構、擔心付出的條件不及別家公司好,希望早一點叫對方上來簽約,及早就職。 朋友聽了我這樣說,第一個反應是覺得這種取態似乎傲慢了一點,雖然自我感覺良好,但雇主不一定接受;持着這樣的心態去見工,不容易找到工作。 我認為這關鍵是在於你的態度及你的能力,又或是你打算去見哪一類工作。如果你不刻意去高攀一些勉強的職位,你自然不用去「求」,反而是雇主擔心請不到你。 如果我們願意挑選一份有足夠能力的工作,合理的報酬,我們去面試的時候就不用太緊張。面試的正確態度,是盡量讓雇主了解自己,以方便對方作出正確的決定。作為雇主的,有責任讓應徵者詳細了解工作的性質、工作的環境與工作的要求。很不幸,眼見有些機構經理人在面試時,不讓應徵者真正了解實際工作情境,例如要加班的情況,有些還刻意誤導,先讓你進入機構,待你坐定後才以真面目對待。 其實,應徵者應該透過面試去了解、評估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擔起這個職責,讓雇主對自己的性格與能力有一個確切的了解,這樣雇主才有條件去衡量是否應該聘用這位應徵者,任何一方作錯了決定,都對這段相互關係沒有好處。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ourse of NLP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Nursing Council of Hong Kong Accredited CNE…

Continue Reading「求職」的心態不要得

投考專業護理課程面試小錦囊(1)

作者: 朱德俊 Lawrence Chu 假如大家的學歷及筆試成績相若,再要考量的,就是面試時的表現了。 最近,有幾位朋友問我,投考護士要怎樣作好面試的準備,之後,又有幾位blog 友還想知多一點找工作時的面試技巧。所以我決定寫幾篇面試小錦囊。一於從學院、醫院及機構角度看看怎樣甄選申請者。 二十多年前,我初次投考精神科護士,跟今日投考者一樣,都是面對當前相若的競爭。無論如何,大學也好,醫院及機構也好,會盡量找一個合適、勝任的人,去投放資源。培訓一個專業護士,跟培訓一個職業治療師、飛機師..都是一樣,得用上時間和金錢。 如果有機會面試,你先問吓自己有多少面試經驗。我當年很幸運,自暑假工開始,就有很多面試機會,起碼到真正要找一份職業時,就有了一點面試技巧。 從失敗者身上學習 ﹖ 從友人口中知道,一位舊學生,有機會參加護士課程面試。很可惜,她問的人,全是面試落空者。只是知道考官會問什麼問題,卻沒有認真思考怎樣回答。更可惜,她連最基本的面試技巧都沒有留意。已提醒她注意衣飾,沒料到最後她選擇穿上一條『新』的牛仔褲去面試。『新』的牛仔褲仍是牛仔褲呀﹗只可說她一點經驗也沒有,不然就是一點誠意也沒有。你去問任何一個護士,哪有說護理行業不專業的。可否著得專業一點呢﹖投考任何行業,你大概也得知道該行業的人是怎樣穿衣服的。 運用 NLP 身心語言程式學 MIRRORING 技巧,提升瞬間親和感 上文提到,投考任何行業,你大概也得知道該行業的人是怎樣穿衣服的。假如你投考護士,女的可以穿白色、淺藍色或淺粉紅色的套裝,男的可以考慮白色恤衣,配上領帶西褲。衣著除了給人整潔舒適的感覺外,更重要是透過服飾給人的第一印象。假如考官有一種感覺,坐在前面應考的跟我們很相似、很類近、就好像鏡子看到自己的感覺,你話這種感覺多親切呢﹗ 語言畢竟是一種下意識的活動,而衣著配合「場景」、「人」及「時」才是無意識的,如果一個人直覺地就認為你跟他很相近,因而對你產生親和好感,你想這種關係在面試過程中有多好處呢﹗ 至於點解女的要穿白色、淺藍色或淺粉紅色的套裝,男的要穿白色恤衣,配上領帶西褲,應該不用解釋那麼多啦。 如果你投考的是飛機師,請去看看飛機師的裝束吧﹗ 祝閣下好運。 還有其他錦囊,下次再續。 作者為仁安醫院及浸信會醫院護士學校客席導師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2014 Licensed…

Continue Reading投考專業護理課程面試小錦囊(1)

