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對NLP課程過份誇張的宣傳手法

我懷著謹慎省察的心寫這篇文章,怕得失培訓行內朋友,也懷著先自我反省的態度去寫這篇文章。 很多人對NLP有所誤解,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根源於NLP導師的過份吹噓這類課程有關。NLP課程廣告上的口號,有時就連行內導師都為之反感﹕「什麼星級導師、亞洲潛能開發專家、師承某某大師等等...」或有更誇張的宣傳口號﹕「激發無限潛能,體驗精彩燦爛人生...。」哈哈,見到這樣子的宣傳口號,不禁笑了出來。 我不相信有麝自然香,有好的課程仍要有好的市場宣傳策略,但我卻對嘩眾取寵的宣傳手法感到不安。不安不是擔心這些宣傳夠號夠瞧,而這樣子的宣傳,推銷姿態,以得到反面效應。 回想 NLP,1980年由徐志忠神父首先把這門學問帶來香港,徐神父為人謙和,平實忠信,是我很尊敬的學者及導師。徐志忠神父開辦的NLP課程,收費相宜,希望將NLP推介給更多人認識。而現在的大堆頭,誇大的宣傳口號,什麼承諾燦爛人生,實在令人不安,亦弄髒了 NLP的本貌。

Continue Reading反思對NLP課程過份誇張的宣傳手法

如何在Facebook 發現自戀型人格者

如何在Facebook 發現自戀型人格者 古希臘有一個神話故事,講一位英俊的少年叫納喀索斯。一天,他於水中發現了自己的影子,便一見傾心,再無心戀及他人他事,在水邊依依不忍離去,最終因為太過愛慕水中的自己,要擁抱水影中的自己而死。後來,心理學上便以納喀索斯的名字來命名自戀症。 自戀型人格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渴望權力及別人的注意,覺得自己比其他人重要,時常剝削別人。他們夢想有無限的成就和才智,讓他們可繼績自我陶醉。 今日的面書”Facebook”,肯定是自戀型人格的天堂,這一套短片,講及如何在 facebook 發現自戀型傾向者,很有趣味,值得參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glGxQ71Urc Workshop on Managing Difficult Personalities / Customers

Continue Reading如何在Facebook 發現自戀型人格者

作為一位教練應有的可能思想

作為一個 Coach 教練,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一些表面看來不可能的任務,最終卻是發生了。 很多所為不可能都是假的,只是我們不想去做或是誤以為不可能。就算是科學家,算盡科學數據,也會出錯。學者曾經運用物理學,計算出野山蜂的體重及兩翼張開的寬度,是無法飛起的,幸而野山蜂對此事一無所知,且飛行如常。 大部分時候,我們覺得不可能的事,就不會去做,這是簡單不過的道理。覺得不可能的事,老闆叫到去做,就只會馬虎地做。 可能與不可能,是被我們的固有信念影響。這些可能與不可能的固有信念一但成型,要改變實不容易。 試想,在我們生活中,那些滿載可能的野山蜂,是什麼令科學家趺眼鏡。期實很簡單,不被局限,相信自己可能,才會去做。如果一開始,野山蜂聽了科學家的話,相信自己不能飛,早就經已放棄了。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2013 Certificate Course of Foundation Coaching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作為一位教練應有的可能思想