自由工作最快樂

我在三年前辭去舊機構的工作,全力發展自己的培訓事業。我是自僱人士,再加上公司的工作性質,我就像個 Freelancers (自由培訓師)——有工作的時候忙完成工作,沒工作的時候忙於學習及開發新課程。早前看過一個有關 Freelancers 的調查,就看得特別用心,還有深切體會。 為何有這麼多人要辭去固定收入的工作? 原來有差不多八成的人是想掌控自己的時間,有 74% 的人是想有自己的事業,73% 的人不想在固定位置返工,想隨時隨地可以在外出走走看看,66% 的人是希望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 我的想法跟以上的大致一樣,只是我想補充,從前是不能推掉老闆的無謂工作,現在我是可以因為不喜歡某個課題,然後就寧可少賺一點,多睡一點。這個除了讓我覺得很爽外,而且我覺得很公平,我接了的課程,就有收入;沒接下來的就沒有錢。另外,我也是個愛好自由的人,能去不同的國家地區進修或工作,對我來說都是一件賞心樂事。 雖然,也有人說當全職員工賺得較多,較穩定,可是,也有人發現 Freelancers 的薪水較高;不過,有一個數據,你看了後一定認同,當了 Freelancers 後,是不是更快樂呢? 原來調查結果顯示,有 93% 的人當了 Freelancers  後更快樂。 事實上,金錢很多時候都買不到快樂,但自由卻給人帶來滿足。如果我們有自由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即使多賺少賺,肯定會更快樂。 Lawrence Chu Licensed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Course of…

Continue Reading自由工作最快樂

澳門筷子基家庭服務中心

澳門筷子基家庭服務中心 處理刁難人士之十型人格課程 有人喜歡諸多挑剔,有人經常脾氣暴躁,有人說話喋喋不休……這些人無處不在,可能是上司、同事、顧客,或者結婚多年的丈夫\妻子,總之梗有一個喺左近,避無可避,卻又教人束手無策。要如何面對這些「麻煩人」,這個課程教你如何能圓滑應對,令大家和氣收場? 「處理刁難人士之十型人格」工作坊  Workshop on Managing Difficult Personalities/Customers  香港公開課程第39班: www.10pd.hkspt.org

Continue Reading澳門筷子基家庭服務中心

超越巔峰-老鷹與小雞的故事

「超越巔峰」(Soaring to Nu Heights),描述一對老先生以及他的孫女在郊外農場看到一隻「怪雞」,這隻「怪雞」原來是一隻鷹,但從小被養在雞籠裡,與一群雞養在一起。對農場主人來說,這隻「怪雞」除了外表有所不同外,與其他雞沒什麼兩樣。看到這隻雞,這位老先生想起了他的職業棒球生涯,從小參加球隊活動卻屢遭挫折,一直是父親在旁邊鼓勵他,才能成為眾所矚目的棒球明星。於是,他向農場主人買下這隻「怪雞」,希望可以把鷹帶回天空。 在草原平地,鷹還是飛不起來,於是祖父將鷹帶到半山腰,希望高一點可以讓她展翅飛翔,可是鷹還是飛不起來,最後,祖孫兩人再登上更高的山峰,老先生跟鷹說話:「你是鷹,不是雞!」這時候,當風吹過昂然的鷹首,鷹頸的羽毛顫立起來,牠的翅膀感受到風鼓動的力量,呼嘯一聲,這隻「怪雞」就展翅飛翔起來,重歸天空。 孫女驚奇的問道:「爺爺!你是怎樣使鷹飛起來的?」老先生回答:「哦!不是我使牠飛起來的,是牠自己使自己飛起來的!」 有些人一輩子像「怪雞」,在安逸的籠子裡;不愁吃喝,安逸得很。問題是:你是隻鷹,不是雞!本來就屬於天空的。給你機會飛翔時,你說我不願意,要回到雞籠裡去,這就違反了你的本性。 一個人的潛能就像鷹的本能是要翱翔在天際的,不管我們是在雞籠裡,或是在其他的環境中,我們總要展現出我們的本性。鷹只是一種比喻,人雖不會像鷹一樣可以飛翔,但人的潛能,只要稍加鼓勵、尊重、信任、關懷,我們就可能展現出來。我們只需要一種正面而積極的肯定,我們的能量就會蓄勢待發。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YNhWNwNSUE Certificate Course of Foundation Coaching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超越巔峰-老鷹與小雞的故事