不要打殘孩子的投入感

友人 Janny 的兒子喜歡玩網上遊戲,而且玩得很投入。父親看見了,便隨便說句﹕「為何讀書的時候,沒見你那麼投入認真 ?」 很多家長對這句話肯定很熟識,亦是很多家長的心聲。 難道玩遊戲就不應投入認真 ! 其實投入本身並無問題,問題來自應在什麼範疇上投入。玩網上遊戲對讀書不好,但投入認真的態度卻對學者是好的。很多家長說出了上述的說話時,便將兩者都同時否定,而且還可能在孩子心中留下玩網上遊戲與讀書的對立局面,之後,便很自然地感到因為要讀書,就連累得我沒有上網時間。 要讀書 ---> 無得玩  ( 都係因為要讀書,所以無得玩...) 「讀書」 跟「玩」成了對立。久而久之造成對讀書的抗拒。 想深一層,有多少孩子是抗拒學習的 ? 再想,其中又有多少是父母未能區分兩者關係? 作父母的,可以先肯定孩子的投入、認真,這態度是好的,是一種能力,更是成功的核心要素,不是嗎 ? 然後再想一想,要如何將這種能力引導到讀書學習上。 如果父母想推動孩子學習,下次就必須留意自己的說話技巧。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3 Certificate Course of Foundation…

Continue Reading不要打殘孩子的投入感

充滿豐盛和感恩的2013

Workshop on Managing Difficult Personalities / Customers, Class 33 (20/12/2013) 昨天是「處理刁難人士十型人格課程」的33屆,亦是小弟今年最後一天的訓練。 第一個要感謝的,就是刁難我的人,讓我跳出傳統框框,讓我學懂寬容,讓我成長,讓我發展所長,更讓我開發「處理刁難人士十型人格課程」。 多謝喜愛和支持「刁難人士」課程的朋友,不經不覺已經辦了33班公開課程及80班的企業培訓,雖然課程篇幅從第一班到現在已經變更不少,我們終身支援的承諾卻是不變,歡迎以往曾報讀公開課程的朋友回來免費重修,肯定會有更多收獲。 另外,再次多謝今年支持我們其他課程的學員,衷心感謝你們真誠的投票,讓我們有一個充滿豐盛和感恩的2013。 我們會繼續努力! 祝願聖誕快樂。 Lawrence

Continue Reading充滿豐盛和感恩的2013

專業導師為什麼需要持續進修?

NFPS Restraint & Breakaway Instructor Refresher Accreditation Hong Kong Program, 2013 衷心恭賀15位畢業同學,祝願你們更上一層樓,繼續追求卓越,再闖高峰。 容許小弟向5位助教 Chris, Pam, Lung, Maria & Quinn, 恭賀及感謝一年來對小弟的支持和協助! 今日香港社福工作面對的挑戰很多,社會的問題越來越複雜,對工作的問責要求也越來越高,面對這形勢,作為一位導師,必須要與時並進,持續進修才能有效提昇服務水平,這是所有專業導師都會持守的基本價值。可惜,令人不解的是,部份培訓機構至今尚未對其導師有這方面的要求,實在令人擔心服務的質素。 專業導師為什麼需要持續進修? 若問我為何持續進修,很簡單,個人知所不足,所以持續進修,時時修正,改進自己。 事實上,隨著研究結果累積,很多以前認為「有效」的介入手法可能已經證明為「無效」,甚至「危險」。 在知識爆炸年代,很多新知識和研究都會出現,「畢業」的導師必須透過持續進修,吸收新知識,才能與時並進。不進則退,一個如此顯淺的道理,不用多說,作為一位專業導師,持續進修肯定是不能迴避的,理由很簡單,導師怎樣確保其學員擁有最新的知識及有效的介入手法?如果一個專業導師的知識是「經年不變」,對培訓的發展肯定是倒退,對學生的學習肯定是災難性的! 最後,感恩有同路人,有支持者,再次多謝各位同學的真誠投票,讓我們第一屆 NFPS Restraint & Breakaway…

Continue Reading專業導師為什麼需要持續進修?

優秀員工離職五大的原因

幾乎每個 NGO 機構都嘆人才難尋,儘管機構用了不少金錢及時間來招聘、面試、攪培訓,他們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了同樣的錯誤。有這樣的一句話說:「員工不是因為公司而辭職,是因為老闆而辭職。」以下提出了讓機構內優秀員工離職的五個原因,希望領導們千萬不要犯這些錯誤。沒有認可員工的貢獻沒有讓員工發揮及成長沒有成功的領導員工沒有實現自己對員工的承諾沒有給他們真正的發言權各位主管,你們自己覺得有放過這些錯誤嗎?你覺得自己有因為主管這樣對你而憤而離職過嗎?