處理職場衝突有法

解決問題,不一定要戰鬥到你死我活,才有出路。很可惜,人際衝突當中,當事人很少能冷靜應對,最後讓成不可逆轉的關係。 事實上,職場「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員工和機構都有機會從衝突中互相學習。 在處理衝突的過程中,要明白各人在問題上的角色、立場,甚至會偏向某一個解決辦法,是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 日常工作當中,你不難發現很多人都會給予別人麻煩,而不會為問題找出解決方案。 人總是很想講出自己的道理,要為事情說過清楚明白,很快就會不停地解釋,覺得對方聽不懂我們講甚麼。 細心一想,遇到衝突,首要做的事情,是了解一下問題所在。這並不代表其他人不了解,而是因應問題的所在而作出應對。當我們只顧解釋事情的經過,我們就會看不清楚所發生的事情。 一般人遇到問題,通常都會顯得不安;想要找出解難的正確的答案。可惜他們大多忙於指責別人,且不是針對怎樣解決。 有些人更會迴避衝突,但如果我們能夠從「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中學習,日後必定變得更能夠處理衝突以及建立處理衝突的能力。 無論是家庭、工作、人際,政府與民眾,其實衝突常常會發生,而這些問題也好、衝突也好,都是改進系統及關係的機會。 要有效處理衝突,可以試試以下的方法: 第一,要弄清問題所在,各人對同一個問題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但要解決問題,就要清楚明白問題是甚麼。 第二, 明白相關人士在這個問題上的角色何在,會偏向某一個解決辦法嗎?為何?假若太過依賴單一個解決辦法時,就會自然地把這個辦法無限量放大,以為這是唯一的辦法,但我們必須跳出來,把這些都分開來看。 第三,列出所有可能的方法,愈多愈好。 第四,評估每個辦法的可能性,每個方案的優劣之處? 第五,選擇一個或幾個解決最可行的方法,甚至可以把幾個方法連在一起,變成一個很好的方案。 第六,把所有決定好的事情寫下來,再細心審視每個方案的好處和壞處,以及了解它的枝節。 最後,要行動。如果方案行不通,可以怎麼辦?由誰人來負責監控,如何評估成效及進展?要不斷地審視,才能夠讓方案更進步。 專業人事管理 – 處理問題僱員證書課程 (30/1/2015) 「處理刁難人士之十型人格」工作坊

Continue Reading處理職場衝突有法

投訴者行動前反思

有家長投訴幼稚園考試不設排名,亦有家長投訴小學飯盒供應商安排學生午飯吃薄餅不健康等;更有家長投訴上學時段交通擠塞,竟要求學校特准其子女每日上學遲到五分鐘,但以擔心影響睡眠質素為由拒絕其子女提早五分鐘起床。 一名視障人士帶同導盲犬乘搭港鐵,卻被乘客投訴「看來不似視障人士」,港鐵站長查問後竟提出要他掛上寫明視障人士的名牌。一宗荒謬的投訴,令人反思現今的投訴文化是否已過火? 海洋公園冰極天地,有遊客竟向園方投訴企鵝館太凍,令人啼笑皆非,館內溫度調低至8至10度因這是企鵝生存的環境需要,連這也投訴?道理何在? 惹起爭議的投訴,近年還有屋苑居民不滿雀鳥叫聲擾人清夢,投訴青蛙聲擾民、木棉樹花開花落是滋擾等。 種種莫名其妙的投訴令人咋舌! 社會進步,問責意識抬頭,加上投訴渠道增多,花費一、兩分鐘便可以寫封電郵,已可完成最基本的投訴程序,投訴數字增加不難理解。 時至今日,香港人的投訴文化,滲入日常生活的每個細節,事事以自身權益出發,個人受到「怨屈」或「看不過眼」,事無大小「嘈咗先」,要找「代罪羔羊」,要找人發洩。 這種損人不利己的心態,連年幼小孩亦耳濡目染地成為「投訴專家」,有報道便指有幼稚園學生不滿老師要求放好書包而出言唬嚇:「我媽咪會投訴你!」 投訴固然有其用處,但須有的放矢,顧及有理有節,濫用投訴機制,只會浪費社會資源。 在擁抱投訴的權利時,也應顧及同理心及互相尊重,能否以更大包容來取代事事投訴?值得每個投訴者行動前反思! 「處理刁難人士之十型人格」工作坊 Workshop on Managing Difficult Personalities/Customers

Continue Reading投訴者行動前反思

如何預測案主暴力行為出現

根據筆者的經驗,要預測案主暴力行為出現,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然就沒有那麼多的暴力事故發生,而很多社福機構的工傷數據,頭三位多與職場處理案主暴力事故受傷有關。甚至有保險公司因為暴力工傷數字實在太大,不願承保。 有時候,我們總要面對評估案主暴力風險的處境,如評估結果卻影響我們的介入手段及警覺模式,不幸地,研究報告讓我們知道,臨床上職員的預測,很多時候都未能掌握事情的真正現象,當以為案主是暴力的時候,但是實上卻沒有暴力行為出現,相反,當預測對方是穩定安全的,卻又出現暴力事故。 要提升評估的準確度,預測精準,根本之道在於職員對案主及當時環境的認識程度,包括案主的個人特質、精神及情緒狀況、性情偏好、歷史背景、社會及家人支援情況等等。能夠掌握的案主及環境的資料愈多,評估的準確性就愈高。有了暴力行為相關的資訊,並加上恰當的預備及防範,較能減少暴力事故。 版權所有,轉載請引述出處 作者: 朱德俊 朱德俊 (Lawrence Chu) 是大中華區目前唯一同時擁有美國  (The Mandt System®, US) 及英國 (The National Federation of Personal Safety, NFPS-UK) 處理工作間暴力事故培訓資歷之認證導師,亦是首位獲英國 NFPS-UK 授權可直接頒發導師認證 ” Train the Trainer ” 的華人導師。在中國香港、澳門及加拿大,已舉辦超過…

Continue Reading如何預測案主暴力行為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