Continue Reading優秀員工離職五大的原因

超級記名法

在日常社交場合中,我們會不斷認識到新朋友,想獲得別人的好感,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牢記別人的名字,這是一種既簡單而又重要的獲取好感方法。事實上,能善於記住別人的姓名是一種禮貌,也是一種感情投入,在人際交往中會起到意想不到的親和感效果。 上海有一家上市公司的營運經理,請公司的代理商和經銷商吃飯時,他的秘書會私下按座位的位置把每位客人的名字記下。這樣經理在飯桌上與每位賓客交談時,便能隨口叫出他們的名字,這使每個人都驚訝不已,生意也順利地談成了。 要記著別人的名字,我暫時仍沒有秘書代勞,這並不表示我不能把他們的名字記下。一般而言,一班二三十人的課堂,在學生自我介紹完後,我便能記上他們的名字,當發問時,我會叫上他們的名字,同學感到都驚訝、好奇之餘,亦增加了親和感和專注力,更令訓練果效提升。 要記著別人的名字,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以下是我常用的方法﹕ 1.你得相信你能夠做到,不然的話,你亦無必要看下去。 2. 要有效增強記憶,是將「現存的意念」聯想到「新的意念」,彼此要有關係,要掛鈎。 3. 所有超級記憶法,都用上 「圖象化」和 「荒謬的聯想」。處理抽象的字詞時,要問第一個在腦海中浮現的圖像是甚麼或利用近音法將其轉成圖像。 即NLP 所講的視創效果 (VC),去建立有意義的聯想。例如: 紐約 New York—自由神像 朱經武 – 一隻「豬」「經過」你面前 黃山竹—聯想到他是美麗的「黃山」上的「竹子」 PETER –想起你另一位同時也叫PETER 的朋友在場,將幻想出來的PETER放在現時的PETER旁邊。這個幻想出來的PETER 可以是你的朋友,亦可以是位藝人、歌手…,只要能想像出圖像便可。有次,有位學員叫李麗珊,我就想像奧運金牌李麗珊也參加我的課程。 對一般來說,記樣貌不會像記姓名那樣困難,記姓名容易出現到了口邊說不上來的窘況。觀察一個人的樣貌要選擇其最突出的特徵,如五官、身材中的特別之處,這樣你就容易記住這個人了。 4. 多次重複這個人的姓名。你要清楚地聽到這個姓名,介紹之後要立刻重複這個姓名(可以在自語中進行),交談中盡可能多叫對方姓名,以便在頭腦中紮下根來。另一種加強法,可看著對方的額頭,幻想在他的額頭上看到他的名字。然後在腦中叫他的名字,重複數次。 5. 最後可以私下用自己的手指,在大腿、手臂,手掌上模擬寫上對方的名字,重複多次。…

Continue Reading超級記名法

十型人格之兩極化的邊緣型性格者

在社福界機構工作生涯中,間時會發現一些自殘甚至最終自殺的人士,他們都可能患有邊緣型性格障礙。一般情況,他們表現情緒不穩、易發脾氣、衝動、罔顧後果、做出魯莽甚至自殘、自殺及暴力行為,令旁人非常害怕及擔心。 根據DSM-IV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對邊緣型人格疾患的診斷標準描述如下: 起於成人早期之前,在各種環境背景下表現的一種廣泛模式,對人際關係、自我形象、情感表現極為不穩定,而且非常容易衝動,常表現下列各項中五項(或五項以上): 瘋狂努力以避免真實或想像中的被遺棄。 不穩定而且緊張的人際模式,特徵為變換在過度理想化,以及否定其價值兩極端之間。 有自我認同的困擾,自我形象或自我感受持續明顯不穩定。 至少兩方面可能導致自我傷害的衝動行為,例如花錢、性、物質濫用、暴食。 一再自殺的行為、姿態、威脅或是自傷行為。 由於心情過度易於反應而情感表現不穩定,例如強烈且陣發性的心情惡劣、易怒、或焦慮,通常僅持續數小時,極少會超過幾天。 長期感到空虛。 不合宜而且強烈的憤怒,或對憤怒難以控制,例如常發脾氣、總是憤怒、一再打架。 暫時性與壓力源相關聯的妄想意念或嚴重的解離症狀。 遇到邊緣人格者,多數人都很難接受被他們誣告、被抹黑,被自殺行為要脅。 當不幸遇上這樣的事,我們可以什麼辦?以下是一些具體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大家與邊緣人格者溝通。 當謊言、謠言和指控滿天飛時 (抹黑行動) 不少抹黑行動都是因為邊緣人格者真的或感覺自己被拋棄,感到失望、被拒絕而引起的,對他們來說,這是可怕得要命的事。 事實上,脆弱的邊緣人格者會把伴侶離去(分手),看作是毀滅性的全面攻擊,以致產生被出賣、被迫害和陰謀等偏執思想。在他們來看,伴侶或任何盟友,都可能是危險且具侵略性的;他們為了自我保護,可能會先發制人,作出攻擊。 即使有兩個人的處境近乎相同,用在其中一個人身上的方法十分恰當,套用在另一人身上,卻可能結果不一樣。 如有需要,請盡快找合資格的醫療及社工專業協助跟進。同時,務請給邊緣人格者尊重和尊嚴。切勿因為出於蔑視或報復而傷害對方。 切記首要保護自己, 想採取與邊緣人格者有關的重大行動前,不管是設定界限或提出分手,務必要仔細考慮對方可能的反應。然後,想想如何保護自己,採取哪些措施或尋求協助。 不回應 有時候,不管你做了什麼回應,都會助長邊緣人格者的惡行。對方的激烈行為,就是為了讓你留在關係中不得脫身。 細想對方行為的長短期影響,假若後果並不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可嘗試抽離現場,不作任何回應。由其他親友繼續觀察。 回答但不辯解 當你從友人當中得知被誣告,別人跟你談到有關你錯誤失實的指控時,請牢記以下要點﹕ 無論你有多難受,務請冷靜、從容不迫、按步就班地採取行動。 先驗證對方(友人)的看法,再說明事實。先向友人解釋,假如那些謠言屬實,對你來說是非常嚴重的。 切記,就算你覺得邊緣人格者太過份,也不能貶低他們;反而得誠心地表現你對邊緣人格者的愛護、關心及憂慮,亦表達不清楚為何他們有這樣失實的指控。…

Continue Reading十型人格之兩極化的邊緣型性格者

刁難波士

在眾電影中,這套電影很成功《邊個波士唔抵死》,除了幽默抵死外,亦讓人笑個飽。這套電影,很大程度反映了現時的社會現象,同時也能抒發了打工一族被刁難老闆欺壓的心理鬱結。 無論你是從事私營、公營或社會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每天均有機會遇上難以理喻的顧客,更有可能遇上在電影中抵死上司,或許你會懷疑:「究竟這些精神健康有問題的人又怎樣可以升上高層呢?」哈哈,這些人的面額上當然不會雕上文字,讓你把他們分別出來。從表面來看,他們不會有異樣,而他們可能比一般人更有個人魅力,表現風度、迷人、說話動容。根據哈佛大學精神病學學者 Dr. Martha Stout, PHD  在  "The sociopath Next Door"  的分享,這些反社會型人格者能言善變,說話乖巧,懂得包裝,表面及奉承工夫做到神氣活現,收放自如,自然容易說服及影響上級、老闆、股東及公眾人士;這亦解釋到為何他們能夠平步青雲,遙遙領先,升到高層。 性格所出現的問題,是性情特質中的「過份」與「不足」的程度,輕微的情況可能被視為一般人的困擾、缺點或麻煩,而嚴重的情況,也就是精神醫學所稱的「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s)。 事實上,從精神醫學及心理健康的觀點探討性格,某些人的性格特質在競爭激烈的現今社會確有優勢,亦令他們較平常人容易走上高層位置,他們可能是較愛冒險及沒有良心的反社會型人格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 DSM-V,約為 4%人口有此症狀)、過度自信及操縱的自戀型人格 (根據DSM-V, 約為1%人口)、事事挑剔及吹毛求疵的完美主義者 (根據 DSM-V 約為1%人口);他們的行為模式讓人無所適從,叫苦連天。由於他們的行為是從少年時期的性格發展出來,所有行為舉動已經內化成為一系列不自覺的程式,在非意識下運作;再加上他們身處高位,享有權力、名譽和金錢…。對他們而言,一切都是運作正常,識者生存,那會有自覺地認為自己有問題;就算有問題,都是周邊的人弄出來,他們還以為自己是受害者。 「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s) 特質傾向的高層,雖然看起來充滿魅力,有成就,能言善道,但長遠來說,他們沒有真正的朋友,亦不易與人建立長久的友誼。假若遇著這樣的人,我該怎麼辨呢﹖應該是今天學習型社會裏必修的科目。 「處理刁難人士之十型人格」工作坊  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ontinue Reading刁難波士

好書推介: 歷史名人的心理分析

好書推介: 歷史名人的心理分析完成了超過 100 班「處理刁難人士之十型人格」工作坊 (公開課程及企業培訓),我開始相信「性格決定命運」這道理。 課堂中,學生會不時要求介紹有關書籍閱讀,以增進對人性人格的理解。以下是我推薦的另一本好書,相信你們會喜歡的。這是一本兩年前商務出版(2009年)的書 -《歷史名人的心理分析》。 近年中小學裏常提及「通識」,通識其中主要元素是「跨學科」,這書正是「跨學科」的典範。作者岳曉東是一位心理學家,書中分析的心理問題,都是以歷史人物作例子,讓我們更易理解及掌握。我個人認為,要認識心理病,最好能用具體案例分析,這樣比抽象講理論更易於掌握,也比起一般學術書籍以我們不認識的病人個案講解更實際。對於不太認識病理學的朋友而言,我認為讀這本書有幾個好處:深入淺出,易於明白及理解,讓人對心理問題有更多認識從史實中切入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觀念新穎獨到,亦可作為自我反思,以史為戒除了重溫一些歷史人物的事蹟,這書創新地將歷史學與心理學結合,啟發我們將兩門知識,交互理解 (Crossover Understanding),揭示了人物性格、心理對其自身乃至歷史發展的影響。全書共二百多頁,分成五個大課題,人格障礙、認知障礙、人格缺陷、自我認知及人格完善等,選取22位古今中外的歷史名人,如希特勒、李世民、袁世凱等,剖析歷史。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剖析歷史,從史實中切入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此書除了讓我一覽這群名人之生平,豐富歷史知識外,也給我很多人生啟示,讓我好好檢視自己,反思人生。哈哈,只要每日抽空看一、兩題目,兩星期便應看完,實在很適合上下班交通時間閱讀。 值得推薦! 處理刁難人士「十型人格」工作坊Workshop on Managing Difficult Personalities / Customers

Continue Reading好書推介: 歷史名人的心理分析

你知道自己的無知嗎?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是一位謙卑的智者,有一天,有人問他是不是智慧超人? 他謙卑回答道:「我並不是什麼智慧超人,我和你,和一切的平常人都是一樣,沒有大不了的。有一點不同的是,我知道自己的無知。」 事實上,無知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眼見很多人因為不肯承認自己無知,還假裝自己是懂的樣子,賣弄聰明或一知半解的知識,到頭來出醜的還是自己。 如同蘇格拉底所說的「無知之知」,意思就是要知道自己的無知處,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否則只會把缺點當成優點,永遠沒有進步的一天。 多了解自己的無知,多多虛心學習,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並且完全發揮自己的長處。 你知道自己的無知嗎? 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是智慧人。 Licensed NLP Practitioner Course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你知道自己的無知嗎?

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 (地圖不代表地域)

NLP的創始人Richard Bandler & John Grinder ,在他們的第一本書「The Stucture of Magic」(VOL I) 中指出,對世界做出較有效反應和較無效反應的人,他們的差別主要在於其內心世界觀﹕「有創意和靈活變通的人,就是那些無論在何種處境下仍能建立「多重選擇」表像的人。 而另一些人則覺得只有很少的選擇,而且哪一個都沒有吸引力。 我們發現,並非世界過於侷限或別無選擇,而是這些人自己封鎖了自己,由於他們的世界觀中沒有,於是他們看不到這些對他們而言可行的選擇和可能性。 從 NLP 的觀點來看,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地圖或世界觀,沒有誰的地圖比別人的更「真實」或更「現實」。事實上,最有效能的,是理解到內在世界地圖是否能幫自己覺察到最多的可能選擇,當覺察到,組織和回應的可能方法便更寬廣和更豐富。 Licensed NLP Practitioner Course for Ca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 Reading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 (地圖不代表地域)

100人的荒島,最後會什麼樣?

假設有100人擱淺在一座資源有限的荒島上,從長遠來看,哪一種性格的人比較有可能存活下來,生下一代,再遺傳其性格特質,再生下一代,一直下去? 能夠生存的,會是正直有良心的人? 還是殘酷無情、無良心、無悔意的反社會型人格者? 當然島上還有 96 % 的良心人,因此 96% 有良知的人會跟 4% 反社會型人生兒育女,而反社會型人格的特質,部份是遺傳的,如此經過好幾代之後,島上能生存的,會不會只剩下沒良知的反社會型人? 最後,這批反社會型人,會不顧他人生死,肆意地搞破壞,殺人放火,自私無情地用盡島上的資源,然後大家一齊都死光? 這個難題,一早就引起人類學者的研究,不過一直還沒有解決。人類看來比其他物種更複雜。人類會打仗,同時又會出錢搞慈善基金,協助受打仗影響的人。人類歷史出現殺人無數的希特勒,也出現無私救人千千萬萬的德蘭修女。根據基本人類演化的生存法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像是德蘭修女這樣善良、無比愛心的人就不夠 4% 的反社會型人鬥,最終會被吃掉,又怎能生存下來 ? 究竟物競天擇是如何運作的 ? 談到物競天擇,「個體」利益和「群體」利益之間似乎會存在衝突,這個演化出來的理論,學者稱為「利他主義」。有學者認為天擇的單位不是「個體」,而是「群體」。這樣說,就出現有些「群體」比其他「群體」更能生存下去。 假如,物競天擇的單位是「個體」,「無私」這個特質在進化過程中必被淘汰,在荒島上最後就剩下殘酷的無情人。但如果物競天擇的單位是「群體」,那麼會出現「利他行為」的德蘭修女便說得通了。1966年,學者 Geoge C. William 認為物競天擇的單位是「基因」,適者生存指的是最適合的「基因」能夠生存下來。「個體」和「群體」只是「基因」的臨時環境,在「基因」還有「群體」的層次上,「良知」是適合生存的,「良知」令人類互相幫助,讓「群體」生存,所以天擇就讓「良知」生存下來。天擇會給人類留下 96% 的有良知人,同時亦留下某程度的「利他行為」特質,讓人類出現德蘭修女。 那 4% 無良知的反社會型人格者之生存問題 別忘記反社會型人格的特質…

Continue Reading100人的荒島,最後會什麼樣?